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孟子儒学.ppt
45页第四讲 《论语》、《孟子》与儒学一、孔子(前551年—前479年)生平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都今河南商邱县)贵族父叔梁纥,母颜征在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v十七岁 公元前535年,孔母颜征在卒,此后不久,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v十九岁 公元前533年,孔子娶宋女亓官氏为妻 v二十岁 公元前532年,孔子生子,因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所以取名鲤,字伯鱼 孔子开始任乘田、委吏(管仓库的小吏) v三十岁 公元前522年 孔子自称“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即从此开始,他已奠定了治学、作人、为政等坚实的学问德业基础根据《史记》记载,这年前后,他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在最早的弟子中,比较知名的有颜路(颜回的父亲)、曾点(曾参的父亲)、子路等人 v三十五岁 公元前517年 鲁昭公帅师攻伐季孙氏,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联合反抗昭公,昭公兵败奔齐孔子因鲁乱带弟子适齐到齐国后为高昭子家臣,借以进见齐景公。
v 三十六岁 公元前516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能得而食诸!”(《论语·颜渊》)齐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但因晏婴阻挠,没有成功(见《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在齐,与齐太师语乐,听到《韶》乐(相传是舜时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兴奋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v五十一岁 公元前501年 六月,鲁伐阳虎,攻打阳关阳虎突围奔齐,旋逃亡宋国,最后逃至晋国,投赵简子孔子说:“赵氏其世有乱乎!”(《左传·定公九年》) 孔子任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卓有政绩,治理一年,四方则之 v五十二岁 公元前500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摄相事 夏、齐与鲁媾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今山东省莱芜市南)孔子以大司寇身份为定公相礼,孔子认为“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事先做了必要的武事准备齐欲劫持定公,孔子以礼斥之齐君敬畏,遂定盟约,并将侵占的郓、讙、龟阴等地归还鲁国以谢过(见《谷梁传·定公十年》) v五十五岁 公元前497年。
鲁国得治,齐国畏惧齐欲败鲁政,于是便选美女八十人,衣以文衣,并文马二十四驷馈鲁君季桓子受之鲁君臣荒于女色,怠于政事,多日不听朝政,也不按礼制送膰肉(当时郊祭用的供肉)给孔子,孔子失望,于是去鲁适卫,开始了十四年访问诸侯列国的活动v五十六岁至六十八岁(前496年—前484年) 孔子十四年间访问过卫、陈、曹、宋、郑、蔡六国 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卫国(今河南省北部,国都帝丘,为濮阳县旧址),为中心的阶段;二是以陈国(今河南省中南部,国都陈,为今淮阳县旧址)为中心的阶段,三是又回到卫国的阶段三个阶段,主要停留地区(立足点)是卫陈两国,在卫国前后两次停留时间长达十年,在陈国也长达四年(都包括短期离开时间在内)v六十八岁 公元前484年 春,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求为季氏将左师,与齐军战于鲁郊,克之季康子问他是怎样学会作战的,冉求说,学于孔子,遂荐孔子于季氏季康子派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归鲁至此,孔子结束了访问列国诸侯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返鲁后,鲁哀公问政,孔子曰:“政在选臣《史记·孔子世家》)又问:“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并继续聚徒授业,培育治国贤才,据史载:“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v七十三岁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孔子寝疾七日而殁,葬于鲁城(今曲阜)北泗上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临别而去,哭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墓凡六年,然后离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墓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名孔里并把孔子故居改为庙堂,藏孔子平生衣冠琴书于堂中自此以后,年年奉祀今曲阜之孔庙、孔府、孔林,所谓“三孔”者,即始创于此 二《论语》简介1.“论语”的含义与内容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汉书·艺文志》: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篹,故谓之《论语》论:论纂,又伦也,有伦理也语:语言,又叙也,叙己所欲说也2.《论语》的成书v《经典释文》引郑玄说:“仲弓、子夏等所撰定。
同书《论语音义》又称:“郑玄云:仲弓、子游、子夏等撰v《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v《柳河东集·论语辨》:“曾子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矣吾意曾子弟子之为也 3.《论语》的流传 西汉时期《论语》主要的本子有: 《鲁论语》20篇, 《齐论语》22篇, 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 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三 孔子的主要思想1.仁的思想v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v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雍也》)2. 仁与礼的关系v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v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v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v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3. 德政v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v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v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曰:“野哉由也!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四 讨论 心灵鸡汤还是心灵麻药 ——《于丹〈论语〉心得》之我见 2006年“十一黄金周”央视“百家讲坛” 连续7天推出余丹主讲的《〈论语〉心得》,余丹一炮打响,火了。
中华书局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自去年11月26日上市以来,已经创造了一系列纪录: 2006年11月26日,中关村图书大厦新书首发式暨签售仪式上,当天店面零售13600余册,于丹签售10600册,创下新中国图书史上单店单品种零售和现场签售的新纪录; 自2006年11月到2007年1月底,共在上海、南京、杭州、广州、天津、石家庄、沈阳、西安等地签售18场,签售3.6万册,举办讲座和较正式的读者见面会8场,走过15座城市,当地媒体高度关注,读者热烈欢迎; 从2006年11月图书首发以来,截止到2007年2月5日,销售量已达到230万册 v 当于丹在热火朝天签书时, 2007年3月3日,一位男子穿着印有“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字样的T恤衫出现在于丹签售的现场,但是随后被保安人员推出会场 v 还有人撰文指出余丹书中的14处硬伤v 随之,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10名博士在网上联名发帖,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发起者为中山大学研究古诗词和古文献的徐晋如博士,文中言辞激烈,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当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时,人们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还呼吁不要再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文中甚至要求于丹从《百家讲坛》中下课,并向电视观众道歉。
帖子在网上贴出后,立即引起万人跟帖v我们该样认识余丹现象? v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说白了,我认为论语再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过去,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能够相关于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v从政需要什么,一个国家想要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大家一般想还不得洋洋万言啊,老师说的很简单“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论语严渊篇)说我告诉你就三条,第一叫国家机器,必须有强大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足够的粮食,丰衣足食,第三条就是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他说有三条就够了,挺简单吧这学生矫情,说三条不行,太多了,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如果我非得去一条您说去什么,老是也不急,说去兵,那咱就不要兵力了,人总得吃饭,但还得有信仰子贡还不干,非得要再问,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这两条您再给我去一个,老师非常认真的告诉他,曰,去食我们宁可不要粮食了,然后老是说了一句结论,叫做“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他说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谁不死啊,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v你去工作,面对领导,要忠诚,要热爱领导,这没有错;面对朋友要将心比心,甚至是两肋叉刀的,也没有错;但不管是对领导 ,还是对待朋友,要有分寸吗?子由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就是说,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过于密集,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与你的朋友关系过于密集,就离你们俩疏远程度就不远了 v“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v孔子提出‘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叫‘祸从口出’,没那么严重的话,起码也叫‘言多语失 v其实化解遗憾第一个前提是先认可这个遗憾的存在,就是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件事接受下来说,好了,这就是一种安排,我已经知道有这个遗憾了那么第二个态度是什么呢?是尽可能的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补足这个遗憾 v 所以说要想仁爱,首先是有内心的恭敬,从个人的一己人身上是恭敬于人,从整个国家,孔子说,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政治就完成了;也是敬事而信,内心有恭敬。
所以小到一己人心,大到国家形态,我们由恭敬出发,对这个世界,我们会有眼中的美好 v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事之道 三 孟子生平1.孟子的籍贯与生卒 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到孟子孟子时家道已衰落了关于孟子孟子的生卒年,史籍无明确记载,古今来有多种推测,大约为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 2 孟子的童年 孟子幼年丧父,在母亲的抚育下长大 孟母教子:三迁择邻 断织教子 康涛《孟母断机教子图》3.游说诸侯 游说诸侯是孟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孟子一生最风光的时期据其弟子彭更描述当时的情景:“后车数十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候”(《孟子·滕文公下》) 《史记·孟荀列传》曰: “道既通,游事于齐宣王”。
孟子大约在三十五岁左右开始结交政治人物而游说诸侯之行,大约在四十岁或之前的若干年内 (“我四十不动心”《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结束他的游说诸侯之行,是在齐宣王伐燕之后若干年,孟子“致为臣而归”(《孟子·七孙丑上》),辞去齐卿返邹,年龄约在六十五岁上下;孟子游说诸侯之行总共约25年孟子游说列国图二十多年间,孟子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四《孟子》的成书过程v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v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著作焉……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 (赵歧《孟子题辞》)v《孟子》一书的主要作者是孟子本人书中的孟子言行.思想,或出自孟子之手,或由孟子授意,门人笔录;v孟子的弟子万章、公孙丑,还有其他的弟子作了不少工作孟门弟子们参与了《孟子》的创作过程;v《孟子》一书最终由孟子本人审定,并作了文字的润饰和修改;v《孟子》一书完成于孟子去逝前的若干年内。
但也不排除在书成之后,孟门弟子略作修改的可能五《孟子》的主要思想民本思想“民本”一词来源于《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公孙丑下》) v君视臣为犬马,臣视君为国人;君视臣为土芥,臣视君为寇仇《离娄下》)v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万章下》)v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下》)仁政的思想v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故曰:‘仁者无敌’《梁惠王上》) v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公孙丑上》)v性善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v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故有之也《告子上》)v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讨论一:v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告子认为人性本无所谓善恶,后天的培养决定了其善恶结合他们学说,谈谈你对人性的认识讨论二:v 儒家讲仁、讲礼、讲尊尊、亲亲,你认为儒家讲仁、讲礼、讲尊尊、亲亲,你认为儒家的这些理论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是否儒家的这些理论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是否与民主、法制相冲突?儒家文化向现代化转与民主、法制相冲突?儒家文化向现代化转化是否必要,又如何可能?谈谈你的看法化是否必要,又如何可能?谈谈你的看法参考书目v柏拉图柏拉图 《《理想国理想国》》 v孟德斯鸠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论法的精神》》v卢梭卢梭 《《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 v卢梭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v托克维尔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论美国的民主》》 v密尔密尔 《《论自由论自由》》 v哈耶克哈耶克 《《自由秩序原理自由秩序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