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会计考试参考.doc
2页第 1 章 管理会计概述 1.管理会计形成标志:20c 初美国会计实务中 “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和“预算控制”的出现, 标志着管理会计的原始雏形形成 2.发展阶段:传统管理会计阶段:以控制会计 为核心,20c 初—50 年代;现代管理会计阶段: 以预测决策会计为主,20c50 年代—今 3.基本假设:是指为实现管理会计目标,合理界 定管理会计工作的时空范围,同意管理会计操 作方法和程序,满足信息搜集与处理的要求, 从纷繁复杂的现代企业环境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组织管理会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系列前提条件 的统称 包括:多层次主体假设、理性行为 假设、合理预期假设、充分占有信息假设 4.基本原则:决策有用性原则受到相关性和可信 性制约,同时可信性是由可靠性和可理解性决 定的 5.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1)联系: 起源相同:管会与财会同属于现代会计;二者 最终目标相同;二者相互分享部分信息;④财 会的改革有助于管会的发展 (2)区别:工作 主体(范围)的层次不同;作用时效不同; 工作侧重点(具体目标)不同;④遵循的原则、 标准和依据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不同;⑤信息 特征及信息载体不同;⑥方法体系不同;⑦工 作程序不同;⑧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⑨观念 取向不同;⑩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不同。
第 2 章 成本形态分析 1.成本分类:(1)按其合算的目标分类:业务 成本、责任成本、质量成本;(2)按其实际发 生的时态分:历史成本、未来成本;(3)按其 相关性分类: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4)按其 可控性分: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5)按其 可辨性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6)按其经 济用途分类: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7)按 其可盘性分: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8)按其 性态分:固定层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 2.(1)固定成本:特点是 a.固定成本总额的 不变性;b.单位固定成本的反比例变动性进 一步分类: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2)变动成本:特点是 a.变动成本总额的正 比例变动性;b.单位变动成本的不变性进一 步分类:技术性变动成本和酌量性成本 (3)混合成本 进一步分:阶梯式混合成本、 标准时混合成本、低坡式混合成本、曲线式混 合成本 3.(1)阶梯式混合成本特点:在一定业务量范 围内其成本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类似固 定成本,当业务量突破这一范围,成本就会跳 跃上升,并在性的业务量变动范围内固定不变, 知道出现另一个新的跳跃为止 (2)低坡式混合成本:在一定的业务量范围内 其总额保持固定不变,一旦突破这个业务量限 度,其超额部分的成本就相当于变动成本。
4.(1)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技术测定法、直 接分析法、历史资料分析法(又分为高低点法、 散布图法、一元直线回归法) (2)高低点法 步骤:确定高低点坐标; 计算 b 值;计算 a 值;④建立成本性态模型 其中:b=高低成本之差/高低点业务量之差=(y 高-y 低)/(x 高-x 低) a=高点成本-b*高点 业务量=y 高-b*x 高=低点成本-b*低点业务量=y 低-b*x 低 第 3 章 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简称变法)与完全成本法(简称 完法)的区别: 1.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a.变法首先要求进行 成本性态分析;b.完法首先要求把全部成本按 其发生的领域或经济用途分类 2.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3.存货成本及销售成本的水平不同:完法下的 期末存货成本含固定性制造费用;变法下的期 末存货成本没有固定性制造费用 4.销售成本的计算公式不完全相同: 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本期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 本+本期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变法可以采用的——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存货量 *本期单位产品成本 5.损益确定程序不同(1)营业利润的计算方法不同 变法——营业利润=营业收入—变动成本—固 定成本=贡献边际—固定成本 完法——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非 生产成本=销售毛利—非生产成本 其中: 营业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生产成本—期末 存货成本 (2)所编制的利润表格式及提供的中间指标有 所不同:变法适用贡献式利润表,利润表中间 指标是“边际贡献” ;完法适用传统式利润表, 利润表中间指标是“营业利润” 。
(3)计算出来的营业利润有可能不同:当产 销一致,两种方法计算的税前利润完全一致; 当产大于销,期末库存大于期初库存是,全部 成本计算法计算的税前利润大于变动成本计算 法计算的税前利润,二者利润差额=期末库存数 *本期单位固定生产成本—期初库存数*上期单 位固定生产成本;当期初存货大于期末存货时, 按全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利润小于按变动成本 法计算的税前利润 6.所提供的信息用途不同: (1)完法提供的信息:a.能揭示外界公认的成 本与产品在质的方面的归属关系;b.有助于促进 企业扩大生产,刺激其增产的积极性 (2)完法提供的信息:a.能够提供科学反映成 本与业务量之间,利润与销售量之间有关量得 变动规律;b.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强化预测、 决策计划、控制和业绩考核等职能;c.能够促进 以销定产,减少或避免因盲目生产而带来的损 失 (3)从反映利润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看: 变法下,能反映二者规律性关系;完法下,不 能,销量上升,利润可能下降,销量下降,利 润却可能上升,销量不变,利润却坑能变动 第四章 本量利分析原理 1.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 营业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销售收入—变动 成本—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销售输入—变动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销售量=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 固定成本+营业利润 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边际贡献 总额/销售量=销售单价*边际贡 现率 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100%=单 位边际贡献/单价*100%=1—变动 成本率 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100%=单位变 动成本/单价*100%=1—边际贡献率 2.单一品种保本点的确定方法: (1)图解法; (2)基本公式法:保本量=固定成本/(单价— 单位变动成本) 保本额=固定 成本/(1—变动成本率)=保本量*单价 (3)边际贡献发:保本量=固定成本/单位边际 贡献;保本额=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 3.安全边际量=现有或预计销售量—保本销售量安全边际额=现有或预计销售额—保本销售额 安全边际额=安全边际量/现有或预计销售量 *100%=安全边际额/现有或预计销售额*100% 保本作业量=保本量/现有或预计销售量*100%= 保本额/现有或预计销售额*100% 安全边际率+保本作业率=1 4.盈利条件下保利点计算公式: 保力量=(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位边际贡献 保利额=(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边际贡献率= 保力量*单价 5.保净利点计算: 保净利量={固定成本+【目标利润/(1—所得税 率) 】}/单位边际贡献 保净利额={固定成本+【目标利润/(1—所得税 率) 】}/边际贡献率=保净利量*单价 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 本=单位边际贡献×安全边际销售量 =边际贡 献率×安全边际销售额 销售利润率=边际贡献率×安全边际率 6.多品种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 (1)综合边际贡献率法(包括计划总额法和加 权平均法): 综合保本额=固定成本/综合边际贡献率 综合保利额=(固定成本+目标利润)/综合边际 贡献率 综合边际贡献率=Σ 某产品的边际贡献率*该产 品的销售比比重 (2)顺序法:指按照顺序法是指按照事先规定 的品种顺序,依次用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补 偿全厂的固定成本,进而完成多品种条件下本 量利分析任务的一种方法。
联合单位法:是指在事先掌握多品种之间客 观存在的相对稳定产销实物量比例的基础上, 确定每一联合单位的单价和单位变动成本,进行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的一种方法 分算法: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全厂固定成 本按一定标准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然后 再对每一个品种分别进行本量利分析的方法 主要品种法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在多种 产品中确定的一种主要品种,完成多品种条件 下本量利分析任务的一种方法 第 5 章 销售预测 1、判断分析法的种类:推销员判断法、综合判 断法、专家判断法(专家个人意见集合法、专 家小组法、德尔菲法) 2、趋势外推分析法的种类:(1)平均法:算 术平均法、移动平均法(预测销售量=最后 m 期 的算术平均销售量=最后 m 期销售业务量之和/m)、趋势平均法(预测销售量=基期销售量移动平均值 +基期趋势值移动平均值*基期与预测期的时间 间隔) 、加权平均法(权数为自然数:预测销售 量=(Σ 某期销售量*改期权数)/各期权数之和; 权数为饱和权数:预测销售量=Σ 某期销售量* 改期权数) 、平滑指数法(预测销量=平滑指数* 前期实际销量+(1—平滑指数)*前期预测销量)(2)修正的时间序列回归法:未经过修正的 回归系数 a、b 的计算公式:a=(ΣQ-bΣt) /n,b=(nΣQt-ΣtΣQ)/[nΣt²—(Σt)²] 第六章 短期经营决策 1.短期经营决策必须考虑的因素:生产经营能力、 相关业务量、相关收入、相关成本。
2.生产经营能力包括:最大生产经营能力、正常 生产经营能力、剩余生产经营能力、追加生产 经营能力 3.相关成本内容:增量成本、边际成本、机会 成本、估算成本、重置成本、付现成本、专属 成本、加工成本、可分成本、可延缓成本、可 避免成本无关成本内容:沉没成本、共同成 本、联合成本、不可延缓成本、不可避免成本4.短期经营决策一般方法: (1)单位资源边际贡献分析法 单位资源边际贡献=单位边际贡献/单位产品资源 消耗定额 判断标准:哪个方案的该项指标大,哪个方案 优先 (2)边际贡献总额分析法 当有关决策方案的相关收入均不为 0,相关成本 全部为变动成本时,可以将边际贡献总额作为 决策评价指标 判断标准:哪个方案的该项指标大,哪个方案 为优 (3)差别损益分析法 差别损益=差别收入—差别成本 (其中:差别 收入等于两方案相关收入之差,,差别成本等于 两方案相关成本之差) 决策标准:若差别损益>0,则 A 优于 B;若 x,则固定成本高的 A 优于 B;若 y利润无差别 点销量,则可调;若小于则不可调;若等于则 调与不调均可 (8)直接判断法:指通过比较反感是否具备有 关判断条件直接做出决策的方法。
(9)微分极值法 (10)线性规划法 5.是否生产的决策 (1)继续生产亏损产品:在相对剩余生产经 营能力无法转移的情况下,亏损产品的贡献边 际总额>0,继续生产能购提供的边际贡献亏损产 品至少可以为企业补偿一部分固定成本 在相对剩余生产能力可以转移的情况下,亏损 产品的贡献边际总额>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包 括:承揽其他业务可能取得的边际贡献或者对 外出租设备可能获得的租金净收入)不同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产品 成本 构成 不同变动生产成本 直接材料 直 接人工 变动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期间 成本 构成 不同固定费用 管 理费用 销售 费用 财务费 用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2)增产亏损产品: 情况一:企业已具备增产能力,且无法转移, 如果不应当停止生产某亏损产品,那么就应当 增产该亏损产品 情况二:企业已具备增产 能力,但可以转移——直接判断法下,增产亏 损产品增加的边际贡献大于与增产能力转移有 关的机会成本时,应当增产亏损产品;相关损 益分析法下,相关损益>0 时增产 情况三:企业尚不具备增产亏损产品的能力, 需要追加专属成本——直接判断法下,如果增 产该亏损产品增加的边际贡献大于专属成本, 则增产。
先关损益分析法下,相关损益>0 时, 增产 (3)接受低价追加订货: 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