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经济地理学第九章资料.ppt

117页
  • 卖家[上传人]:f****u
  • 文档编号:113676515
  • 上传时间:2019-11-0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92KB
  • / 1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赫希曼(A. O. Hirshman)是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非均衡增长理论的创始人1958年,出版了《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提出了极化-涓滴效应学说,创立了非均衡增长理论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赫希曼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必然的增长在国际间或区域间的不平等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前提条件”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3),,为了解释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4),,极化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落后地区生产要素的吸引;,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的劳动力;资金等等第二,落后地区在国内外贸易中的劣势日趋明显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5),,,涓滴效应体现在:,第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

      第二,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思想观念等对落后地区的扩散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6),,极化效应加剧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涓滴效应有利于地区差距的缩小从长期来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第一,经济活动的扩散机制;其次,国家的政策干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原因在于:,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7),,二、梯度推移学说,梯度推移学说的基础是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8),,,(一)梯度推移学说的主要观点:,1. 区域经济的兴衰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主导产业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9),,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0),,,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1),,,,,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区推移3.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城市系统进行的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2),,,根据梯度推移理论,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处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

      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象接力赛跑一样,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一级一级传递下去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3),,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梯度理论被引入我国区域经济研究中,主要探讨国家经济发展的区域重点转移问题二)梯度推移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4),,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技术的梯度经济布局的重点选择应该根据区域之间的经济梯度来决定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5),,,首先要重点发展高梯度区域,在高梯度区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家给予重点扶持,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消化、吸收,然后依次向低梯度的区域推移随着高梯度区域的经济发展加速,推移的速度将加快,从而带动低梯度区域的经济发展,逐步达到区域之间的相对均衡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6),,此种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激烈论争,并由此引申出一些新的空间推移理论1. 反梯度理论,2. 并存论,3. 主导论,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7),三、核心—外围理论,,核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之为中心(核心)—边缘理论,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8),,不少学者都使用了“中心(核心)”和“外围(边缘)”这一对概念来分析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格局,并提出解决它们之间不平等关系的政策设想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9),,其中,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R. Friedman)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提出的核心——外围理论较具代表性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0),,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空间系统均可分解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区域——核心区和边缘区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核心区(城市)居统治、支配地位,边缘区(乡村)处于从属、依附地位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1),,核心区之所以能够产生主导作用,原因在于它与边缘区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利因素高度集中于此同时,它又是创新变革的中心对边缘区而言,在一定时期内,核心区压抑了它的发展但随着核心区的不断强大,其扩散作用不断加强,两者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最终将呈现整个空间经济相对均衡的一体化格局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2),,弗里德曼将区域经济增长特征与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联系起来,创立了核心—外围模型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3),,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4),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一)依赖理论,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5),,依赖理论也称依附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是针对战后西方一些学者就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问题提出的“现代化理论”产生的旨在探讨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理论学说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6),,现代化理论衍生自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理论基础是社会进化论其主要论点为:,①承袭西方古典社会学的社会发展阶段二分法,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简化为两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认为现代化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进化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7),,②社会的发展是单线的,现代化只有一种模式,即西方模式所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先行一步,非西方国家落后了一步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8),,③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未能实现现代化,原因是这些国家内部的制度结构和文化传统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要想实现现代化,只有靠西方文明的传播,靠输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因素才可能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9),,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表现为“西方化”的过程针对这样一种理论学说,以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巴西社会学家多思·桑托斯、埃及社会学家萨米尔·阿明等为首的一批学者提出了“依附理论”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30),,该理论以拉丁美洲为分析模本,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宏观背景,采取的是马克思主义或者左派的研究方法,目的是分析资本主义在外围地区的真实作用以及找到解决外围地区不发达状态的道路。

      依附理论是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其基本立场是:,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31),,① 反对现代化理论只从社会内部因素看待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问题,主张从西方发达国家、中心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边陲国家的经济联系,从西方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控制和不发达国家的依附中,解释不发达现象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32),,② 坚决反对现代化理论的“西化”模式,认为西方化过程实际上是不发达国家被纳入不平等的“中心—边陲”型国际经济体系的依附化过程,它将导致西方国家的发达化与非西方国家的不发达化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33),,他们认为,发达国家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实际上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是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条件,而发达国家的发达则是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根源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34),,也就是说,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达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所以,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彻底切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尽快从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中解脱出来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35),,(二)相互依赖理论,依赖理论虽然揭示了世界上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些特征,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即只从不利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而没有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36),,所以,后来一些学者从双向作用的分析角度来进一步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关系,提出了相互依赖的观点相互依赖是指一国的经济对另一国的经济运动双向的、相互的作用和影响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37),,基本观点是:,a)任何国家间的经济发展都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只是程度有所差别;,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38),,b)依赖是双方面的传递和影响,不是单向的、片面的;,c)相互依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39),,如布鲁克菲尔德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很难区分出它们到底是谁依赖谁,实际上是相互依赖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相互依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无法进行下去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1),,区际经济联系,指的是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以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2),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3),(一)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1.互补性,相关区域之间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

      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4),,2.可达性,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一般地,可达性受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5),,1)空间距离与运输距离,2)区域间的交通联系,4)两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障碍,3)货物的可运输性,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6),,3.干扰机会,也叫介入机会,指的是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它区域的干扰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7),(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区域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可以通过实地对商品、人口、技术、信息等的传输量进行调查来进行测算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8),,但一般情况下,更多的是采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式进行估算Qij=AiWiBjWjf(dij),Qij表示i、j两地间的作用力;Wi、Wj分别表示i、j两区域的人口(或经济规模);A、B为权重;dij为i、j两地间的距离;,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9),,Qij=,K是由经验确定的权数,根据人口性别、年龄、收入、职业等综合考虑;d是两地间的距离;b为度量距离摩擦性的系数,根据美国的经验,一般取值在0.5~3之间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10),二、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是指一国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部门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和落实,是区域之间实现商品交换和发生经济联系的基础。

      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11),,经济利益是决定区域分工的动力基础,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于区域分工的方式的认识有所差异,古典政治经济学者提出了种种不同的分工理论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12),,这些分工理论最初是针对国际分工和贸易提出的,后来被区域经济学家用于研究区域分工早期的分工理论主要有绝对成本学说、相对成本学说、要素禀赋理论等等20世纪中期以后,区域分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13),(一)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1776年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提出了地域分工的绝对成本学说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14),,在这本书中,斯密首先讨论的社会分工他认为,分工能给社会带来经济利益,每个生产者为了自身利益,都应根据当地条件,集中生产社会上绝对有利的产品,然后,用其所得再去购买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