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针刺疗法.docx
1页十三鬼穴”疗法处方:“十三鬼穴"首见于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是指水沟、少商、 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中缝十 三个经验穴处方主治:常用于治疗精神神志病症,由于古人认识局限,常将此类病证归咎为 鬼作祟,把能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穴称为“鬼穴”方义: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府》中有关十三鬼穴的论述中 指出,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精神异常之症,皆可先取大陵(鬼心)、人中(鬼宫)二穴, 针之皆效应如神其中劳宫、大陵、分别为心包经的荥、输、原穴,以清心宁神 泄心包络之火邪而宁心益志取手、足阳明经之曲池、颊车,以疏导阳明之经气 而通腹泄热;取手、足太阴经之井穴少商、隐白,以清肺健脾(舌者心之苗),以 泻心经而开窍清神,风府、人中、上星均长于通督醒脑,会阴承浆通任开窍,申 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八脉交会穴,通五脏六腑之气,舌下中缝开窍醒神男子先 针左起,女子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 左转操作方法:成形于明代医家杨继洲《针灸大成》,书中详细列举出各穴的穴名、针刺顺 序、使用针法和针刺深度,如首针水沟,次针少商、刺入三分,三针隐白、刺二 分,四针大陵入五分,五针申脉、火针三下,六针风府、刺入一寸,七针颊车温 针刺,八针承浆横针刺,继针间使、上星、会阴,十二针曲池火针刺、十三刺舌 下中缝(海泉),单穴单取,双侧有穴者同时取用针刺。
如此诸穴合用,配合针刺 方法,共奏清心安神,平肝潜阳,降浊开窍之效另外此十三穴涉及任督二脉、 厥阴心包经、手足太阴经于足阳明经、足太阳经,并可交会阳跷脉、阳维脉、冲 脉,多为经穴中的原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和有特殊疗效的奇穴,可调一身阴 阳,通五脏六腑之气,以此卜十三鬼穴”为主,加间使、后溪二穴,另在辨证论治 基础上配穴,佐以心理疏导,治疗失眠,功效显著,为治疗中风后失眠提供了一 条有效的治疗途径,并且有利于中风患者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