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奢侈、性与资本主义【经济其它相关论文】.doc
12页经济其它相关论文-奢侈、性与资本主义维尔纳·桑巴特(Sombart,Werner,1863—1941),德国新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曾任布雷斯劳大学特别教授,柏林高等商业学校和柏林大学经济学教授一生勤奋研究,著述丰富主要著作有《19 世纪的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1896)、《现代资本主义》(1902)、《19 世纪的德国经济》(1903)、《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1906)、《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1911)、《资本主义的精华》(1913)、《奢侈与资本主义》(1913)、《战争与资本主义》(1913)、《商人与英雄》(1915)等 桑巴特一生学术生涯中,其思想的发展经历过一个明显的转折,体现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在其学术生涯的前半段,桑巴特关心社会公正和改革,基本上属于持社会主义观点的资本主义批评者他沉浸于马克思”,在其《现代资本主义》中,声称他的工作是马克思工作的继续和对马克思工作的完善在其学术研究的后半段,桑巴特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疯狂反对者在这一时期,桑巴特试图用德国唯心主义的解释方式,阻遏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反对马克思用经济决定论解释资本主义的起源,强调资本主义的进化过程是文化的演进过程,是理性精神指导下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源泉;反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认为资本主义在道德上已经消耗,其衰亡过程中并不会产生新的更高形式的社会秩序。
最后,由于对工业社会的厌恶,桑巴特转而与右翼反资本主义势力结盟,并转向法西斯主义——这成为桑巴特一生的污点 桑巴特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桑巴特受到韦伯的启示, “韦伯关于清教教义对资本主义体系重要作用的研究,是推动我思考犹太教徒的重要性的原动力P251)①桑巴特同意韦伯关于宗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从而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论点,但是,他不同意韦伯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新教伦理结合的观点,提出资本主义产生于犹太教的主张在《资本主义的精华》中,桑巴特指出,“清教一直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观的对立物……资本主义是某种世俗的东西,某种为地球的生命而存在的东西……资本主义将受到所有认为现世生活只是来世生活准备阶段的人的憎恶和谴责 (P250)清教教义“与中产阶级的美德毫无关系”;“清教教义的鼓吹者完全反对所有发财致富的行为”清教教义极度谴责自由竞争清教教义几乎不鼓励人们从事有长远打算的具有冒险性的事业在加尔文教控制的地区,教会是明确敌视资本主义的P251)桑巴特认为资本主义精神主要由下列因素培育而成:犹太教的理性主义观点、犹太教的条文主义、犹太教宗教领袖的商业精神、允许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之间存在不同道德原则的训诫等。
在犹太教的影响下,远在 16 世纪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精神清教教义不是资本主义背后的道德力量,相反,资本主义是推动清教教义形成的力量桑巴特不能忽视的是,清教是犹太教的发展形式,如果清教是资本主义的反对力量,犹太教何以成为资本主义的推动力量桑巴特的这一研究被韦伯斥为充满“不实之辞”,该书籍是“一本关于该论题的最糟糕的书P249) 桑巴特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另一研究在其《奢侈与资本主义》中这是本文介绍的重点《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分为五章附录是菲利普·西格曼为该书英译本作的导言,对全面理解桑巴特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章《新社会》包括三部分内容:一、宫廷;二、中产阶级的财富;三、新贵族桑巴特的新社会是一个封建制度衰落并从中产生出资产阶级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社会这一时代的特点是:“骑士等级的衰落、贵族的城市化、绝对统治的产生、艺术和科学的复兴、社会风度的培养、巨额财富的积累等等P4) 在第一部分《宫廷》中,作者介绍了 15、16 世纪欧洲宫廷的生活方式及其特点宫廷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奢侈和女人宫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在于其成为世俗生活的一个典范,成为世俗成功者实现其理想生活价值的示范。
可以想见的是,随着资产阶级的产生,需要一个生活价值的实现渠道,需要一个提升社会地位,显示社会身份的渠道,宫廷的生活价值标准可以成为一个选择女人,可能是失去生活意义的宫廷生活意义的替代;对资产阶级而言,其意义的丰富性可能在于:财富和成功的炫耀、社会地位的提升、社会身份的认同最终,是“节欲”的补偿那么,女人自身呢?如果认同宫廷的从而新生的财富贵族——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价值标准,其意义也许仅仅在于消费——奢侈消费 第二部分《中产阶级的财富》作者介绍了 13、14 世纪之后一直到 17 世纪财富的资产阶级积累:美洲和非洲的贵金属、强制贸易、抢劫、奴隶贸易、战争、投机,介绍了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财富的庞大规模作者对财富积累的背景缺乏基本的分析,财富的原始积累似乎是一个如地震一样突然降临人间的过程中世纪的均衡是如何被打破的?为什么在漫长的中世纪没有产生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如果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经典分析可以接受的话,是否是意识形态的转变或传统价值链条的断裂引起新的价值追求的产生?进一步,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技术的变化是一个必须的解释但是,技术变化的密集产生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仍然需要一个意识形态的解释。
可惜,这些重要的问题被作者忽略了另外,作者的时间观念(实际上是基本思路)上可能存在混乱如果是以 16——18 世纪作为分析的历史背景,那么,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可以而且应该作为意识形态演变的背景实际上,桑巴特是接受韦伯从意识形态演变解释社会制度变迁的方法的,在其《资本主义的精华》中,就用类似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意识决定论的方法用犹太教的产生和传播解释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是,在本书中,桑巴特基本上放弃了这一解释路径 第三部分《新贵族》1600——1800 年间,新贵族的形成一方面,经济上衰落的旧贵族需要保持其优越的生活;另一方面,世俗生活中取得财富成功的资产阶级需要取得旧贵族在身份、地位上的认同二者的结合产生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在整个早期资本主义时代,社会观念一直认为富人的终极目标毫无疑问是最终为社会上层、绅士或贵族所接纳P16)而旧贵族则“通过联姻从社会下层获得了使其褪色的纹章重放金光所必须的大量钱财P13)资产阶级新富人通过发挥金钱的威力而成为新贵族但是,要真正成为新贵族,还必须接受贵族的生活方式同时,贵族的生活价值标准得以维持,还在于通过联姻,使贵族作为人身的存在得以延续。
这一章具有一定分析价值贵族的或宫廷的生活价值观念——资产阶级的财富追求和财富积累——财富价值的实现:新贵族的形成这里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是贵族的即奢侈的生活价值标准催生资本主义还是奢侈产业本身的发展产生资本主义?从后面的分析看,作者似乎倾向于后一个答案但是,在旧贵族衰落之后,奢侈品市场由谁来维持?如果是资产阶级的话,不可避免循环论证而且,这与作者主张的资产阶级的理性观念是冲突的采用前一个思路可以避免这一悖论,但这是韦伯的思路而不是桑巴特在本书中所主张的这一点必须强调桑巴特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不是很明确 第二章《城市》包括三部分内容:一、16、17 以及 18 世纪的城市;二、城市的起源及内部结构;三、18 世纪的城市理论这一部分的核心是介绍城市的起源作者是从消费发展的角度理解城市产生的资本主义早期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是消费型城市”,“城市的扩展基本上应归因于消费向某个国家的城市中心的集中P33)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奢侈性消费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而“工业缺乏推动大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P34)在这里,作者介绍城市的扩张仍然缺乏一个合理的背景因素如果将消费从而奢侈消费放在一个人性张扬的视角分析,那么,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城市的扩张作为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不仅与工业的兴起有关,更与人性扩张中人们对生活多样化的要求有关,这本来可以作为分析的一个起点,但这里仍然需要一个意识形态的突变背景以消费甚至以奢侈消费的集中作为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进行分析无可厚非但是,在影响城市产生的诸多原因中,消费尤其是奢侈性消费应该只是一个影响因素,甚至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这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作者断然否认工业在城市产生中的作用,这是无法让人接受的早期城市的消费性特征可以理解,城市首先作为政治中心进而形成消费中心在技术落后条件下,生产小规模进行,从而不能成为城市扩张的动力但是,在作者的观念里,似乎只是奢侈品生产才维持着城市活力最谬误的东西也许就在这里:1、城市本身事实上在扩张,即使在作者生活的时代,城市的扩张也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消费不能成为城市扩张的动力在王权制度下,也许利用赋税的转移可以维持非生产性的城市,但城市扩张所需要的积累却没有来源在作者生活的时代,市场已经成为组织经济生活的基础,生产性产业在城市的发展是必然的,而且必然成为城市扩张的最重要动力;2、奢侈性产业能否成为维持城市活力的源泉是值得怀疑的从消费角度看,消费不能自我维持。
从生产角度看,显然,奢侈性产业所追求的精细化和精致化成为其自我扩张的障碍克服这种障碍的力量也许是来自市场,但市场必然使生产性产业而不是非生产性行业得到更有效的扩张;3、工业缺乏推动大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说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受市场有限性的约束,如技术水平影响市场半径从而影响市场容量,奢侈品生产及消费相对必需品生产的集中具有更高的生存能力,而必需品生产适合于分散的家庭生产的话,市场扩张在技术允许条件下的深化及规模经济的作用,生产性产业的扩张才是城市扩张的真正动力必须强调,消费仅仅是城市的功能之一在资本主义之前,附属于政治的城市消费功能可能居于重要地位,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城市的非消费功能事实上在不断扩张作者对城市功能多样性的忽视显然极大地影响了其分析的力量这一分析不仅缺乏广度,也严重缺乏深度但这没有对本书的整体分析产生致命的影响 第三章《爱情的世俗化》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非法爱情的胜利;二、高级妓女这部分内容首先介绍了中世纪以来爱情观的变化,从合法的神圣的制度化的爱情到自由的享乐的肉欲的爱情‘肉体的解放’以羞怯的尝试开始,紧接着是一个强烈的自然肉欲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一种自由纯真的爱情生活达到了全面高潮。
然后就是走向某种高雅,接着是放荡堕落,最后是变异倒转这种必然的循环似乎包含着人类命运中最深层的悲剧:所有的文化,由于是自然的分离物,其自身就带有瓦解、毁坏乃至灭亡的病菌P68)与这一变化相适应的是商业性和专业性的妓女的形成在这里自由爱情供给阶层形成了一个系列,从宫廷到街角,它反映了前述宫廷奢侈生活方式的渗透,也为世俗的不同程度的财富成功者提供了实现最终价值的不同渠道自由爱情与奢侈消费的自然结合使商业女性成为时尚的先锋,在品行端庄的妇女与商业女性的竞争中,奢侈的生活方式得到推广一切与时尚、奢侈、华丽、挥霍相关的怪念头首先都是由情妇们在实践中尝试,使其在某些方面变得和平之后,它们才最终为受尊重的妇女接受P81)这一部分是作者整个分析中最有原创性的内容但是,同前面的分析一样,作为历史学派传人的作者对历史背景的把握仍然让人不能满意爱情观念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一般观念和习俗的变化可以从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中找到根源,而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可以从物质活动方式的变化找到原因基于落后技术条件的合作生产为技术相对进步条件下的个体生产能力的提高所替代,可能成为个体自由追求的一个物质基础但是,个体生产最终还是为合作生产所替代。
关键不在于生产的技术过程而在于生产的社会和制度过程,关键不在于生产的形式即生产的物质内容而在于生产的精神实质自由爱情观的产生可以看成是对人性张扬的回应这种回应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仅仅是对人性禁锢的一种不自觉的反对如果将性作为以无限突破有限的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