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教育精英性研究.docx
9页研究生教育精英性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是实现精英生产和精英循环的重要机制,它有助于把精英神话还原成社会现实当高等教育制造精英的使命似乎被大众化浪潮淹没之时,处于高等教育顶端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担负起制造精英的使命,并确保研究生教育精英性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制造,精英 在人类教育史上,大学最初就带着满身贵族气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在欧洲,古代大学几乎从诞生之日起就享有自治特权,即使到了当代,在那些高等教育已经普遍大众化的欧美国家,大学的贵族本性依然没有消解在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洪流中而我国古代的“大学”,实际上也是培养统治者的学校中国古代教育倾向于让士子成圣贤,而欧洲的古代大学制造世俗社会的政治贵族和宗教社会的精神贵族高等教育一直承担着制造精英的社会使命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制造精英的属性受到质疑,这种质疑甚至波及研究生教育 一、研究生教育制造精英面临挑战 高等教育有自己的特殊规则,具有隔离性和有限性它包含着自身的过程和意味,与社会生活存在一定距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研究生教育精英性的命题实际上已经需要重新确证其“合法性” 1.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了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精英性的怀疑 研究生教育受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影响,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向顶部的逐步上移,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步入了赶超型发展时期,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甚至膨胀,出现拥挤性特征,研究生教育精英性逐步受到质疑。
首先,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快速扩张威胁着研究生教育的精英性在全国范围内,在1978~1998的21年间年均招收研究生20238人,比1949~1965年的年均招生量1353人增长了1396%,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研究生教育规模已经有了巨大发展如果单纯从增长比例上看,这种增长速度十分惊人;但与中国巨大的人口总量相比,其稀缺性实际上仍然极为显著所以,不管怎么说,在1949~1998年间,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还比较小,50年间(其中12年没有招生)只招收了44.75万人,相当于1999~2003年5年间招生总量的52%与1998年相比,2006年的研究生招生数增加到32.55万,是1998年的5.5倍其中硕士生招生数差不多是1998年的6倍;博士生招生数是1998年的3.7倍我国博士生招生数在2003年就超过了4.5万,到2006年达到5.6万,我国因招生数量连续几年多于美国的4.5~5万而成为世界上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由于连续多年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都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到2006年,在校研究生数已经突破了100万大关研究生教育数量快速扩张必然引发两个相关问题:一个是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的矛盾,一个是精英更精还是精英坠落的问题。
其次,研究生教育的现实制约影响研究生教育精英性的社会认同在我国,学术界和社会大众都一直把研究生教育视为精英教育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在数量上已经逐步变得比较巨大,在类型上日益变得多样化,研究生教育问题比以往更为复杂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制约:第一,学术制约指导研究生的教师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学者,这类学者的成长速度远远赶不上研究生规模的扩张速度;与此同时,研究生导师在学历上也存在着具有博土学位者比例偏低的问题所以,无论从研究生导师的职称结构还是学历、学缘结构、数量增长或学术成长等方面看,都难以满足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客观上产生了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学术制约第二,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与高等教育收费的同步飙升缠绕在一起,研究生教育所需要的物质资源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研究生导师往往成为学校获取各种项目和参与创收的主力军,而研究生为了生计而四处兼职,由此造成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投入显著降低,甚至导致了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偏差和行为偏差第三,回报制约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扩展,由于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劳动者在市场中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他们的相对工资收入下降,他们与较低教育层级劳动者的收入差距缩小,并有部分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被渗漏下来从事那些无需接受研究生教育甚至无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就能胜任的工作。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非竞争集团的存在抑制了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二是研究生教育的扩张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社会吸纳研究生的能力增长速度大大滞后于研究生的增长速度,产生了人才培养和社会吸纳之间的显著不匹配,造成研究生供应相对过剩没有被社会合理吸纳的研究生容易被视为非精英,从而影响研究生群体的精英形象 2.研究生教育制造精英还受到其他力量的威胁 首先,社会需要制造精英的机制带有假定的简单性社会需要合理的机制使人得到与其能力相当的地位,这种说法尽管比较容易得到人们的主观认同并与常识比较接近,但其终究还只是一种假设从事实层面看,从目前已经经历的人类历史过程看,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一种无可挑剔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精英制造机制,尽管人们特别希望找到这样一种机制从逻辑层面看,如果在某一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真的都可以获得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地位,那么从事低等工作的人就只能大失所望,因为,他们无法指责命运和社会的不公平,只能抱怨自己无知和少能这实际上有人为地为既存社会格局和既得利益者辩护的嫌疑尽管教育是精英识别和精英制造工具的说法能够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金字塔的塔尖部分,其制造精英的社会使命也昭然若揭,但每当研究生教育在其稀缺性、社会回报的有效性等方面都面临现实威胁时,人们怀疑其制造精英的确切性也就成为十分自然的事情。
其次,存在编外精英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驳斥了研究生教育制造精英的神话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任何一种制造精英或精英筛选的机制,都会遗漏英才,从而在现实社会中出现大量的编外精英或制度外精英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比如四大发明),大多不是来自正规教育系统和制度化精英所在的场域,这一事实几乎无可辩驳地表明教育制造精英的现实缺陷即使到了现代,随着教育民主化、普及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研究生教育制造精英的优势更为明显,但仍然存在权力精英、财富精英和其他社会精英产生于高等教育之外的事实,他们都是高等教育的编外者,更不是研究生教育的接受者编外精英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研究生教育制造精英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其三,研究生教育实际上也生产庸才,并给他们贴上精英标签无论是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还是大众或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在制造精英的同时,也在生产着很多才智平平的一般劳动者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序列本来就存在着分化格局,在其中下部积聚着大量不够优秀者值得指出的是,无论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还是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都居于高等教育的高端,应该当之无愧地制造精英,然而事实上研究生教育仍然呈现着参差多态的格局,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精英部分仍然包含着精英不精的尴尬成份。
第四,精英制造的另一个方面是大众的生存精英的社会功能性期待就是希望精英能够把人们引入更高等级的生活,尤其是给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它的目标是形成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一切职业都将是受到尊敬的,因为,所有的职业归根到底都具有相同的性质,都以工资维生、都为社会造福研究生教育制造精英不是把精英置于大众的对立面,尽管在一定的社会现实中,往往可能出现精英与大众之间存在或长或短的利益等方面的不一致,但就其根本而言,精英和大众应该都是社会的成员,都是社会的职业人,至少在这一点上将会是越来越一致遗憾的是,即使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差别性的扩大似乎没有能够满足人们的美好期待,制造精英的社会合理性仍然出现问题研究生教育作为精英生产的高端,无论对研究生教育的接受者还是对社会,似乎都没有很好地满足社会福祉显著提高的期待 二、走出研究生教育制造精英的困境 中国高等教育必然向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两个方向发展,制造精英是高等教育的一大使命把高等教育视为精英制造者确实具有适合于思想单纯的人所需要的简洁性和适合于喜欢探究细枝末节的人所需要的耐人寻味性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制造精英是一个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命题,而研究生教育的精英性几乎不容置疑。
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时候,高等教育制造精英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无论在横向学历或纵向学历意义上都面临挑战 1.确保研究生教育制造精英的国家行动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一个以知识(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知识和智力成为重要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如果国家能够采取有效行动,使研究生教育担当起培养知识自主创新国家队的任务,将有利于确保研究生教育的精英性 首先,要在认识上处理好精英与大众的关系一般而言,大众化的整体推进从长远看不仅不会削弱精英教育,反而会加强精英教育万木成林,必有大树”,大众化必然会对精英教育有所促进,大众化是精英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只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不是从大众教育走向精英教育,而是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众化时期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形态容易遮蔽高等教育应有的精英性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速度远远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这是人们普遍担心高等教育精英性丧失的一个重要现实原因研究生教育除了资源性约束外,人口、过程和出口中存在的问题也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精英性。
其次,国家要努力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形成研究生教育制造精英的环境研究生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即培养科技精英、文化精英等各个领域的精英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达到70%~80%,而我国仅为30%左右我国每万人口劳动力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为8.4%,只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1/5和发达国家的1/9;每10万人被收录的科技论文,发达国家一般在100篇以上,而我国不足3篇;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高级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5.5%因此,我国应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这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进步、参与世界竞争的必然要求因此,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确保研究生教育的精英性,并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完成这些任务离不开一流大学和其他培养机构制造精英,但研究生培养单位不宜过多过滥 2.确保研究生教育制造精英的社会行动 在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社会进入一个尊重学历的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学历社会既有身份社会的痕迹,又有业绩社会的特征尽管在学历社会中,学历成为相对凝固的“第二身份”,它形成了有学历者和无学历者的身份差别,但应该肯定:学历社会强调的是后天的努力和平等的竞争,它致力于减弱代际的权力、身份、地位和财富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其次,学历在多数情况下比较真实,也容易度量和评价,具有可靠性和容易操作的特性;其三,学历是公平竞争的结果,是一种能够为多数人认同的制度性结果,不是人为的随意安排;其四,学历反映着一种向上精神,具有示范性和激励性。
遗憾的是,在我国现阶段,学历社会在尚未完全成型的时候,就多次遭到各种形式的强烈抨击,研究生教育制造精英的积极功能也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一是经验主义作祟许多人甚至大众传媒认为,一个人在岗位上获得的经验经常胜过从书本上获得的间接经验二是对知识分子政治上的不信任仍然存在,知识治国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知识还不是获取权力和其它资源的最重要依据之一三是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集体性平庸”造成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短视仍然大面积大范围存在四是既得利益者(尽管其中不乏通过教育阶梯成功向上层社会流动的人)的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