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略论中国古代书院的社会文化功能.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414672972
  • 上传时间:2022-08-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略论中国古代书院的社会文化功能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1000余年,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开展产生过宏大的影响古代书院是一种综合型、多层面的文化教育组织形式,具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  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  书院是儒家文化的一种载体,“以诗书为堂奥,以性命为丕基,以礼义为路径,以道德为藩篱〞〔王会厘等:?问津院志·艺文·问津书院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书院尤其重视道德教育:订立学规,用封建纲常伦理来约束标准士子的行为;祭祀先圣先贤,以此树立楷模,引导士子见贤思齐通过各种制度的施行,书院培养出许多传承忠孝之道的伦理型人才他们在非常时期所表现出的高尚气季节人动容南宋末年,元军包围长沙三个月,“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宋元学案·丽泽诸儒学案序?〕饶州城失守时,白鹭洲书院的创立人江万里投“止水〞池而死,左右及儿子也相继投入池中,以示“与国为存亡〞最典型的是曾就学于白鹭洲书院的文天祥德祐〔1275年〕初,元军进逼宋都临安,文天祥抱定以身殉国的决心,决然应诏募兵勤王临安陷落后,文氏仍坚持抗元斗争,后被元军所俘,沉着就义。

      他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鼓励过无数代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由上可见,书院对士子进展道德教化的成效非浅书院还直接对社会成员进展教化,问津书院明代山长萧继忠与某屠户的对话极为典型萧氏在一屠户家避雨,屠户问道:“萧先生乎?近来所讲何学?〞萧答:“不过平常日用事〞屠户又问:“所讲某等亦可为否?〞萧答:“何不可,即如尔业屠,戥称如制即是圣贤事……今教尔每事只要问此心安否,心不安处便不做,便是圣贤学问〞〔?问津院志·讲学·记萧康侯逸事?〕在一个偶尔的场合,萧山长几句深化浅出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屠户的心灵,使其从此以后“悉改向所为〞又如,清初施愚山在福建的景贤、鹭州两书院设坛讲学,在讲到“长幼有序及兄弟之恩〞时,“有兄弟具牒互诉者亦在坐,听毕相持大恸,各出袖中之牒而燔之〞〔杨家骆:?书院制之缘起及其优点?,?东方杂志?第37卷第15号〕,兄弟俩尽弃前嫌,和好如初所以,有人赞曰:“然那么书院之设,所以正人心,存天理,其有关于世教岂浅鲜哉〞〔?问津院志·艺文·讲学原序?〕  书院的知识传播功能  书院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上层显贵垄断教育的特权,为下层百姓提供了受教育的时机首先,书院教育培养了众多的优质师资。

      士之仕也,犹农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的这句话说明,在古代中国,读书做官是天经地义之事而书院教育却反其道而行,提出士与利禄相别离的主张,认为士人的重要使命是学习、研究及传播学术文化知识在这种思想的教育下,从宋代起,书院产生了一批以学术与文化教育为终生职业的平民学者,他们“或教小学养生〞,使得穷乡僻壤也能传出琅琅读书声其次,最基层的书院成为启蒙教育和初等教育的主体机构古代中国是幅员辽阔的农业国,绝大局部人口分散居住在广袤的乡村山寨,远离城市,且“其居去庠序远〞为解决子弟受教育的大事,当地人在本乡外乡建立家族书院或乡村书院,聚集藏书,择聘名师,招收本族、本乡子弟读书其中,从而使“文风日盛,学子日多〞乡村书院在全国分布极广,数量极为可观,承当着僻远地区普及文化知识的任务再次,明代书院的开放讲学,以及儒学诠释的世俗化,带来文化学术的下移王阳明提出“圣愚无间〞的致良知之说,在“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指导下,各地书院纷纷向平民百姓开放,据载:“虞山会讲,来者不拒人皆可以为尧舜,何论其类哉!凡我百姓,年齿高者,与年少而知义理者,无分乡约、公正、粮里、市井、农夫,无分僧、道、游人……果胸中有见者,许自己上堂讲说。

      〞〔张鼐等:?虞山书院志·会薄引?〕王门学者将儒学的深奥道理,用通俗化的口语向百姓宣讲,并逐渐为百姓所理解、承受使过去只能在庙堂上“教天下之君子〞的理学道理,过渡到“教天下之小人〞,完成了文化和学术由上往下的转移转贴于论文联盟.ll.  论文联盟.LL.编辑  书院的学术传承功能  书院与官学的根本区别是将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正如日本学者稻叶君山所云:官学是专为科举考试而设的、供人获取利禄的捷径,而非真正的学问研究所,而真正的学问研究所,却在书院求道问学,非书院不可〔参见稻叶君山等著,杨祥荫等译?中国社会文化?第50—51页〕书院是孕育新的学术思想,产生新学派的孵化器综观中国书院史,凡主要学派思想的形成、著作的完成、派别的产生,无一不是与书院的教学活动严密相联的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与近七十所书院有关联,其重要的理论著作,如?太极图说解?、?大学章句?、?伦语精义?、?易学启蒙?、?孟子要略?、?周易参同契考异?等等,都是在他创立的福州三所书院即寒泉精舍、武夷精舍和竹林精舍中完成的在书院的授徒著述活动中,朱熹的理学思想逐渐成熟,同时培养了大批弟子高徒,形成了人数众多的考亭学派。

      其门徒又以书院作为阵地,宣传和普及理学,在几代人的学术传承中,理学影响后世几百年阳明学派是明中后期理学革新运动中产生的学派,其形成和开展与书院讲学直接相关阳明心学体系的三大组成局部——“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在书院讲学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王阳明在贵州龙冈、文明书院讲学时,提出“知行合一〞之说,后在稽山、敷文书院讲学时,提出“致良知〞学说嘉靖四年〔1525年〕,王阳明弟子在绍兴创立阳明书院,作为传播心学的大本营王在二十多年的书院讲学理论中,将书院作为传授心学的阵地他死后,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在各地纷纷建立书院、开讲会,使阳明之学“流传愈百年〞乾嘉学派是清代中期出现的全国性的以经学为主要对象的学术流派书院也是乾嘉学者进展汉学研究、培养汉学人才、扩大学术影响的重要场所惠栋、杨绳武、江永等汉学大师分别讲学于苏州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徽州紫阳书院和毓文书院、杨州安定书院和梅花书院,培养出大批的汉学人才如钱大昕、王鸣盛、王昶等出自苏州紫阳书院;戴震、程瑶田等出自徽州紫阳书院;段玉裁、汪中、王念孙、孙星衍、焦循等出自安定、梅花书院这些汉学高足肄业后,大多又主讲外地书院,促进了乾嘉汉学的开展。

        古代书院在长期开展过程中,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延续作出了重大的奉献特别是书院将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严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当今的教育界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转贴于论文联盟.ll.。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