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学校文言文通假字系统复习.docx
16页[文言文通假字大全]学校文言文通假字系统复习 学校文言文通假字系统复习 (一)什么事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举错不行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 非常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没有用原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特地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缘由许多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进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缘由,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原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分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商定俗成、得到.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
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依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简单注意声而忽视字形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慢慢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很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缘由之一遇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为病矣前人将上面所举例①“庄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为“寐寤”,“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时始觉其生一觉醒来孩子已生下,又何“惊”之有?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 (二)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 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观看,通假字与本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主要有: 1.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本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
例如: ①信以结之,则民不倍《礼记·缁衣》)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 ③故九万里则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 ④没死以闻《战国策·赵策》) ⑤登是南邦《诗经·大雅·云汉》) ⑥从弟子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补》) 例①的“倍”和例②的“畔”分别是“背”和“叛”的借字,倍与背、畔与判同音;例③的“培”和例④的“没”分别是“凭”和“冒”的借字,培与凭、没与冒是双声;例⑤的“登”和例⑥的“所”分别是“成”和“许”的借字,登与成、所与许迭韵 2.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本字假如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例如:财—材、涂—途、常—尝、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静—净、僇—戳、说—脱、讼—颂、廪—懔、锡—赐、刑—形、政—征、悟—晤,等等当然,声音相同相近的字并不限于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因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也并非都如此,比如:由—犹、时—伺、趣—促等,则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占的比例交小罢了 3.从借代关系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
所谓单借,是指甲能借乙,乙却不能借甲比如:屈伸的伸能借用诚信的信来替代,而诚信的信却不能借用伸字来替代;背弃的背能借用倍娄的倍来替代,而倍数的倍却不能借用背弃的背来替字和乙字可以互替代,即甲为本字时乙为借字,乙为本字时则为借字例如: ①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是贵乎?(《报任安书》) ②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年,酒五斗《汉书·文帝纪》) ③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④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行尚乎《许行》) 例①“以”是借字,“已”为其本字;例②“已”为借字,“以”为其本字以”与“已”互为通假例③“上”是借字,“尚”为其本字;例④“尚”为借字,“上”为其本字尚”与“上”互为通假类似的例字还有:爱—哀、才—裁、故—固等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以单借为多,互借较少 4.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本字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字仅被另一个字借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借用,形成一对几的关系例如“辨”字: ①主齐盟者,谁能辨焉?(《左传·昭公元年》)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③望于山川,辨于众神。
《史记·五帝纪》) ④其于宗庙朝,辨辨言,唯谨尔《史记·孔子世家》) 例①杜预注云:“辩,治也治办之意,即借为“办”;例②郭庆藩《集释》云:“辨,读为变”;③今《尚书·舜典》“辩”作“徧”(遍);例④《论语·乡.》“辩辨”作“便便”是“辩”可被办、变、徧(遍)、便等几个字共同借用此外,距通柜、讵、巨;可通嫠、来、赉、僖;适、谪、敌、啻;能可通耐、乃、昵、而等,都属于这一类 (三)通假字的辨识方法 前面说过,通假是借音表义,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辨识通假字主要是以声音为线索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字不能用其本义或引申义去解释时,就应考虑到是否存在通假的问题例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这一句中的“归”字当作何解释呢?若依《说文》,归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这用在本句明显不通;若有归的引申义“归还”好像可通,但孔子并未借给阳货豚,又何以言归还?联系上下文意,是阳货想通过送豚给孔子,好让孔子依礼回拜时见到孔子,句中归字归是赠送的意思然而归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中都没有赠送这一义项,可见古有赠送食物的专字“馈”与“归”音近,意思又正好吻合,于是可以初步断定归是馈的错字查同书《微子》,又有“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之语,归同样当借为馈(意思是说齐国像馈赠美味一样将女乐声送给鲁国)。
再查别的古书,还有同类例证这说明归借为馈,已沿用成习,并非偶然这是同类例证另外,古书中往往有不同的书同记一事而用字互异的状况,这也是我们弄清通假现象的好材料[阳货]归孔子豚”一句,郑玄注本即“归作馈”这是异文例证有了这些同类例证和例异文例证,归为馈的借字就可以确定无疑了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留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行只据今音作准则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行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肯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一般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当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把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四)学校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开心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慧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慧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仰头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选择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