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考察.docx
3页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考察 我们怀着一种期待和激动,走进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这里是思想的天地、智慧的原野、理性建构的领域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领域的研究,自然要立足于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宏观视野和重要的根本理论问题与本质规律的探讨我们在这种理论前沿领域的考察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点和层面出发,发现了几个全新的理论研究领域,即语文教学解释学与语文教学本体论研究、语文陶冶性教学与新课程教学论研究、语文教育观新构建与语文唤醒教育论研究应该说,这几个理论研究领域组成了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世界的绚丽风光一、语文教学解释学理论:基点的转移与意义的建构语文教学解释学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开创性的新课题它主要以哲学解释学理论为基点,打破过去的概念化阐释模式,建构全新的语文教学解释学的理论与办法,旨在为语文教学提供新思维、新视点、新思路和新办法这是广阔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早已触摸到的一个牵动语文教学生命的课题,它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成效和成败,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创新观和办法论,就离不开解释学的理论和办法按照解释学原理来说,解释学并非只是简单的认识论问题,而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活动的内在特征。
以解释学为根本办法,对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活动、文本阅读教学现象作出具有主体立场的解释,这是语文教学理论建构与创新的一个根本途径所以有人说,解释学办法是语文课程教学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第一办法,语文教学解释学是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领域中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语文教学解释学主要是研究教学文本的理解与解释,所以,它借鉴和运用的主要是文学解释学的理论办法在当代影响很大的文学解释学,与西方源远流长的哲学解释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近代以来,解释学经历了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认识论解释学、狄尔泰为代表的办法论解释学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为代表的本体论解释学的开展过程,即解释学从一种认识论、办法论迈进到本体论的层次由于解释学经历了这种哲学层次的跨越,才拓展出了它的各个分支领域,也催生了富有交叉性、边缘性的文学解释学语文教学解释学就是用这种文学解释学的理论办法,探讨语文教学文本解释的原理,把解释本体视为文本意义的审美生成过程,将读者的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既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又建构自我世界这种解释学理论办法,摒弃传统的解读研究只注重作家、作品的单向性模式,而把解读研究的基点转向文本、读者,即立足于探讨解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交互作用,将解读作为一种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视读者的解读为作品的本体存在,把解读活动作为文本构成不可或缺的本体层次。
也就是说,这种解释学理论的探讨是从作品本体到读者本体,是以文学本体论的两个重要维度——作品本体论和读者本体论作为理论基点进行研究,它建构在本体论现象学和读者反馈理论的根底之上,是由重视研究作家、作品转向注重研究文本、读者的一个重大转移这种解释学理论办法,把文本、读者作为文学存在的本体层次,使之成为文学本体构成的重要局部,它显然不允许只专注于作家、作品的单一性阐释,而更加注重读者的解读活动可见,语文教学解释学理论的这种前沿研究,特别是有关从作品本体到读者本体、读者解释与接受的主体性建立、解释形态与文本意义的多元理解,以及读者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视野融合与阅读解释学原理等论题的探讨,会使这种新的解释学理论办法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获得深层的智慧启示,从而开辟语文教学文本解释与建构的全新领域二、语文教学本体论智慧:深层的醒悟与思维新秩序语文教学本体论的研究,也是一个前沿性的新课题对于“本体〞与“本体论〞,有很多阐释和讨论,在这里我们无意于考察形而上的概念性思辨,只是着眼于具体探讨语文教学的本体问题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本体,即语言本体或曰语文本体毋庸置疑,语文本体的构成与存在原理——包括语文与世界、语文与文化、语文与主体、语文与生命、语文与存在、语文与意义等,是语文教学本体论要探索的根本问题。
语文本体论是关于语文自身的学问,它要阐释和描述语文的构成与存在形态,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根底和基本因此,深入研究语文教学本体论原理,建构语文教学本体论视点和思路,可以从基本上变革语文教学的思维与秩序,打消过去我们将语文与世界、语文与文化、语文与主体、语文与生命、语文与存在、语文与意义隔离的鸿沟,把语文作为主体生命的形式来把握,视一个语言形式为一个生命形式显然,这是一个全新的语文本体观的建构,也是一个从基本上颠覆和重建语文教学思维和秩序的重大变革有不少专家指出,本体问题或存在问题是和语言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自柏拉图起,关于在语言中指陈非存在物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西方哲学;从中世纪起,关于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就十分剧烈,一直到当代也没有解决安瑟伦关于上帝的本体论证明是从语言中使用某种谓词而推出实在的典型,直到康德才证明这种推论是荒诞的,而康德的关于‘存在’不是谓词的主张在当代语言哲学家那里有热烈争论当代语言哲学家认为,利用现代语言分析伎俩,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本体问题,对古已有之的问题给出崭新的、确切的答案〞(1)语言哲学界的这种认识分歧与争论,引发了我们多方面的思考和深层的醒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语言和本体原本就是“紧密交织〞而同构于一体的,本体即语言,语言即存在,谈“本体〞就不可能不谈“语言〞。
本体和语言的这种交织同构关系决定了近年来对语文教学本体的研究大都注重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语言的人文视界与本体论阐释,包括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的构成、语文本体世界的哲学透视等这个方面重在探讨语言作为人之表征,是人的生命的呈现,是人的根本生存方式语言还是民族精神的外化,一个民族从诞生之日起所经历的漫漫历程都深刻在语言中在语文教学本体论研究中,对语言与世界、语言与主体、语言与生命、语言与存在等所作的具体的探讨和哲学透视,多维化地揭示了语文本体构成的特征及其存在原理语文教学的主体是人,人与世界不可别离世界是人的生存居所,而语言是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充沛认识语言与人和世界的同构性一个语言形式就是一个特定的生命形式,一个语言形式就是一个特定的存在世界学习语言也就是拥抱生命、投身世界,而非单纯的、干燥的知识灌输和技术操练第二,语文的文化性存在特质及其本体的文化阐释探讨,包括语文的文化性构成探究、“文化语文〞论与“诗性语文〞的分析等这个方面重在探讨语言的文化性构成与存在的特性与规律,揭示语言的生成和开展与文化所具有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表明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活动的产物和精神活动的结果从一开始就与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
语文教学本体论研究对语言的文化性构成与存在原理的阐释,给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以多方面的启示实际上,把握语文的文化性构成与存在特质,对语文进行文化阐释,是语文教学改革与开展的内在要求,是“诗性语文〞“文化语文〞“真语文〞的回归与召唤我们知道,语文新课程规范有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把语文作为一种文化的构成,揭示语文课程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强调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且是陶冶人性与情操、丰盛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文化过程而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这一过程,最重要也是最根底的就是对语文的文化性构成与存在特质进行具体分析和透视,只有把握语文的文化性构成与存在特质,才有可能深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并获得富有“语文味〞的教学成果第三,汉语文本体构成美学与审美性存在的考察,包括汉字的美感特质透视、汉语文本体的审美特征分析等这个方面重在从美学的角度揭示汉语文审美性存在的特质及其内在结构,以加强汉语文本体的审美性教学与研究长期以来,我们的汉语文教学仅仅把汉文字作为听说读写的工具,仅仅注重形音以及外表的含义,使文字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细枝末节,而且走向干燥化这不仅使学生运用汉字表情达意的水平下降,而且造成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缺失,不能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认知、审美的复合功能。
因此,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加强对汉字审美性存在特质的把握,重视引导学生去触摸和感悟汉字所蕴涵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对汉字审美的特有感受力,即以汉字审美性存在为切入点,进行汉语文教学的审美设计,以从更高的美学层次上理解语文的内涵,优化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学本体论研究中有不少这方面的探讨,能够启发我们汉语文教学的审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