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黄河象2-2教案 人教版.doc
8页2021-2022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黄河象2-2教案 人教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学示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三)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附送:2021-2022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黄道婆1教案 语文S版【教学要求】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虐待”等词语,积累“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道婆的经历以及她在棉纺织业的贡献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黄道婆的故事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教学难点】知道为什么要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陈列黄道婆的塑像和松花布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认识5个生字,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掌握“虐待”等词语,积累词语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3.初步了解黄道婆的经历以及她在棉纺织业的贡献,引导学生自读探究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16个生字,掌握“虐待”等词语第一课时教学难点】学生自读探究,了解黄道婆的经历以及她在棉纺织业的贡献第一课时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2.黄道婆的资料教学过程】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黄道婆3.教师设置悬念,导读: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黄道婆的经历和事迹,那么,课文讲述了黄道婆的什么事情?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和同学交流读写生字上的注意之处2.勾画下列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歌谣 虐待 劳累 憔悴 效率 花卉 赢得举目无亲 衣食无忧 应运而生 百感交集3.标注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讲述了黄道婆什么事情?留给我们什么印象?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1.检查生字词语⑴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⑵全班齐读⑶教师:这一课生字较多,而且有些字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大家提个醒?(指名说)教师强调“虐、悴、赢”的写法⑷指名逐段读课文,了解课文通读情况2.指名反馈词语的理解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应运而生:指适应时机而产生举目无亲: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百感交集: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故事黄道婆是一位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人4.教师:你们是怎么把课文分成四个意义段的?第一段(1):讲一首民谣所唱的“黄道婆”指的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
第二段(2~4):讲黄道婆无法忍受公婆与丈夫的虐待,逃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百姓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由于她思念家乡,在老年的时候,她回到了故乡第三段(5、6):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第四段(7):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建造了“先棉祠”来纪念她,北京的国家博物馆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四、初识人物,鼓励探究1.指名说说黄道婆留给我们的印象黄道婆: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创新、无私奉献2.教师:人物的性格及特点是由事情展现出来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刻画黄道婆的性格特征的?3.小组探究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自己对黄道婆的认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六、作业设计1.比一比,组成词州( ) 谣( ) 效( ) 虐( ) 筒( ) 籽( ) 纺( )洲( ) 遥( ) 郊( ) 虚( ) 桐( ) 仔( ) 访( )2.补充词语欲哭无( ) 百感交( ) ( )目无亲 ( )名全国 衣食无( )衣衫( )( ) 面容( )( ) 图案( )( ) 色彩( )(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培养对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敬佩之情。
2.知道人们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陈列黄道婆的塑像和松花布的原因3.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黄道婆的故事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2.难点:知道人们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陈列黄道婆的塑像和松花布的原因教学准备】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歌谣 虐待 劳累 憔悴 效率 花卉 赢得举目无亲 衣食无忧 应运而生 百感交集2.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黄道婆课文是是怎样塑造这个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二、品读词句,感悟情感1.教师:找出课文中体现黄道婆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语句⑴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定冲出牢笼①“牛马不如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她从小做童养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黄道婆织布的速度慢了点儿,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了一顿,锁在柴房里②教师: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定冲出牢笼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黄道婆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子?(是一个具有反抗、叛逆精神的女孩子。
⑵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教师:“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黄道婆为什么会百感交集?(一是她在家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不愿意想起往事;二是毕竟是自己的家乡,不能不思念;三是家乡非常贫穷,人们劳作非常艰辛,如果能传授先进的植棉方法和棉纺技术就好了,就不会那么穷,那么累了这段话可以看出黄道婆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⑶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向父老乡亲们传授崖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她耐心地教人们用新式的的纺纱织布这两句话表现了黄道婆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的品质⑷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了一套轧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黄道婆具有一种什么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⑸填写下表,探究黄道婆勇于创新的精神2.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进一步体会黄道婆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称赞、佩服语气)3.教师小结:同学们,从课文的介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黄道婆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4.教师:就这样,在黄道婆和家乡人民的辛勤创造下,图案生动、色彩鲜明的“乌泥泾被”应运而生,不久便闻名全国。
黄道婆的努力极大地推动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的发展到了明朝,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可以这么说,我国的棉织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黄道婆的无私传授植棉技术、革新纺织工具的基础上的5.当她去世后,人们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