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doc
6页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教材的版本: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2003版)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第二课时7的乘法口诀p74~75教材分析: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效工具它是在认识和理解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在对乘法口诀的安排上分两段进行:乘法口诀(一)是2~5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二)是6~9的乘法口诀,其目的是分散记忆的难度由于2~5的乘法口诀数目较小,相对好记一些,所以教材先安排熟记2~5的乘法口诀,然后再进行6~9的乘法口诀的学习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初步掌握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来学习的,由于学生对如何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已经比较熟悉,而且乘法口诀大部分已经在前面学过,新的口诀只剩下七七、七八、七九三句,所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编制口诀这一过程逐步培养抽象和概括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学习8、9的乘法口诀打下良好基础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初步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对如何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已经比较熟悉,生活中7的口诀应用也很多,如一周有7天、七律诗等所以在设计这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语文与数学紧密相连的,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一新理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
通过学生自编7的乘法口诀到理解口诀的规律、及多种形式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在活动中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培养了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探究7的乘法口诀,并能编出7的乘法口诀2、应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教学要点分析:教学重点:编制7的乘法口决,并能应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找出乘法口诀中的规律教 具:实物投影、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背诵古诗师:王老师早就了解到咱们班的古诗背得非常好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你会背吗?哪位同学起个头同学们有感情的背诵一遍,好吗?(生背诗)你知道吗,这首诗里面还藏有数学知识呢(投影古诗《望庐山瀑布》)仔细观察这首古诗,每一句有几个字?师生一起数,每句有7个字两句有几个字?14里面有几个7?(板书:2个7是14)那三句有几个7,是多少个字?四句呢?(板书:3个7是21,4个7是28你是怎么算的?用的那句口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板书,想想接下去老师会问什么?生:6个7是多少?生;7个7是多少?生:8个7是多少,9个7是多少?……师:谁来解决这些问题? 7个7是多少算式怎样列?你是怎样算的?生1:我是这样算的7+7+7+7+7+7+7=49生2:我是这样算的6×7=42 42+7=49生3:我用口诀七七四十九就知道7×7=49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了这么多的方法解决了7×7=49。
那么7×8=?你是怎样算的?7×9=?(板书:7个7是49,8个7是56,9个7是632、齐读板书师生一起看着板书读:1个7是7,2个7是14……9个7是633、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刚才算的这些数(指板书7、14、21……)都与哪个数有关呀?你能猜出今天咱们要学什么知识?对,今天咱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决板书课题)(通过背诵古诗,引起学生的猜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探究和交流这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也为下一步的研究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探究1、自编口诀你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先自己想一想,把口诀写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吧1)生自编口诀,师巡视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把编的口诀说给组内的同学听3)集体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编的口诀介绍给大家?生交流,其余组有不一样的补充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编的口诀居然和数学家编的一模一样咱们一起来看(投影),让我们自豪地读读这些口诀明白口诀的意思吗?“六七四十二”这句口诀表示什么?“七七四十九”呢?(在学生学会2~6的口诀的基础上自己亲自编制7的乘法口诀,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口诀的意义,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的理念2、寻找规律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句口诀,你能从中发现什么秘密呢?先想一想,再把你的发现说给同位听听1)同位交流,师巡视指导2)全班汇报哪位同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生1:上面一句的口诀的结果都比下面的少7生2:下面一句的口诀的结果都比上面的多7生3:每句口诀都有7……小结:从上往下看每句口诀的结果都依次多7,而从下往上看每一句口诀的结果都依次少7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规律3、记忆口诀(1)生自由的记忆口诀2)检查记忆效果师:记住了吗?你在记口诀的过程中感觉哪些口诀不好记呢?谁有办法记住这些口诀?生:如果“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忘了,可以想“七七四十九”再加上7就是生:我是这样想的,想“七九六十三”,再减去7就是师生对口令,师说前半句,生对后半句:三七( ) 七八( ) 七九( ) 七七( ) 五七( )(找规律是这一课的难点,它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学生观察与交流,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及上下句之间的联系,为记忆口诀做好了铺垫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既巩固口诀,又有学习方法的渗透,使本节课得到提炼和升华 三、拓展应用师:7确实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和7有关的实际问题吗?1、 学生举例生:一个星期有7天,三个星期有多少天?生:我一天练7个字,8天练几个字? 2、 教师举例师:老师也找了一些,请看投影:(1)医生说每个人一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2)出示七星瓢虫。
3只七星瓢虫的背上有多少个黑点呢?3、看口诀写算式 六七四十二 七八五十六 七九六十三 ( ) ( ) ( ) ( ) ( ) ( )4、 一把椅子7元钱,12把椅子多少钱?(出示椅子图)( 此题是一道开放题,其目的是看学生应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示题几分钟后,有了不同的解决方法:生1:12 = 9+3 7×9= 63(元) 3×7 = 21(元) 63+21 = 84(元)生2: 7×5 = 35(元) 7×7 = 49(元) 35+49 = 84〔元〕生3: 7×8 = 56(元) 4×7 = 28(元) 56 + 28 = 84(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纷纷举手回答自己独到的解题方法……(问题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口诀的理解及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5、小结: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7的乘法口诀1×7=7 一七得七2×7=14 二七十四 3×7=21 三七二十一 4×7=28 四七二十八 5×7=35 五七三十五 6×7=42 六七四十二 7×7=49 七七四十九 7×8=56 七八五十六 7×9=63 七九六十三7把椅子的价钱: 12=9+3 7×9=63(元) 3×7=21(元)63+21=84(元)12=8+4 7×8=56(元)7×4=28(元)56+28=84(元)12=5+7 5×7=35(元)7×7=49(元)35+49=84(元)评析:《7的乘法口诀》重在理解口诀上,会背会应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理解口诀中“后面一句口诀都比前一句口诀多7”的规律,能帮助记忆口诀,更好的应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前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口诀的背诵,不管三七二十一让学生背下来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本节课在设计上符合新的教学理念,创设了背诵古诗这一教学情景,利用古诗来研究数学,使学生感知原来语文中也存在着数学知识,数学的用处真大,从而加深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其次,对于7的乘法口诀也改变了教师领着编口诀,变成让学生自己编乘法口诀,体验成功的乐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说一说7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一星期有7天,不管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等等再一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练习的形式多样,具有创新性如:一把椅子7元钱,12把椅子多少元?运用转化思想,把12分成两个数的和再利用7的口诀来解决问题此题的方法有很多,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7的乘法口诀,而且还使学生领悟到运用旧知解决新知的一种学习方法——转化法,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后记:本节课注重了情景的创设,比较新颖独特但是教师引领的有些过细,应该让学生自己研究古诗,看看与今天所学知识有何关系?今天所研究的是什么问题?放手让学生去研究、探讨。
对于找规律,小组在合作中,为了避免一些思维敏捷的同学一下就说出答案而造成学困生没有思考的空间,跟着别人的答案走的现象,教学时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一下,再进行小组交流,以免造成“人云亦云”的结果这节课在这一环节有些过快所以,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了知识的应用练习的形式多样,这也有利于对规律的理解,突破难点,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