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两首》(鹿柴)word教案.doc
14页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两首》(鹿柴)word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过程设计:一、请学生当小老师,激起学生的热情:1.教者面露难色,向学生请求帮助:同学们,昨晚老师新学了一首古诗,可是遇到了不少难题,你们谁愿意当我的小老师,帮我解决这些难题啊?2.煽情语:这么多人愿意做我的小老师啊,老师真高兴,这节课我一定能学到很多知识啦你们可要认真动脑筋,把你们懂得的知识都教给我啊(教者与学生换位,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还能调动起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会更高二、师生共同学习古诗:(一)引出诗题:1.老师边板书边向学生请教:昨晚老师学的这首诗的名字是鹿柴(只板书,不读出),可是,这两个字该怎么读呢?谁能帮我注上音?(请一位小老师上台注音,其他同学给自己当小老师,在课本上注音2.请上台注音的同学介绍:你真能干,可是你是怎么知道“柴”字在这里要读“zhài”的呢?3.问其他同学:你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个读音的呢?(查字典、看课本里的注释、查课外参考书、问同学、在家自习时问爸爸妈妈等)(“怎么知道”其实就是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介绍“怎么知道”的途径,是为了不露声色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
二)、师生一起学习读通、读好诗句:1.老师练读诗句:这首诗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可不知读得好不好,你们给我当评委吧,评一评我能得多少分?2.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呢?怎样才能读得好一些?请小老师们先讨论讨论,然后给我提提意见好吗?3.请部分小老师发表意见,并按自己的理解做范读范围尽可能地大,真正做到读通读透,让学生在不断改进朗读的过程中自悟诗的意境)(学生评老师、教老师,是他们最乐意做的事,他们会特别认真的对待和研究,这样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4.给评得好、教得认真的小老师奖红花5.老师做提高性朗读:在各位小老师的帮助下,我知道了该怎样读好这首诗了,让我再读一遍,你们再给我打打分,看我有没有进步好吗?6.请小老师代表给老师奖红花老师争取进步的表现,能给学生作个好榜样,这是对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维度的落实另外,在学生付出劳动、表现良好时用奖红花的形式加以肯定,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学习的成功感给老师奖红花,这是给学生输灌“师生平等”、“受惠不是小孩子的专利”、“大人也需要关爱和表扬”等意识三)进行情境实验、自主探究,感受诗中意境1.教师依然做请教状:小老师们,我还想弄懂这首诗的意思,谁能帮帮我,给我讲解讲解呢?同桌的小老师先合作研究一下吧,等会我再向你们请教。
这首诗浅显易懂,加上上一环节的反复朗读感悟,中上的学生已对诗意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难度已大为降低,所以不必安排小组讨论而安排同桌合作研究,是为了达到优差互补的目的,进一步减轻下层生的学习难度2.请小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可补充、反驳,教师适时做追问,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更深层:(1)下文写到“深林”,为何第一行诗却又写是“空山”呢?(2)为何前面讲“不见人”,后面又讲“人语响”呢?(3)情境感悟:A、感悟为何会“不见人”:全班起立,分站在自己的座位,选派两位学生,一位在最前,一位在最后,让他们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组织学生不断向中间靠拢,随着人群越来越密,再让派出的两位同学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至到看不见对方为止(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通过这种直观的实验,可以让他们直接领会到“树林茂密挡住视线”这个道理B、在学生议论纷纷时,老师小声说一句话,然后提问坐在后排的学生:刚才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C、要求全班安静后,老师再小声说同一句话,由后排的学生重复老师说的话D、组织讨论:为什么老师说第一遍话时,你们都没听到,老师说第二遍时,大家又都听到了呢?E、经验回忆:深夜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白天听不到的声音?考试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细小的声音?谁还有类似的经验,请介绍给大家听听。
F、得出结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听到极为细小的声音呢?诗中写到在“不见人”的情况下却能听到“人语响”这极小的声音,说明什么呢?(4)对第三、四句诗句,你们又有什么理解呢?请参照上两句的理解方法,给老师讲解讲解好吗?能否举一些例子来证明这种现象?跟别人沟通一下,等会请小老师来做讲解(可利用课室里的电灯做实验证明这种现象:在门窗大开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打开日光灯,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感觉到灯光的存在;然后关门拉以窗帘,再让学生观察是否感觉到灯光诗中运用了反衬的写法,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若用说教的方式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而进行相应的情境实验,同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化抽象为直观,这一学习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四)整体感悟诗的意境,学生自由演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1.老师做过渡引导:通过全体小老师的共同努力,让我学懂了这首诗,非常感谢大家要是我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出来,或通过朗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幽暗”的环境,或能够配上动作来读得更生动,那该多好啊!你们能否再帮帮我呀?2.分任务:谁能帮我“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出来”?谁能帮我“通过朗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幽暗’的环境”(能背诵更棒)?谁能帮我“配上动作来读得更生动”?请你认真准备,等会到讲台上展示,看谁更有创意,表现得更好。
3.学生上台展示,并评出“有创意奖”不定名额,有创意的都奖学生自由设计演绎方式,或进行语言的再造和重组,或尝试用语气、语调、语速等来表达感情,或尝试用身体语言帮助表达情感,这些都是学生所乐于尝试的创新形式同时这一创新任务自由度大,学生可轻松地自由发挥而教师的评价点不要一味地落学生的演绎是否恰当上,要更多地肯定学生的创意,以培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独特的个性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些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四、作业设计:1.回家给你的爸爸妈妈做小老师,给他们讲解今天学的这首诗2.练习把这首诗背诵下来,并让爸爸妈妈给你计时,看你只用了多长时间就能背诵了3.把这首诗抄写成书写作品,选出你最满意的一幅,贴到班级展示栏里五、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鹿柴唐:王维不见人 深林静 暗人语响 返景附送:2019-2020年二年级上册第18课《天鹅、大虾和梭鱼》word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汉字11个,会写2个生字学习弓字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区分“合伙”与“合作”的意思 3、理解寓意,懂得不合作不配合是办不成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通过查阅书籍等方式搜集有关拉套方面的知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演示出示一辆玩具车哪能位小朋友能让它动起来,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做?(指名做)就这样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有三个合伙人却让它纹丝不动,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这篇课文 2、谈话、质疑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明白了合作的力量最大但是只要合作就能办成事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讨 二、自学 1、默读课文全文共有几小节?并做好标记 2、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4、指名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文,集体正音 三、识字 1、读字卡做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认读,扩词 2、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字形 3、认识“弓”是个新部首观察字形,再看检字表中弓字旁的字 四、交流 1、自读合作小组讨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一边读一边想,可以查字典、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也可问本小组同学、问老师等,将没读懂的部分作以标记准备全班交流 2、交流自读所得可以帮助同学解决难题,并说出自己解决难题的方法给同学以启发;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难题,向别人请教;可以说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解决问题,同时也了解别人的学习方法,不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上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而且还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合作能力 3、整体感知,直入中心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思考:本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在第几小节? 4、学习第二小节让学生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它们都在使劲拉,大车却纹丝不动呢?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读第三句,再借助插图,自读自悟,体会这不是真正的合作 五、诵读 读出天鹅、大虾梭鱼用尽全力的感觉,并且还要注意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 六、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想问?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二、有感情朗读全文 三、讨论 1、启发思考:让学生想办法让大车跑起来可以小组讨论,畅所欲言;也可以拿出玩具车,小组同学共同合作直观演示在活动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合作 2、自读1、3小节,理解寓意理解“合伙”、“未动分毫”、“谁是谁非”的意思合伙”一词可以与“合作”进行对比来理解;“未动分毫”与“谁是谁非”可以用换词法来理解。
3、用“合伙”与“合作”练习说一句话 四、整全感知,实践应用 1、再次有感情朗读全文说说大车为什么未动分毫?(回忆全文,再次理解寓意,体会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为接下来的拓展阅读做准备 五、写字 “却、步”只书写,做语文天时再练写,其他生字学生自学 六、练习 1、比一比,组词 托()脑()飘() 拖()恼()漂() 2、照样子,能写多少写多少 得意()()热热闹闹高高兴兴 谁()谁() 垂()丧() ()()烦恼天鹅、大虾和梭鱼》课堂实录2 一、教材分析: 《天鹅、大虾和梭鱼》是新世纪小语教材第三册第8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合作”为本单元突出的主题这篇课文选用一个世界著名的俄国寓言故事,配以栩栩如生的画面,说明了因为不合作而办不成事的道理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语言生动、寓意深刻,是一篇能引起学生思考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大都喜爱阅读,能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能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交流阅读感受,喜欢勾画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并在引导下有意识地练习使用由于学生地处兰州市中心,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兰州方言的影响,前、后鼻音极易混淆。
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课文中一些难于理解的和远离城市学生生活的词语,如果靠学生自己解决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运用多种方法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积累为了促使学生学语文、用语文,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知经验,复习运用识字方法,读文识字,识字读文,在二者有机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有所积累,并获以感悟和思考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合作之必要,引导学会与人合作 2、认识本课的十一个生字,学习新部首“弓”、“毛”渗透认识生字表以外的生字,继续练习运用学过的认字方法 3、积累词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