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的耕制、整地.docx
6页水稻的耕制、整地一.耕地、整地(一)稻田耕作制度的主要类型稻田耕作制度必须与当时当地的人均耕地面积、水利设 施、农民收益、农产品市场等社会因素相适应,较好地利用 温、光、水、土壤等自然资源,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稻田复种始于华南地区,然后逐渐向长江流域发展双 季稻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山海经》内已经提到,14世纪(元 末明初)双季间作稻已从福建省传至浙江省南部,明弘治十六 年(1501)的《温州府志》对间作稻栽培技术有详细的记述 麦稻两熟最初出现在唐代,到宋代特别南宋以后,北方人口 大量南迁,发展很快,到明清时期已遍及整个长江流域,在 苏、皖、鄂、川等省的方志中都可找到麦稻两熟的记载华 南沿海一带出现麦一稻一稻一年三熟的记载稻田一年多熟的种植制度在中国虽然源远流长,但过去 限于历史条件,多数稻田仍是二年一熟,复种指数不高1952 年,江西、湖南、四川等省的耕地复种指数只有110〜120%, 广东省也只有180%双季稻栽培限于北纬28度以南地区, 麦稻两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各省50年代的”单季稻改双 季稻”、”间作稻改连作稻”、”一熟改二熟”,60年代扩大的” 绿肥双季稻”和70年代发展的”双季稻三熟制”,双季稻区域 向北推到32on 一线,面积扩大了将近2倍;麦稻二熟制推 进到华北平原的北缘北纬40度的地区,成为当地的一种主 要稻田种植制度。
稻田复种指数的提高,对50年代以来, 中国粮食产量有较快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的复种方式依据一年内收获作物的次数,可大致分 为一熟制、二熟制、三熟制①水稻一冬闲一熟制,主要分 布在东北、西北、华北等稻区,气温低、全年生长季节短的 地区以及华中稻区水利不便的冬水田、沤田、沉板田地区, 随着兴修水利等生产条件的改善,可变一熟为二熟;②小麦 (或者油菜、绿肥、蚕豆等)一水稻二熟制,分布于从华南到 华北的广阔稻区小麦、水稻均为高产作物,增产潜力大, 绿肥、蚕豆为养地作物,油菜为半用、半养作物,相互轮换 种植,有利持久持续增产;②水稻一水稻一休闲二熟制,原 是双季稻地区的主要种植方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种植 面积虽因绿肥双季稻等种植制度的推广而有所减少,但仍为 中国稻田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④大豆(或花生)一水稻或水 稻一大豆(或花生)二熟制大豆(或大豆间作玉米)一稻主要分 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一水稻主要分布在广东这类方式由于 稻田土壤回旱时间较长,而且大豆、花生均为豆科养地作物, 有利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对后作水稻有明显的增产作用;⑤小麦(或大麦、油菜、绿肥、蚕豆等)一水稻一水稻三熟制(简 称双季稻三熟制),这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是70年代以来稻 田种植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 人多地少、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但农事季节十分紧张,尤 其在江苏省南部,如面积失之过大,收种失时,常常招致减 产或产量不稳;⑥甘薯一水稻一水稻三熟制这种方式主要 分布在广东省的湛江,海南省等地,原来是在立冬前后晚稻 收获后栽插冬薯,70年代以后,早熟、高产晚稻品种的推广, 晚稻收获期提早,改为栽插秋薯,不仅产量高,而且有利早 稻适时插秧;⑦早稻一甘蔗二熟制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两 省甘蔗在早稻收割前套种或在收后抢栽,第二年2月至3 月砍收,生长期8个月,是人多地少地区的主要种植方式; ⑧水稻一水稻一水稻三熟制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南部,面积不 大中国稻田复种方式的改革,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但为 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自给半自给农村经济向商 品经济的转化,还必须从更加充分地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 田生态系统着眼,进一步优化稻田种植制度,以便在保证粮 食作物产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有利于经济、饲料、肥料等 作物的综合发展;有利于种植业、饲养业和加工业的综合发 展;有利于水旱轮作、用养结合,不断提高地力;有利于降 低投入、增加产出,提高经济效益二)整地1 .高产水稻对土壤的要求(1) 剖面层次明显、耕层深厚,质地盘好高产水稻用耕层 深度以20厘米左右为好,要求耕层肥厚松软,团聚体含量 高,结构和通气性良好,耕性适宜。
耕层过浅,水稻根系发 育不良,耕屈过深,容易产生浮泥,不利水稻扎根和早发 质地适中,不过砂或过粘,干耕时翻犁不成大块,容易耙碎, 水耕时不淀浆板结,排水晒卧时不开大裂,复水后裂缝易合 拢2) 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充足而协调高产稻田有机质含量 一般要求2〜4%,全氮含量%〜0.23%,其中水解性氟占 全氮的5〜10%,全磷含量%以上(每亩有效磷5千克以上或 13〜70ppm左右),全钾含量在%以上(每亩速效钾05千克以 上或每克土中含钾8〜10毫克以上),同时要求较高的阳离子 代换量(每100克土不低于20毫克当量)和较高的盐基饱和度 (60〜80%),土壤酸碱度以微酸性至中性为好(ph6〜),主要 元素充足,又不缺微量元素,既要有较多的活性有效养分, 也要有大量的非活性有效养分,使各种营养元素平衡供应, 不致缺素脱肥,保证水稻正常生育3) 保水、保肥,供肥性能好,又具有适当的渗漏性高产 稻田要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性,不能漏水漏肥,即既能积累 保存大量养分,又能源源不断地充分持久供应当施肥量和 施肥时间略有出入时,稻田本身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缓冲性 能良好,不致引起稻株早衰与疯长稻田亦要具有一定的渗 漏量,便于一部分氧气可随下渗水进入土壤下层,以提高土 壤氧化还原电位,减少有毒物质的积累。
据试验,稻田的日 渗漏量以10毫米左右的田块产量较高灌一次水应保持5〜 7天如果渗漏量过大,会引起大量养分流失,也是不利的4) 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肥力高的稻田,有益微生物活动比一 般稻田旺盛,这些微生物对创造和调节土壤肥力有着重要作 用据研究,固氮菌,硝化细菌、铵化细菌,好气性纤维分 解细菌以及硫化细菌等的数量与肥力呈正相关肥力高的数 量多,生化强度(呼吸强度二氧化碳毫克/小时.千克土,氨化 强度毫克/ 100克土)高,即生物化学作用强2.整地要求和方法(1)整地要求稻田整地是人们利用犁,耙的机械作用,结 合施肥、灌溉和合理轮作等农业技术措施,调节和改变稻田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为水稻的正常生育提供良好的土壤 环境整地要求:① 田面平整稻田平整是高产水稻栽培管理的基础平整 的稻田,便于浅水灌溉,灌水均匀,晒田时排水及时,田中 无渍水,晒田程度一致,利于水稻生长整齐一般要求整田 高低不超过3厘米② 土壤细碎、松软通过整地,使稻田土块细碎,土肥相 融,耕层松软,无杂草残茬,利于插秧和根系的生长2)整地方法视前作和土壤性质而有所不同①泡冬田冬水田地区,水稻收后,及早犁耕埋茬,利用 秋末冬初气温尚高的条件,使有机质在嫌气状态下分解,利 于向腐殖化方向发展,提高土壤肥力。
结合施冬粪再犁耙一 次,蓄水泡冬来年再犁耙一次,就可插秧土壤粘重的稻 田可增加犁耙一次烂泥田”次数宜少,一般二犁一耙即可 犁田深度第一次应深,以后遂渐变浅② 炕冬田水稻收后,在土壤湿度较大,土壤仍在可塑性 质范围内及时耕翻,土壤成大垡片,相互架空,经冬,春干 湿、冻融交替,土壤不断收缩与膨胀,使土垡疏松、细碎, 形成较细的粒状结构开春后再耕翻一次,促进其进一步熟 化待雨水来则抢水打田,随犁随耙1〜2次,即可栽秧③ 绿肥田绿肥田一方面要翻压绿肥,既要保证绿肥有较 高产量,又要使绿肥在栽秧前有一段腐烂的时间另一方面 又要将板结的土层变为疏松,细碎、膨软的土体,以适应插 秧的要求因此,对紫云英,苕子一类绿肥在盛花期翻犁 过早耕翻,茎叶较嫩,产量低,过迟耕翻,绿肥产量虽高, 但纤维增多,不易腐烂,特别是距栽秧季节近时,绿肥分解 时产生的有机酸会使稻根中毒、变黑所以,翻犁绿肥最迟 也要在栽秧前15天为中和酸性,每亩可撒石灰40〜50千 克绿肥田第一次干耕宜深,彻底翻埋绿肥,使其凋萎,2〜 3天后再灌水,结合耙地,待绿肥腐熟后再耕,耙一次,耖平后栽秧为了保持绿肥养分,一般不再排水,防止养分损 失④ 小春田种小春稻田已进行耕翻碎土作业,加上冬、春干 湿冻融交替作用,一般土壤比较细碎、松软。
而小春田栽秧 迟、季节紧,翻耕次数要求多也不现实如果是油菜、豌、 胡豆田,收获较早,还可早干耕晒垡数日再灌水犁耙1〜2 次,耖平后栽秧,小麦由收获较迟,一般应及时灌水施肥犁 耙2次,抓紧时间耖平栽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