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黛玉的诗意人生.docx
4页试论林黛玉的诗情人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超越了以往所有的女性形象,赢取了我们内心深处那 最深挚与持久的怜惜,她长驻在我们的心中令我们无法忘怀她是那么的楚楚动 人,她是那么的富有诗意,她的一颦一笑似乎都能触动我们心底的声音和渴望 她像是一个生命的精灵,打开了我们幽密的心思和生命的惆怅她是女性柔美的 极致,她的柔美走向了娇弱的病态,她的柔美中充满了诗意的优雅与韵味,但这 些都还不是她魅力的根本在这柔美之下,那永不妥协的纯洁灵魂奏响了生命的 强音,她让我们体味到了生命的无限壮美,这才是她那深刻而持久的永不磨灭的 魅力!黛玉的生命至美至坚,至柔至刚,她囊括了生命的两极,她走向了生命的 极致,因此她是那么的出类拔萃,让每一个读到她的人都不能忘怀,她是那么的 娇弱,但她的生命却有着震慑你灵魂的力度!黛玉的前生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株仙草,再小的生命只要它有形体,它就有 了感受宇宙的能力,这株仙草在日月甘露与天地精华的沐浴灌溉下成长,这样的 生命便得以通灵,通灵了的仙草修得了女体,便要游历人间,造劫情场,偿还那 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那绛珠仙草因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灌溉之德久延 了性命,因此这善因便种在了仙草的魂魄之中,即使它修得了女体,这未偿的灌 溉之情仍旧郁积在肚腹之中,郁结成一段不尽缠绵之意,纠扯得她难舍难弃。
要 想了结这郁结之情,就要将它发散而出,让这善因有一个善果,此后她才能返归 澄明之境我们看到黛玉的第一首诗乃是在《大观园》建成,元春省亲之时的命题之作 “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 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律应景罢了 [6]《世外仙源》是黛玉的分内之作, 而《杏帘在望》则是替宝玉所作我们来看这两首诗到底怎样:世外仙源匾额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7]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8]林黛玉本想大展奇才,可元妃却只命作一首,因此黛玉就胡乱应景了一首 这“大展奇才”决非女子该有的本份,这里我们看到的是黛玉对自我灵性才情的 自信与自负,这自负里有我们熟悉的文人雅士的恃才狂傲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 小女子的低眉俯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渴望展露她的横溢才华虽然 黛玉要“将众人压倒”里有着文人的局限与孩童的稚嫩,但她毕竟让我们感受到 了蓬勃的生机黛玉这两首诗的仙逸之气息扑面而来,灵动之才情鲜活可触她从其它的诗 中跳出,跃入我们的眼帘,这胡乱的应景之作竟已轻易夺冠!字句是一种假借的 方便,但透过这样的方便我们看到的是最为独特的生命之气,黛玉的诗卓绝于众 人之上,那是因为她有着超逸鲜活的个性与绝尘清灵的品格,而正是这个性与品 格让她卓然独立在他人之上。
最高妙的诗不要艰涩与深奥,它要用简单的文字直 通真意黛玉的诗文字清简,但却才情灵动,虽有应景之语,但却不失超然的清 高这两首诗虽是小试才情,但黛玉那清灵仙逸、卓绝清高的个性已突现在我们 的脑海之中,她是最为独特的一个生命,她是最为丰饶的一位美人由此我们揭开这位美人的面纱,向她生命的深处走去,去窥看她丰富细腻的 情感里的痴与缠;去窥看她寂寞绝尘的品格里的喜与悲;去窥看她鲜活丰饶的灵 魂里的苦与乐!黛玉的整个生命都是富有诗意的,她将自己的情感人格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沉淀成一首情味深长的诗,这诗情散落在她生命和生活的每个角落里在黛玉生 的意趣里充满了无处不在的诗歌之美,黛玉的生命、生活、爱情、诗歌在一起共 同呼吸,难分彼此,无法分割诗歌是黛玉的生命,黛玉的生命就是一首诗歌, 她将自己的生命和诗歌融为一体我们在黛玉的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感到那浓浓 的诗意,她的生命中充满了诗意的寂寥和纯情的光辉,生活对于她是一首哀怨凄 美、缠绵超逸的诗,她用自己的生命来谱写,她用自己的生命去沉醉!黛玉的诗, 是她生命品格的焕发与浓缩,是她满腔痴情的舒展与惆怅,是她对生命的无限感 伤与眷恋让我们从她的诗歌进入她的生命,用这样一把忧愁的纯美的钥匙,打 开她丰富情感和孤寂灵魂里的奥秘。
我们且先从诸美偶结海棠社看起吧此咏白海棠之诗限作七言律,又限“门 盆魂痕昏”的韵让我们通过黛玉在《咏白海棠》里的寄兴写情,来看她品性里 的风流别致和仙逸高洁……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 与众人李纨等看他写道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是: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9] 当众人拿到了诗题“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 [10]时,独有黛玉却“或抚梧桐,或 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 [11]待那三寸来长的一支“梦香甜”燃的只剩一 寸的时候,我们看到宝玉催黛玉道:“香就完了,只管蹲在那潮地下作什么?” [12],到此时我们才看到黛玉或许是在构思待众人的诗都有了,她却一挥而就, 掷与众人!其才思之敏捷、高傲与洒脱自不必说,其沉静高标,又自与别个不同, 她独特鲜明的才情与个性先于她的诗已独立于众人我们且来看黛玉咏菊花的这三首诗,就让我们先从《咏菊》看起吧:咏菊潇湘妃子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14]人之所以能完成为人的高贵,是因为她勇于直面生命的单独,灵魂在孤寂中行 走,在孤寂中达到完满沉静的灵魂是孤寂的,沉静的灵魂是丰富的,丰富的灵 魂异常敏锐,一花一草都能打开她生命的至真这生命的至真一旦被打开,那至 善至美的灵感便会到来,癫狂的诗神便会激动起她的生命无赖诗魔昏晓侵, 绕篱欹石自沉音”这是诗神的到来,这是难以遏止的感动,这样的感动须得要表 达,因为她已被纠葛的不得平静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或许 这是诗人的沉思,或许这只是一朵在秋霜中绽放的寒菊!也许是诗人要临霜写下 佳句,对月吟出妙语;也许是含霜的菊花要在秋月下无言的赞叹浩淼的苍穹! “满 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人写下了自怜的素愿,满纸都是寂寞与旷 然,而在“片言”里所诉秋心的苍茫谁又能来解读?这苍茫的秋情不禁让诗人孤 独地感叹,“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虽从平淡高妙的陶渊明对菊 花钟爱之后,菊花的高洁和清雅就被说到现今,但即使有再多的人吟咏,灵魂的 知音仍是难觅,菊花仍旧是寂寞的!菊花的品性与诗人的精神是这样的息息相通,再让我们往下看《问菊》一首, 去看这相通的人和花更深的心思:问菊潇湘妃子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15]秋苦霜寒,百花早谢,碧叶飘黄,诗人想要去讯问秋情,它们却都被无情的 秋风吹残,无力作答,诗人只好喃喃的走向了陶渊明曾种菊的东篱菊花正含霜 摇曳,一丛浅淡一丛深的绽放的自在,冷香孤傲沁人肺腑诗人不禁向这菊花问 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你如此孤标傲世,又能偕谁与你同 归同隐?你与众花都是同样的开放,为何你偏要选择这样迟迟的清冷?“圃露庭 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花圃里已是一片轻露冷霜的寂寥,你独绽独艳难 道不寂寞吗?秋雁已经南归,蟋蟀在切切悲鸣,这样深切的相思难道你竟独无? 也许是问得菊花无言以对,也许是问得孤洁的灵魂无语以答,高洁生命深处的深 深寂寞只能沉默!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菊与人这一对高标傲 世的生命成为知音,即使举世都无一人可谈,但此时人与菊的相对,却已在无言 中神通!我们再来读黛玉的第三首《菊梦》:菊梦潇湘妃子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16]在凋零的秋色之中,菊花没有谈者,在这寂寥里她在篱畔酣然一梦,超逸的 魂魄在梦境里也一样清雅不俗。
在梦境中菊花翩翩的立于云端与仙月为伴,这仙 境不禁令人忘我,此时已分不清是云是月还是菊,只是浑然的一片,菊花在这迷 离与恍惚中进入了一种美妙的禅悦!无论是庄子当日化蝶的自由,还是陶令淡雅 的高超,此时却都已翩然而至沉酣的禅悦却最为警醒,南去的鸿雁声声入梦, 唤醒着依恋难舍的思念;秋日蟋蟀的悲鸣阵阵,令人伤感,屡屡惊破好梦在梦 醒之时满腔的缠绵幽怨又能向谁倾诉?真是醒也寂寞睡也寂寞!在此处我们再也 分不出是菊是人,人与菊已合二为一,人就是这菊,而这寒菊就是孤傲的诗人! 是灵魂的咼洁,是性情的孤标,是含霜的多情,是难诉的寂寞,是不舍的相思还 是感伤,此时都在这“衰草寒烟无限情”的禅意中归结,情味不尽,余韵无穷黛玉的二首菊花诗,一步步走进了灵魂深处的孤标绝尘,一步步走进了生命 深处的寂寞惆怅,一字一句都敲击着我们的魂魄这是一个高贵生命的独自沉吟 与自赏,这是一个洁净灵魂难遏的热忱与悲歌,这是追求自我独立与生命自由的 才情与精神它从一个柔弱女子的口中吟出,响彻云霄,成为不朽!与其说是黛 玉的菊花诗夺魁,不如说是黛玉超逸高标的精神独领了风骚!黛玉虽身体怯弱不胜,但却并无迎春性格中的懦弱,对于现实黛玉从来也不 曾退却过,因此她给了迎春如此的评价,因此她对迎春有了这样的质问。
面对现 实黛玉是透彻的,她虽在俗务上并无作为,但从她的言谈中我们已能确知她一定 有处理俗务的才能,而这才能一定不在探春之下从黛玉的言谈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勇于面对现实不怯懦的心,这勇敢和黛玉 诗词里所流露的高傲定是同出一脉,真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0],世事与学问原本一体,脱俗源于对世俗的穿透作者在《红楼梦》中渲染 了黛玉仙逸空灵的脱俗,但也点染了她透彻现实的警醒,黛玉拥有了生命的两极, 因此黛玉才是那么的饱满而深厚,因此她的空灵才有了博大的意韵!黛玉短暂的生命是不幸的,但亦是丰美的,因为她保有了灵魂的纯洁与高贵, 因为她享用了生命里每一点滴的爱意与惆怅,因为她享用了最深最纯的友情和爱 情当死亡到来的时候,黛玉返回了那个澄明虚无的永恒之境死亡的虚无留给 了宝钗痛彻心扉的愁苦!这样一份深挚的情谊再也不可以触摸了,这痛楚刻进了 宝钗的魂魄,这痛楚挥之不去,这思念又无抓无取!让我们一起去到宝钗的那首《忆菊》诗里去感伤这断肠的相失吧!忆菊蘅芜君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39]黛玉的死带给了宝钗无法排遣的生命惆怅,这痛楚深切的进入了每一个白天 和晚上,令她在傍晚痴坐,又在梦境中相思,没有人再能懂得这样的思念,也没 有人再能怜惜这灵魂深处的孤寂与痛苦。
也许只有死亡才能抚平这样的伤痛!一个至美的情灵夭逝了,难道这痛楚只刻入了宝钗的魂魄,而没有刻入我们 的魂魄吗?黛玉的死带给了我们不尽的惆怅,我们曾跟随着她的一颦一笑一步步 走向了生命灵性的纯美与至真,她带领着我们游历了爱情的巅峰与低谷,游历了 友情的真挚与赤诚,她用诗意的生命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无限纯美的时空,但她却 又用艳丽的生命指向了死亡,她的死亡将我们一下子抛入了永恒的虚空!如同一 根琴弦突然绷断,一首高昂的生命之乐嘎然而止!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恒久不 去的惆怅,是她用死亡打开了我们对生命更深刻的思索这是前世的宿命还是现 实的残酷?这是生命没有步入平衡的缺憾还是命运的不幸? 一个纯美的生命死去 了,但她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生命的问题,如果你够细心也够勇敢,那么也许 你会在此处解开生命的迷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