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杜牧 《长安秋望》.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62956571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2.44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杜牧《长安秋望》杜牧的《长安秋望》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 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 净开阔的襟怀 长安秋望①楼倚②霜树③外④,镜天⑤无一毫⑥南山⑦与秋色⑧,气势⑨两相高注释】① 秋望:在秋天远望② 倚:靠着,倚立③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④ 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⑤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⑥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⑦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⑧ 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⑨ 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白话译文】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我登高远望,天宇间不见一丝 云彩,宛若明镜终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 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创作背景】此诗作年难确定,以大中四年(850)杜牧在长安,且多咏长 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大中四年(850年), 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 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 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 所作为赏析】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 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 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楼倚霜树外”,是说作者所登上的高楼“倚树”矗立注 意树前的“霜”字和树后的“外”字霜”给人的意象薄白净 洁外”含两点意思,一是旁,一是上合而观之,是诗人登 楼乌瞰,产生了一种楼高出树顶之外的感受楼立霜树之上,人 立高楼之上,创造出一种清高兀立的意境,并暗点题目镜天 无一毫”,这句写仰首所见,很形象镜子似的天空,明净得连 一根极细微的毫毛也没有,看不见一丝云影,看不见一点风尘 意境极为高远明净,寥廓清空,令人胸襟开朗,芥蒂一扫南 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遥望终南山,在天晴气清的秋日,更 显得高峻巍峨,耸立天际,气势高远这气象我们从对终南山的 印象以及“气势”和“高”等词语中想象得到,问题是“秋色高” 怎样理解色”有神态、气色、景象之意,王维的“江流天地 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中的“色”字就同这里的用法 用意相似那么,这两句是说终南山与秋高的神色气象两相较量, 试看谁的气势更加高远篇末的“高”字,点出了诗人心目中所 注视欣慕的是万般“秋色”中的那种高远无极的气象高”是这首五言诗的“诗眼”,全诗各句都在围绕着这个 关键性的字眼着笔设景楼高于树,山高于楼,天高于山,诗人 采用以实托虚,以意写神的手法,轻笔淡墨地勾勒展示了秋日天 空高高在上的神态气色,使人感到高得寥廓无极、深邃明净,虚 无空灵,浩渺雄浑,若有若无。

      登楼极目,似与苍穹接轨,清新 气流荡涤心胸,悠然脱俗,升腾化外而且由于对实物的描写, 没有一笔重彩浓抹,让人只觉得树挺拔、楼矗立、山耸峙,一一 立地凌空,直上九霄,竖列眉睫之前,又给人一种高直疏朗的美 感胸有正气格自高”,“秋色”的这种高直清明的只可意会的 神韵,正是诗人胸襟、性格的外射由此看来,这首写意诗可谓 晚唐诗苑的一朵奇葩拓展阅读:《沈下贤》杜牧沈下贤1斯人清唱何人和2,草径苔芜不可寻3一夕小敷山下梦4,水如环佩月如襟5注释】沈下贤:沈亚之(781〜832),字下贤,吴兴(今浙江吴兴县) 人元和间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后贬为南康尉是著名文学 家,工诗善文,尤长于传奇小说斯人:这人,指沈下贤清唱:指作诗和:指和诗草径:杂草丛生的小路苔芜:青苔遍地不可寻:找不到, 指沈下贤旧居遗迹小敷山:又叫福山,在湖州乌程县西南二十里,是沈下贤旧 居所在地水如环佩:形容小敷山下河水之声如同妇女所饰环佩一样琤 琮作响月如襟:指月光清明如同沈下贤的襟怀一样高洁白话译文】沈下贤所唱的诗,谁能够和得上?他旧居己是杂草满路青苔 遍地形迹难寻了我在他家乡小敷山下一夜的梦境里,听到溪水如佩环琤琮, 看到月光如同他襟怀高洁。

      创作背景】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作者杜牧任湖州刺史,在经过沈 下贤曾居住过的小敷山时有感而作此诗沈亚之善作传奇小说 他写的传奇,幽缈顽艳,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在当时别具 一格李贺、杜牧、李商隐对他都很推重故诗人杜牧作此诗以 表达他对沈下贤的仰慕赏析】首句“斯人清唱何人和”,以空灵夭矫之笔咏叹而起句中 用一 “清”字,使此诗意境的清迥拔俗与文辞的清新秀朗一齐写 出全句亦赞亦叹,既盛赞沈下贤诗歌的格清调逸,举世无与比 肩;又深慨其不为流俗所重,并世难觅同调沈下贤一生沉沦下僚,落拓不遇其生平事迹,早就不为人 知当杜牧来到沈下贤家乡吴兴的时候,其旧日的遗迹已不复存 留草径苔芜不可寻”,这位“吴兴才人”的旧居早已青苔遍地, 杂草满径,淹没在一片荒凉之中了生前既如此落寞,身后又如 此凄清,这实在是才士最大的悲哀,也是社会对他们最大的冷落清唱”既无人和,遗迹又不可寻,诗人的凭吊悲慨之意,景仰 同情之感,充分地表达出来三、四两句,就从“不可寻”进一步引发出“一夕小敷山下 梦”来旧居遗迹虽“草径苔芜不可寻”,但诗人的怀想追慕之 情却悠悠不尽,难以抑止,于是便引出“梦寻”来:“一夕小敷 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诗人的梦魂竟在一天晚上来到了小 敷山下,在梦境中浮现的,只有鸣声琤琮的一脉清流和洁白澄明 的一弯素月这梦境清寥高洁,极富象征色彩水如环佩”,是 从声音上设喻,柳宗元《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月下闻水之清音,可以想见其清莹澄澈月如襟”,是从颜色上 设喻,足见月色的清明皎洁这清流与明月,似乎是这位前辈才 人修洁的衣饰,宛见其清寥的身影;又象是他那清丽文采和清迥 诗境的外化,宛闻其高唱的清音孤韵;更象是他那高洁襟怀品格 的象征,宛见其孤高寂寞的诗魂襟”,古代指衣的交领,引申 为襟怀杜牧《题池州弄水亭》诗云:“光洁疑可揽,欲以襟怀 贮光洁的水色可揽以贮怀,如水的月光自然也可作为高洁襟 怀的象征所以,这“月如襟”,既是形况月色皎洁如襟,又是 象征襟怀皎洁如月这样地回环设喻,彼此相映,融比兴、象征 为一体,在艺术上是一种创造李贺的《苏小小墓》诗,借“草 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的想象,画出了一个美丽深情 的芳魂,杜牧的这句诗,则画出了一个高洁的诗魂如果说前者 更多地注重形象的描绘,那么后者则更多地侧重于意境与神韵, 对象不同,笔意也就有别这是交织着深情仰慕和深沉悲慨的追思凭吊之作。

      它表现了 沈下贤的生前寂寞、身后凄清的境遇,也表现了他的诗格与人格 但通篇不涉及沈下贤的生平行事,也不作任何具体的评赞,而是 借助于咏叹、想象、幻梦和比兴象征,构成空灵蕴藉的诗境,通 过这种境界,想象出沈下贤的高标逸韵全篇集中笔墨反复渲染 一个“清”字:从“清唱何人和”的寂寞到“草径苔芜”的凄清, 到“水如环佩月如襟”的清寥梦境,一意贯串,笔无旁鹫把避 实就虚和集中渲染结合起来,显得虚而传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