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清闽粤地区的烟草种植及其文化.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卢卡****7
  • 文档编号:192208587
  • 上传时间:2021-08-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26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明清闽粤地区的烟草种植及其文化摘要】:烟草从明朝后期开始传入闽粤地区,至清代,烟草种植在两地已是非常普及民众把烟叶晒干,再加工成烟丝随烟草加工业的开展,两地产生了众多的名烟,并行销全国东南烟草的广泛种植和各地名烟的产生,极大促进了东南地区吸烟习俗的形成,各种各样的吸烟工具伴随而生关键词】:明清闽粤地区种烟文化烟产于美洲,明朝后期从吕宋岛〔今菲律宾〕传入福建漳州、泉州明代名医张介宾?景岳全书?载:“烟,味辛气温,性微热,升也,阳也……此物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1】明人谈迁也记载:“金丝烟,出海外番国,曰淡巴菰,流入闽粤,名金丝烟〞可见闽广是中国最早栽培烟草的地区之一,随即传至全国一、烟草传入,种烟普及福建漳州泉州一带是我国最早传入烟草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烟草生产最兴旺的地区之一其地烟草产量大、质量高,所出烟叶远近闻名,销售范围几乎普及全国据嘉庆年间陈琮在其?烟草谱?所云:“以百里所产,常供数省之用〞每年五六月烟草收获上市之时,漳泉地区便是“远商翕集,肩摩踵错……,村落趁墟之人,莫不负挈份如〞2】明末时,漳州烟草还多售于烟草的来源地——吕宋岛烟草是闽西客家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如汀州府乃著名的烟草集中地,该府所属八县“膏腴田土,种烟者十居三四〞,其中又以“上杭,永定为盛〞,上杭县烟叶的开展在于该县“人情射利,舍本逐末,向皆以良田种烟〞。

      3】西烟叶的种植既为客家人带来丰厚的利润,更使“福烟独著天下〞4】粤北南雄烟叶于清初从闽西传入,时过四五十年,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开展,其“日渐增值,春种秋收,每年货银百万满,其利几与禾稻等〞,【5】雄在清朝时期成为岭南重要的烟叶交易中心道光年间南雄的?奉宪勒石碑?规定:嗣后尔等买卖烟皮,照依现在印用火烙型秤行使,以免争端,倘敢再用私秤买卖,复滋讼端者,定秤行拿究,各宜禀遵毋违这说明了南雄烟叶市场的繁荣,政府不得不严加管制私秤买卖,以免造成争端除南雄外,大埔等山区客民在乾隆中期也“竞尚种烟,估客贩运江西开展〞种烟不仅能获“比稻加倍〞的厚利,且具有“杀虫兼润苗根〞之成效,【6】故在乾嘉道三朝年间,粤东镇平、平远、大埔等地都成为广东烟草种植的主要地区烟叶的兴盛及贸易使贫困的客家地区经济有了明显的改观由于烟草销路好、利润高,珠江三角洲烟草生产同样非常盛行新会不少地方种烟的田地占全部耕地的十分之七八,鹤山县种烟的村庄非常多,当地农民通过种烟摸索出一种烟稻轮种法,早造种烟晚造种稻,那么晚稻“所倍收,过庾肥田〞,蚕、芸蓼、沐河等地的烟叶那么被公认为是上等的烟草产品二、名烟众多,烟味浓烈东南名烟一般都属于晾晒烟,即把地里生长成熟的烟叶,采摘扎把挂在屋檐下〔或晾房内〕晾晒枯燥后而成的烟叶。

      晒干的烟叶再加工成烟丝,烟丝有黄丝、熟烟、生切三种黄丝是将晒黄的烟叶直接刨削成丝,熟烟是将晒红烟叶掺入花生油或茶油和酒再刨削成丝,生切那么是不加油而配以其他原料或刨削成丝东南地区种烟及烟草加工业的开展促进本地区一大批名烟的产生清代福建最好的盖露烟即皆“永,杭人为之〞7】而福建条丝烟,在佛山那么有专门的销售店铺福建烟草产地的著名产品有浦城生丝、永定烟丝、漳州石码和小溪烟丝,产品行销全国广东以盛产黄烟而著称,如广东始兴、新会、南雄的晒黄烟,尤其是南雄黄烟南雄地区因其红砂土富含磷钾,所产烟叶颜色金黄,烟味醇香,烟叶易燃,烟灰雪白,故南雄黄烟素负盛名,当时“雄烟〞在国内市场上是“名甚著〞而“行销益广〞[8]新会县同样以黄烟而盛名,曾经是广西市场上黄烟丝主要的供应地,只是因为清代后期广西引种了黄烟才导致了本地烟叶的衰落[9]广东黄烟的盛名产生了一批有名的城镇制烟字号,如新会城的如思馆、梅县城的耕耘馆、林翠堂、黄石安等字号,都曾名噪一时据邓淳的?岭南丛述?记载:黄烟以嘉应州耕耘馆所制为第一,林翠堂次之,另有黄石安字号,亦善制熟烟而与之抗敌[10]广东高要县的金丝烟以烟味浓烈而获得那些瘾君子的青睐,据?高要县志?载,金丝烟烟叶种子后传自高要。

      茎高三四尺,叶子多细毛,采下晒干后如金丝般发亮,烟味浓烈把金丝烟叶碾成细末而做成的鼻烟,“色红,入鼻孔中,气倍辛辣〞,[11]市场售价与银两价相等清代广东清远、新会、高鹤、廉江、新兴、惠东、高州的晒红烟也很有名三、吸烟盛行,烟具众多东南烟草的广泛种植和各地名烟的产生,极大促进了东南地区吸烟习俗的形成东南吸烟习俗先在福建盛行,有人曰:“明季服烟有禁,唯闽人幼而习之,他处百无一二也〞[12]由此可见,明朝末年福建吸烟之风已经非常兴盛之后,随烟草从福建传至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大量种植,吸烟之风随之在当地得以盛行清初,福建莆田人创造了炒烟,进一步推动了东南地区吸烟的习俗郑丽生?闽广记?卷二?朋兄烟?载:朋兄烟,福州特别烟丝二种,一为厚烟,以为炒烟,皆以管吸之炒烟俗呼朋兄烟,创自清初这种烟吸时即燃,而烟灰弃地即灭,无引火之虞最为农工及船户所喜,畅销于沿海各县,亦远至北京,渐起家福州王大盛炒烟享誉清代300余年王大盛炒烟一日天下大雨而淋湿烟丝,懊恼之际放烟丝于釜中焙干,不掉烟丝香味更佳,大受民众喜欢,于是标榜为王大盛炒烟吸烟之风盛行,使得烟与茶一样,成为待客之物赵古农于道光五年写成的?烟经?云:“近世以来,茶烟交进,烟之为用,是不可废……寒温共叙,非此无以申其敬,因知其用,此为第一也。

      〞明清东南民间多吸食土产烟丝,需要用火点燃清代从西洋传入鼻烟,此烟以烟和香料为细末,不需点燃,直接吸入鼻孔之中即可此外,西洋雪茄和捲烟也传入东南,其携带方便,吸食简单,且不需烟具,故先是香山〔今中山县〕及澳门人多吸食之,继而盛行于广州商人吸食烟丝除了用纸自卷外,还需要专门的工具,于是为吸烟而创制的烟具应运而生明清流行的烟具主要为旱烟筒、水烟壶、水烟筒等旱烟筒是当时最为普遍的习用烟具,其制作简单,携带方便,一般由烟管、烟斗合烟嘴三局部组成烟管多用竹子制成,亦有用好木、老藤或其他原料,烟斗多用铜铁或陶瓷,烟嘴那么用金属、骨鱼或玉石等清广州人李纶丝在?塞烟筒赋?中对用旱烟筒吸烟做了详细记载:“爰制小筒,圆而不方,丈有所短,尺有所长尔腹那么坚,我铁那么刚,再钻而入,一孔有光长嘴上嵌,曲斗下镶于是弄烟成丸,按指而藏,就灯取火,入口闻香,呵成云雾,直绕肝肠〞水烟壶由烟斗、烟嘴和烟壶三局部构成,壶身多用白铜制成,壶内装有清水,用来过滤烟气,使香味更加清香醇厚,常用于吸食熟烟清代李调元?童山诗集?载:“水烟壶,腹如壶,以铜为之,;柄如鹤颈长,其铜入口,以嘘烟气,;其烟嘴横安背上,腹内受水,嘘毕那么换〞水烟壶是我国清代至民国十分流行的通过水过滤而吸烟的烟具,至今仍留传不少。

      铜制水烟壶价格较高,且壶内装水携带不便,因而不受群众喜爱,多为城镇悠闲之人或有身份的商人所用水烟筒乃吸收旱烟筒和水烟壶两种烟具长处和工艺而成筒身用长一二尺、径二三寸的大毛竹〔楠竹〕制成,内装清水,这样兼有烟管和烟壶之用;烟斗用小竹管或金属管,装在水线下吸烟时,用嘴含住烟筒上口,稍稍用力吸气,烟气从烟斗入,再经过筒内清水的过滤,发出咕噜噜的声音此烟具深受老百姓欢迎,广东话又称之为“大碌竹〞工余饭后,一支“大碌竹〞在众人之中传递吸食,或几人各拿“大碌竹〞围而聚吸,既消闲解困,又联络感情,曾是民间一景现在粤西农村和雷州半岛仍然流行吸“大碌竹〞[13]除此之外,当时富贵之家还很看重鼻烟壶和鼻烟盒等鼻烟壶和鼻烟盒是用来装鼻烟的烟具乾隆时期,鼻烟壶尚未春贡方物洋船回澳门时,广东巡抚派人到澳门购置,不得私卖但是洋船多置假设罔闻,采买者又假公济私肆行多买,于是鼻烟壶多流入市[14]清代贡品鼻烟壶和鼻烟盒多用水晶、玳瑁、玛瑙、玉石、蜜蜡、珐琅等名贵原料制成,图画装饰工艺极为精致广东人并不盛行鼻烟,但因鼻烟壶和鼻烟盒是贡品,名贵精致,且价值不菲,权贵之人争欲购之在当时,谁拥有鼻烟壶或鼻烟盒既是有身份的象征,真是物以稀为贵啊。

      后来,由于广东工匠仿制厉害,至道光初年,其已是“制造遍城市矣〞[15]烟草从万历年间传入闽广,天启、崇祯年间已普及“大江南北〞,几十年的时间,烟草的生产与加工已由星星之火开展到燎原之势,吸烟之风普及全国闽粤种烟叶的开展及各种名烟在全国的销售,虽对开展当地经济起了较大作用,对中国人民却也产生了不低的负面效果对烟民来说,买烟的费用实为家庭一大支出,增加了家庭的贫困状况;同时,吸烟对身体有害,而这种对国民健康的遗害,直到现代我们才有所觉悟参考文献】【1】〔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四十八,岳峙楼刊本【2】〔清〕陈琮:?烟草谱?卷二,?烟贩?,道光刻本【3】乾隆?汀州府考?卷八,?物产?4】道光?永定县志?卷十,?物产?【5】道光?直隶南雄州志?卷九,?物产?【6】民国?大埔县志?卷十三,?物产?【7】〔清〕杨澜?临汀汇考?卷4?物产考?,光绪四年刻本[8]道光?直隶南雄州志?卷九,?物产?[9]光绪?新会县乡土志?卷一四,?桂州?[10]〔清〕邓淳?岭南丛述?卷三十六[11]李调元:?南越笔记?卷五,?鼻烟?,中华书局1985年[12]董含:?三冈识略?卷六,转引自: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选编?中册,第75页[13]参考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烟草志?第三章“烟草工业〞第一节之二,“烟丝〞,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4]参见刘芳辑,章文钦校:?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第五章,?对外贸易七鼻烟?,澳门基金会1999年版[15]赵古农:?烟经?,“西洋鼻烟〞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