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09720162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8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四、讨论与启示通过对美国九所和中国八所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两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层次结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有较大不同课程设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中美两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的原因主要有社会认可度和需求、专业定位、生源、师资、文化和制度等一)社会认可度和需求不同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和学科发展时间相对较长,社会对教育技术认同度高,这是教育技术学专业证书教育得以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存在教育技术学教授、教学设计师、绩效咨询师、教育软件开发人员、教育技术协调员、教育技术媒体专家、教育变革代理等职位,岗位职责与需求明确,对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还会通过邮件以广告的形式发送给师生这使得学校培养目标紧贴岗位需求,课程设置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在中国,除了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外,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还不清晰,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之间的互动也有待加强二)专业定位不同一方面,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一直定位为教育学科的分支,教育技术学专业多数设在教育学院下,与教育其他学科并列。

      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大多从物理系或无线电系分离出来,比较重视硬件技术和软件开发,到了二十一世纪后才逐渐被列为教育的分支学科,划归教育学院或者教育技术学院另一方面,美国高校鲜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中国则大量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甚至还有专科美国将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定位于系统地应用相关知识解决教育教学或组织的实践问题,中国更倾向于定位为媒体的教育教学应用与维护三)生源不同美国教育技术学生源多数是持本科学位或硕士学位(大多没有教育技术学背景)并有工作经验的人士,且国际学生越来越多因此,其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不同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国家背景学生的不同需求中国教育技术学生源主要是在校学生,硕士和博士生源大多有教育技术学学科背景少量学生虽是在职人员,但统一的考试制度(高考、考研和考博)使得学生起点相对一致,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也相对一致四)师资不同中美两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不同美国高校能够拿到永久教学席位的教师不多,多数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只有十名左右正式教师,但要开出二三十门甚至更多课程因此,无论专业名称还是开设课程,不同高校都会根据教师队伍的构成形成倾向性此外,院校还需要聘任兼职教师开设课程、鼓励学生跨院系选课等弥补师资不足。

      相较于美国,中国高校的教师数量偏多,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有43名全职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有35名全职教师但由于学校提供本、硕、博三个层次教育,需要开设课程数量多,各个学校的课程特色不太明显,有些课程(尤其是一些专业基础课)的质量不高五)文化和制度不同美国是分权制国家,高等学校的管理权主要在州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高校,其运作都独立自主,包括招聘教员、招生、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即使是最权威的AECT协会或其他协会提出的标准,都只能起建议作用所以,美国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有很大不同中国高校实行全国统一管理,由教育部设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标准,包括专业名称、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教师聘任、教材建设等,所以中国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比较相似从招生来说,美国高校由各校自定,采用申请一审核制,人口基数少高校数量多,再好的学校都有招生压力为了招到好学生,学校从各个方面搞好教学,注重网站的招生推介;中国高校数量少、生源多,且都是公立的,招生压力不大,加之学校评价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师教学动力低从学校管理来说,美国高校更人性化,鼓励和支持教学、聘用兼职教师、鼓励跨院系选课,以吸引更多的在职人员修读;中国高校相对刻板,习惯于管理而较少服务,比如选修人数少的课程就不能开设,不允许教师调课、授课、随意更改教学形式等。

      从教师教学看,美国教师更严谨,有详细的课程大纲,教师有固定时间接待学生,成绩计算详细精确,课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张“做中学”,重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中国教师相对随意,善于根据实际调整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轻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总体来说,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课程内容陈旧、实践课程少、本科与硕士课程内容重复度高、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等不足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既重传统又重创新的做法,可以为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启示一)关注社会需求,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社会发展快、需求变化快、教育技术专业的应用学科性质,都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有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美国教育技术学课程一直在更新和发展,且每年通过不同的人群对课程进行评估,确保课程设置保持活力此外,从社区大学到研究型大学均学分互认,学生可以先修学分,再看是否把证书教育项目转成硕士学位,或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学分转换机制灵活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持续时间较长,一旦确立很少改变,缺少课程变革的动力与机制,缺乏灵活的课程执行机制因此,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及用人单位与学校的互动机制,借助评估的促进作用,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从机制上保证学生能够根据职业目标灵活选择课程,发展特定的能力,是我国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适当减少专科生、本科生招生数量,增加硕士生、博士生招生数,逐步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随着我国人口学历的普遍增长,教育技术学专业对口的岗位更多地要求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人才,教育技术学专科生和本科生的就业不容乐观,尤其是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黄慧斌等,2012)另一方面,我国每年毕业的教育技术学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数量有限,很难满足社会需求地方高校缺乏高学历师资,急需教育技术学博士很多企业也期望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或博士从事产品设计、研发、培训、人力资源等调查表明,“企业对教育技术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幅提高,有望成为未来接纳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大户”(武利成等,2007)但是,高校又普遍感到教育技术学硕士和博士的生源数量滑坡,这一方面是因为选择出国深造的学生增多,另一方面也因为受统一、严格的招生制度所限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开始对博士招生采用申请-审核制,通过对考生科研、学习、工作等的综合考核,一改过去以考试为主的筛选方式,导师对招生结果更为满意三)增加专业操作技能课比重,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专业基础知识份量重而技能操作部分轻的不足,课程设置追求大而全,缺乏深度,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与操作技能的获得。

      由于基础课程占分多,应用操作类课程数量少,加上偏重知识体系教学,学生往往更多地掌握书本知识,缺少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如何加大技能操作类课程比重(尤其是“分析、设计和开发”类课程),增加专业技能操作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比重,是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面临的重要任务四)学校提供政策支持,鼓励课程、跨院系选课,创设合作学习空间课程设置与实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高校管理部门应为教师教学创设条件第一,鼓励课程作为补充面对面教学的可选方式一些高校规定,教师必须在教室与学生面对面教学,否则视为教学事故这就限制了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比如教学等)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利用各种技术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多种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灵活办学,是网络时代高校应采取的姿态第二,鼓励学生跨院系选课术业有专攻,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数学、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等应充分发挥其他院系的优势,鼓励学生跨院系选课,建立全校范围内的跨院系选课制度,包括:确定选课费用,尝试按照选修学分收费;建立健全电子选课系统,实现电子选课、成绩登记及学分转移;制定学分互认制度,明确可接受的转移学分数等,鼓励学生走出本专业,广泛涉猎其他专业及学科知识。

      第三,创设合作学习空间传统教室主要是便于教师讲授而设计,桌椅一排排放置,不利于学生合作学习随着项目学习、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的发展,教学需要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空间,教室的座位摆放应以自由组合或者小组圆桌为佳,各种屏幕、电子显示设备、电子应答器要便于师生教学的使用,图书馆、宿舍楼、校园等公共空间也需要注意合适的摆放,利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这些也是我们需要向美国高校学习的方面注释:①AECT网站,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习、设计与技术专业硕士培养目标. ③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学系统与学习科学专业研究生招生介绍.④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习、设计与技术专业博士培养目标.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培养目标.⑥雪城大学教学设计、开发与评价专业网站.参考文献:[1]黄慧斌,翁林敏(2012).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7):74-78.[2]Johnson, J. K. (2006). Degree curricula database: Survey of degree curricula i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worldwide[J]. Tech Trends, 50(6): 12-15.[3]马晓玲(2012).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4]马晓玲,刘美凤(2012).透视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47-52.[5]马晓玲,刘美凤,王小雪(2013a).美国9所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内容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4):6-12,51.[6]马晓玲,刘美凤,王小雪(2013b).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证书教育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3):114-120.[7]马晓玲,刘美凤(2013).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实施与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8):13-18:34.[8]武利成,古忠民(2007).从需求出发看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未来的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5):4-6.[10]Xu Fuyin & Jiao Jianli (2010). Program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China: Looking backward,。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