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许昌民间文化.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59333941
  • 上传时间:2023-07-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许昌民间文化及传说管筹管筹形似笛和箫,但吹奏方法以及音色、音区上均有明显区别《道德经》中的“天地 之间,其状橐乎”便是指管筹北魏时期修造的巩县石窟中的画像石《仪服图》的画面,就 有吹筹艺人演奏的生动形象另据考古发掘,筹与舞阳贾湖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骨笛在形制上 有一定渊源筹与笛、箫共同组成民族管乐体系,音色与音域搭配完美无缺可以说,管筹 演奏艺术的发掘对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展有重大意义但随岁月流转,筹逐渐失传,仅在寺 庙音乐中有所保留,适用范围及地域较小,中国音乐史和乐器史均无确切记载新中国成立 后,其他地区也曾发现有人掌握管筹演奏技艺,后都逐渐湮灭许昌市鄢陵县管筹的唯一传 人张富生是一名道士,年已八十六岁,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专家认为,他或许是中国大地上 最后一个精通筹吹奏技法的传人了抱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工作态度,在筹这种堪称“活化石”的民间艺术的抢救中,许昌 市与时间展开了一场赛跑鄢陵县文联连续三次到偏远乡村调查管筹表演艺术,采集了大量 的第一手资料,并对筹演奏的曲谱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目前,许昌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 委员会及许昌电视台正在组织筹拍一部大型专题纪录片,完整记录筹的历史、传承、演奏以 及张富生先生的传奇人生。

      中央电视台也将进行拍摄播出禹州刺绣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刺绣业始于宋代民间传统手工工艺,至明朝繁荣时期,仅镇区就有 数十家丝货行、染坊,数百家机户、上千架织机,数千名织工、绣工绿丝红绸银飘带, 如林绣女飞针忙”堪称当时丝织刺绣产业兴盛的生动写照至康熙年间,沿许洛故道,刺绣 作坊、店铺绵延五、六华里,到乾隆年间丝织刺绣业达到鼎盛,镇区西北部由70 余家商号 捐建的山西会馆,便是历史的明证顺店镇已发展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丝绣品产地和刺绣产 品交易市场,素有“中原刺绣之乡”的美誉 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刺绣产品主要为古装戏 衣、秧歌衣和工艺饰品,布料色彩绚丽,图案设计新颖,产品工艺精湛以戏剧服装为例: 其质料有大缎(硬料)和绉缎(软料)两种颜色分“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指红、 绿、黄、白、黑;下五色指紫、粉、湖、蓝、香样式有180 种之多,以明代服饰为基础, 吸收了历代特别是唐、宋、清服饰之典型根据服装形状制作上的基本特征,可将其划分为 蟒、帔、靠、褶、衣五大类另外还根据文鸟武兽案,来显示古代官员的品级标志,如明代 官服谱:一品文官为仙鹤,二品文官为锦鸡,三品文官为孔雀,四品文官为云雁,五品文官 为白鹇,六品文官为鹭鸶,七品文官为蜥苏,八品文官为黄鹂,九品文官为鹌鹑,十品文官 为练雀,公、候、伯、驸马共用麒麟。

      禹州药王孙思邈(公元581—682),京北华源(今陕西省耀县)人,唐代著名医学家,自幼博览群 书,治易经、老子之学、通晓阴阳、术数等寿至102岁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两部著名医药著作共收集载入验方5300 多种, ?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以及药物、针 灸、食疗养生等都有精辟论述青年时孙携妻带子到禹州行医,当行至岗下村口时,正遇众人抬着一难产昏?死的孕妇 去下葬,遂拦下救治,一针扎下救活了两条人命从此名声大振遂定居禹州行医,登门求医 者络绎不绝贞观 23 年,唐王之女身患重病,久治不愈孙思邈应召入宫,经牵线诊脉,确诊 为百花熏气扑身,导致疾病,当即取出随身所带灵药,让公主服下,数天病愈后唐王召见, 欲授官职,孙不从孙离京后继续来禹州行医采药,并将采?到的草药加工成丸、散、膏、 丹、以治病救人,并积累下数千验方著有闻名?后世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在禹州,像这样有关孙思邈的传说很多,其中“坐虎针龙”的故事流传甚?广,据说: 一次在行医途中遇一雌虎挡道,低头哀鸣,似在求助孙思邈当时非常纳闷,对虎言道:“我 为人治病,你再三阻挡,莫非要我治病不成?”此虎听罢,两眼含泪,连连点头。

      孙思邈恍 然大悟,便随虎进入山洞,见一虎横卧洞中,表情痛苦撬开虎口,发现一根兽骨卡在虎喉, 吐咽不下,孙当即取出兽骨,用银针刺破肿块,消除了雄虎的痛苦,之后,虎为报答孙的厚 意,便常与孙结伴而行,以保护其行路安全,遇上难行的山道,老虎便驮住孙氏,象坐骑一 样接送孙思邈四处行医 孙思邈为人治病,救活了不少濒临死亡的人,加上他给穷人治 病分文不取,其名声越来越大一日龙王下界游玩,不意撞了蜈蚣窝,晚上龙王睡熟后,蜈 蚣就钻入龙王头部顶鳞之下,直吸脑髓,痛得龙王死去活来后被孙思邈以“一物降一物” 的办法,用七七四十九只大公鸡为龙王消灭蜈蚣,医好了病痛,龙王病愈之后,腾身入云, 为示答谢,使禹州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药王孙思邈,禹州人民在城内建造一座“药王祠”,并刻制一通药王孙思邈坐 于虎背之上为龙王治病的石碑传说治病十治九愈所以民间有“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见 药王不妙”之说为利用禹州这块“风水宝地”,全国各地药商纷纷投资禹州,在“药王祠” 以北建立门面店铺,卖药行医,至今仍保留着一条约500 米长的“药王祠街”,每年的三月 药材交流会在此举行,盛况空前禹州是我国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历史。

      早在唐 朝初年,一代药王孙思邈就长年在此采药行医,著书立说,先后撰写《备急千金要方》和《千 金翼方》各3 0卷,合称《千金方》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所以 禹州是一代 药王孙思邈的“第二故乡”,而“药王”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孙思邈 活了 10 1岁,死后埋葬在禹州,并建祠纪念,所以有“药王爷在禹州”之说一代药王孙 思邈在中医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中医药的发展正是由于他曾在禹州行 医,才成就了禹州中药材市场的兴盛,以至在历史上留下了“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 不香”之说后来的每年三月都在禹州形成药交大会,由此形成禹州“药交会”的源头禹州市素有“药都”的美誉,自古药商云集,道地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 禹州药市始于唐孙思邈死后,人们在“药王祠”周围逐渐修建起许多药行、药铺,成为数 百米长的一条街,群众称之为“药行街”,即禹州最早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至明太祖朱元璋 时,朱元璋下令全国药商云集于此,使禹州成为当时全国性的中药材交易集散地清乾隆年 间禹州药市达到鼎盛时期,乾隆十三年,形成了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其后2 0 0年,禹州“药交会”规模越来越大,吸引了全国22个省和西洋、南洋等地客商云集禹州, 形成了以药材为中心的山货行、中药行、切药行及丸散业四大专业市场,出现了“无街不药 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

      王洛猪蹄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的王洛乡有一道闻名遐迩的地方特色美食——红烧猪蹄王洛 红烧猪蹄 是襄城县一道名吃,它历史悠久,制作讲究,色泽鲜艳,味道纯正,而且闻名遐 迩 据传,春秋时期周襄王避难经 源(现襄城王洛处),王妃在路旁店铺生一王子,故赐 名此地为王落子店,后又改名王洛当时,百姓曾以猪蹄炖汤供奉王妃食用,滋补身体此 后,王洛猪蹄盛名,并逐步传承至今,但制作程序及配料经逐步改善,形成了独具特色,迥 然不同的美味佳肴王洛红烧猪蹄成品呈酱红色,晶莹发亮,烂而不散,肥而不腻,甜香可口,使人常 吃不厌,是增强营养、舒心开胃的良好美食,产品行销周边县市王洛红烧猪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所用配料、色味酱类多而俱全仅配料就有草果、 肉蔻、大小茴香、八角等20 余种之多正宗的王洛猪蹄的关键还在于最后焖炖的老汤,由于老汤保留常用,熬炖次数又多, 汤呈胶质状,加之用料原故,即使夏天也不招蚊蝇 ,不变质变味王洛猪蹄不但浓香可口,味美异常,食后使人思之再三,而且猪蹄内含胶质,有极 强的美容成份,常食之,可使面部皮肤细腻、光亮、红润同时,王洛猪蹄以药理配料,具 有健脾、健胃等多种功能钧瓷文化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 南山煤,西山釉, 东山瓷土处处有 ” 之传说。

      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 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 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 “ 钧瓷无双 ” , 且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园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 典雅,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 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等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 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 “ 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 ”“ 雨过天晴泛红霞, 夕阳紫翠忽成岚 ”“ 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 ” 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 有 “ 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 ”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国外更有 “ 雅 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 ” 、 “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 之说 钧窑创烧于 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 的钧窑系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 4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 最为集中。

      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 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 在禹州市神垕 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 唐钧 ” , 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 “ 靖康之变 ” ( 1126 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 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 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 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 10 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 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 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 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 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 上至今已有1300 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的尊贵名声,唐玄宗 曾立令 “ 钧不随葬 ” ;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 “ 神钧宝瓷 ” ,每年钦定生 产 36 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

      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 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位于禹州市西南30 公里处,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是中国北方陶瓷的主要产地 和集散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积淀而成的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神垕因钧瓷 而得名,因陶瓷而兴盛,“神垕”两字曾被四次皇封而声名显赫,钧瓷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神垕神垕镇位于禹州市西南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积淀而成 的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神垕古镇”之名历史上曾被四次皇封因至今 仍盛产各种陶瓷,“神垕古镇”被誉为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悠久的历史给神垕镇留下了 丰富的文物古迹2012 年,神垕镇区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各种古寺庙、古民居、古祠堂等40 余处,大多数分布于以老街为核心,面积达3 平方 公里的古镇区内神垕老街俗称“七里长街”唐宋以来,随着陶瓷业的兴盛,许多富商大贾在此置田、 建宅、经商,使五个村庄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神垕镇,老街由东、西、南、北 四座古寨构成,从东到西有东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红石桥街、关爷庙街等街道,道路 两侧店铺林立,古民居依地势而建,保存比较完整的有伯灵翁庙、邓禹楼、温家大院、白家 大院、王家大院、霍家大院、苗家大院、苗家祠堂等,炮楼、古民居、庙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