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南阳方言与扁食文化.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03894846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06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南阳方言与扁食文化在外读书,总能偶尔听到几句家乡的方言,曾经认为在普通话横行的年代,讲几句家乡 方言仿佛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挺丢人的,但现在想想我们南阳话不仅不土,甚至很雅我 们说“成开”其实就是书面语的“顷刻”;我们说“ra”是“人家”古语的合音,我们口语 中的“些许儿”如今仍是文雅的书面语我们南阳是什么地方?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是光 武帝刘秀发迹的地方,是张仲景和张衡的故乡!想想也是,家乡的方言世代相传,其丰富的 内涵、既生动形象又极具表现力,讲起来十分过瘾中原官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它分布于河南、陕西关中、山东南部为中心,覆及江苏、 安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共390 个县 市,根据1987 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一共分为郑曹、蔡鲁、洛徐、信蚌、汾河、关中、秦陇、陇中、 南疆等九片中原官话的古入声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字 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 是中原官话区的主要特点中原官话和冀鲁官话、胶辽官话的主要区别是古入声次浊声母字 今读阴平中原官话的使用人口仅次于西南官话苏州市吴江县菀坪镇、宣城市以东部分乡 村、皖南广德县、浙江长兴县、天津市区属中原官话方言岛。

      中原官话以河南、陕西关中、山东南部为中心,覆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河南、 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共390个县市, 《中原官话分区(稿)》最新的分法分 为分为兖菏片、徐淮片、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汾河片、关 中片、秦陇片、陇中片、南疆片等十三片史料记载,北宋时的河南话即为官方普通话,经 过几千年的融合发展与今日河南方言大同小异南阳话,属河南方言,是中原官话的一个分 支,属于南鲁片作为秦汉之际经济文化要地,许多古音古字古词得以保留于民间至今南 阳方言中既有浓郁的中原韵味,又有鲜活的儒学风采,其生活用语、歇后语幽默风趣,表情 达意准确生动除了河北,南阳方言只要少一些“去声”,把声母jqx发音标准,其实离 普通话最为接近在轻重音格式及语调方面,普通话中的双音节词普遍以“中重”结构为主, 但在南阳方言中却往往表现为“重中”,甚至是“重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外地人会感 觉南阳话听起来有些“冲”南阳是盆地,西有秦岭,东有桐柏山、大别山,北有伏牛山,其南为大巴山脉东端周 边的山脉恰好把这块地方给围了起来,从而形成了盆地盆地内有唐河、白河、丹江等主要 河流,贯穿中部,南入汉水。

      南阳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地理上相对封闭, 正因为此,语音、词汇、语法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的地域特色在河南,有些方言的使用区域 很广,例如中(行、可以)、盘缠(路费)、搬亲(结婚)、抬杠(争辩)等,全省通用而 南阳的许多方言只在南阳这一特定的区域内使用,外人须经解释才能理解南阳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上,南阳文化总体上可归入夏代文化,《史记.货殖 列传》中就有“南阳,夏人之居也”的记述,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文物普查也在南阳发现了 多处夏代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和地方实物材料还证明,南阳是商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它承 担着商代文化向东转移的桥梁作用夏商时期,南阳作为夏文化腹地,其方言应该是占主导 地位的代表性语言西周时期的南阳境内设封了许多小国以维护统治,方言分歧从此开始, 但差别不是很大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急剧变革的大动荡时期,这种变革,在古代的南阳, 表现得特别突出南阳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交接的战略要地,南方楚国崛起的锋芒直指中 原,以图王室这一时期,南阳地方诸国先后为楚所灭,沦为楚地这样,列国中的吴、越、 楚诸国的语言与中原各国的语言有了交融的机会南方吴楚语言与中原语言本已具有巨大的 差异,在交融的过程中南阳本地方言难免不受外语之影响。

      战国时代,南阳为楚、秦、韩争 夺之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 年),秦尽占南阳全境,并在宛地设置南阳郡,自此南阳 的文化进入了历史上鼎盛时期后秦统一中国,设郡36 个,南阳居其一至东汉,由于刘 秀及其手下的二十八宿多出自南阳,其在国内经济文化的地位更加显赫东汉末年的封侯置 国,造成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南阳曾一度被瓜分,从而造成了南阳方言千差 万别的分歧局面唐代以后,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北移,导致语言发展中全民族共同语不 断加强,方言分化差异逐步削弱,仅仅表现在南言和北音的差异上南阳居于中原腹地,河 北江南过渡地带文化心理积淀的丰厚性使得南阳方言一直在北方方言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与 北方方言保持了较强的一致性南阳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南阳在历史上的地位,决定了南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错综复 杂的关系南阳方言词汇丰富多彩,表情达意准确生动,是南阳历史、文化、民俗的活化石, 极富表现力有许多南阳方言词在古书中就能找到如“不识厌儿”(不知足,贪得无厌的 意思),从《左传》中即可找到如《左传》隐公元年:“(祭仲)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厌,就是足的意思,本句话的意思是姜氏有什么可以感到满足的?即姜氏得寸进尺,贪得无 厌。

      南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稍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同实异名、同名异实、义项交叉三种情况 同实异名:同一种客观事项或对象,南阳方言与别的地方的说法存在着不同例如,薯: 红薯(南阳)、白薯(北京)、红苕(四川)、蕃薯(广东)、地瓜(山东)等南阳、北京、 四川着眼于薯的颜色,故分别叫做红薯、白薯、红苕广东着眼于薯的来源,故有蕃薯之称 山东着眼于薯生长的地方及其形状,故称其为地瓜同名异实:在南阳方言与别的地方话语比较中,同一名词概括反映的客观事物不同的情 形是存在的例如,“炒面”一词,在南阳方言中指炒熟的面粉,而在其他一些地方则指面 条的一种做法,大致相当于炒面条炒面——炒熟的面粉,常常是南阳民间远行所不可缺少 的干粮,至今还流行着这么一句歇后语:“刮大风喃炒面——张不开嘴该歇后语的意思是 不好意思开口、难为情或有口难辩此语到外地人耳中则可能产生不理解:刮大风照样可以 吃炒面,有什么张不开嘴的?岂不知这个炒面不是炒面条,而是指炒的面粉把面粉炒成黄 褐色,香气四溢,色香味俱全,便于贮藏和携带但由于是粉状,食用时,出口气就可能吹 得炒面飞扬,更不用说刮着大风吃炒面了,所以才会有此说再如油馍,南阳民间一般是指 把面团加油盐后烙成的圆饼,多用未发酵的面做成。

      这是旧时南阳民间广泛食用的一种食品, 因为当时民众生活比较艰苦,来客人时,没有现成的白面馒头,只好临时和面,因来不及发 酵,所以多用死面而现在城市称做油条的食品,油炸,发面,条状,在南阳民间亦叫油馍, 虽然二者因制作方法和制作材料不同而在南阳民间不会混淆,这说明南阳方言有同名异实这 一特征存在在南阳方言中义项交叉的现象也普通存在与普通话相比,有些方言词义项多,除了具 有普通话词语所有的义项之外,还有另外的义项有些方言词义项少,普通话有若干个义项, 而方言词只有其中部分义项例如,甜,它除了具有“像糖或蜜的味道,幸福舒适”的义项 外,还有一个与“咸”相对的义项:盐含量少南阳民间若有人说这饭太甜了,不是指糖放 得多了,而是指盐放得太少了南阳方言中还有些特别的词语,在其他地方的词语中是没有可直接对释的,同为南阳方 言中的某些词汇包含着很强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例如,南阳方言中的“没腔” 一词,普通话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词语可进行对释,只能解释为“没意思”、“尴尬”等但这 种解释又失去了南阳方言“没腔”的口气、语调、情味等又如南阳方言“喃”,其含义可 解释为吃,但它还包含着“贪婪地、大口地、豪爽地、潇洒地吃”的含义,有着吃者对食物 的兴趣、吃时神态、说话者对吃者的或怜或嗔,或喜或讥的感情评价。

      瓦”在南阳方言中,除了名词表示用陶土烧成的覆盖房顶的东西、动词表示盖瓦之类 的工作活动之外,还表示跑的姿势,“他瓦着腰跑”,身体前倾,腿脚也极力朝前,腰部微曲, 其状如瓦的形体它可以和其他词如“开”组合在一起成为“瓦开”一词瓦开”既指跑 的形象神态,又指跑的速度,透露出跑者的神态、速度、形象等信息普通话中就没有与此 相对应的解释该方言广泛存在于南阳地区的西部邓州、淅川等地老掌柜”也是南阳民 间广泛使用的一个词,它表示对父亲的称呼,但不是当面称,而是背地称,多流行于城区 “掌柜”一词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是:“旧时称商店老板或总管商店事务的人老掌柜 一词的风行也再一次印证了前文所述南阳民间具有经商的传统商风盛,店铺自然就多,商 家子女背地称父亲为“老掌柜”便顺理成章了一般人的子女或有想成为商人富贵家庭的愿 望,或人云亦云,被商家同化,也沿用了这一称呼老掌柜”这个背称,有父亲的含义, 也有自豪的情感,但无父亲的书面语体意义这个方言词的通行范围以及通行的阶层也有一 定的局限这个词在普通话中是没有合适词汇与之对释的就窝儿”也是南阳方言中使用 得较多的一个词汇,它具有“顺便”、“直接”和“马上”的含义。

      例如,“如果你来南阳, 就窝儿(顺便)到卧龙岗玩玩又如,“他一接到通知,就窝儿(马上)去报道了在普 通话中是没有“就窝儿”这个词的在南阳方言中,有将饺子称为“扁食”的叫法饺子是传统中国特色食品,又称水饺 是北方民间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 子多以冷水和面粉为剂,擀成中间略厚周边较薄的圆皮,包裹馅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以 沸水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 咸;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 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双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 形状独特,百食不厌我国北方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 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 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 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 '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 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 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 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 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饺子在历史上最早的名字为“娇耳”,是我国医 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 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 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 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南阳白河岸边,见很 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 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 耳朵的穷百姓。

      他仿照在长 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 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 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 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 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