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doc
6页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古文阅读 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①处吾子②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③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④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⑤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注释)①所以:用来②处吾子:安顿儿子的地方③贾人:商人④学宫:学含⑤揖让进退: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制[1]解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字 ①其舍近墓 舍:________②遂居焉 居:________③遂迁居市旁 迁:________④此可以处吾子矣 处: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孟子幼时,其舍近,常嬉为墓间之事②此可以处吾子矣[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小古文《鹬蚌相争》,回答问题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注释]箝:同“钳”,把东西夹住[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字的意思1)蚌方出曝(______________)(2)渔者得而并禽之(__________)[2]请试着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两者不肯相舍[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习题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①?”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②,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③?”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④,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徙,真个无奈他何!”[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何踞傲乎——骄傲自大 B.麒麟生诞——这里指诞辰C.何以贺与——语气词,表示疑问 D.如今世上恶薄——厌恶[2]翻译下面的句子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3]这个故事中的蝙蝠类似于生活中的哪种人?作者是讽刺还是赞美这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芳草地。
《书戴嵩画牛》片段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1)一日曝书画(_______) (2)处士笑而然之(_____) (3)古语有云(______)[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戴嵩)一日曝书画 B.(牧童)拊掌大笑 C.(杜处士)不可改也[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4]文章最后引用古文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①好(hǎo hào)龙,钩②以写③龙,凿④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⑤而下之⑥ , 窥头于牖⑦ , 施⑧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⑨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⑩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sì shì)龙而非龙者也注)①子高:叶公的字②钩:衣带上的钩③写:摹画④凿:古代饮酒的器具⑤闻:听说⑥下之:到叶公住所处⑦牖(yǒu):窗户⑧施(yì):延伸。
⑨还(xuán)走:转身就跑⑩五色无主: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黄[1]给短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①天上的真龙知道________,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②叶公并不是真的________,他喜欢的只不过是________罢了[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叶公见到真龙后的样子的语句,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回忆《伯牙鼓琴》,回答问题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足”的意思是________,“鼓”的意思是________[2]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伯牙当时的心情是________(用成语概括),可见伯牙与子期真的是________[3]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B.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C.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7. 文言文阅读小儿不畏虎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虎熟视久之 熟:(_________________)(2)虎亦卒去 卒:(_____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3]文中妇人和她的两个儿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来到有不同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这个故事,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受到的怎样的启发8. 课外阅读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2]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同乡9.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学弈弈秋,通过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1]解释字义,填序号使弈秋诲二人弈 ( )A.后悔 B.教导,教诲 C.教训[2]思援弓缴而射之 ( )A.引,拉 B.救援 C.帮助[3]下列各句与“弈秋,通过之善弈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事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A.要懂得合作 B.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C.只能听一个人的教导10.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杨生之犬杨生畜一犬,甚爱之,行止与俱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日:“以此大见与,便当出尔生日:“此狗尝屡次活我,不得相与,其余均可行人日:“若不相与,便不相出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日,犬夜走归杨生家[1]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若不相与 ________ A.和 B.结交 C.给 D.赞成(2)犬引颈下视井中________ A.延续 B.伸长 C.导引[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的句子的意思。
[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________,“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________[4]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1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钻木取火燧明国①不识②四时昼夜③,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④后世有圣人⑤,游日月之外,至于⑥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鸮⑦,以口啄树,灿然⑧火出圣人感焉⑨,因⑩取小枝钻火,号燧人氏——选自《太平御览》(注释)①燧(suì)明国:传说中燧人氏建立的古国②不识:不知道③四时昼夜:春夏秋冬(四季)和白天黑夜④屈盘万顷:曲折盘绕起来有一万顷顷,面积单位⑤圣人:古代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⑥至于:来到⑦鸮(xiāo):鸱(chī)鸮,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⑧灿然:明亮的样子⑨感焉:有感于此焉:于此⑩因:于是[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1)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 识:__________(2)息此树下 息:__________(3)因取小枝钻火 因: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2)圣人感焉,因取小枝钻火[3]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教给我们许多生存的本领,故事中的圣人就是被“___________”这一自然现象所启发,悟出了钻木取火的道理。
用文中原句填空)[4]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试举两例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宋人有闵其苗 闵(_____________)揠之者 揠(_____________)予助苗长矣 予(_____________)[2]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______________)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 (______________)[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