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奶口述史范文.docx
7页口述家史:爷爷奶奶的故事 1000 字(采访稿+后记)一直以为家史是一个极其神秘和严肃的存在,只有那些香火绵延几百年的名门望族才会编纂家 史,因为他们有辉煌和自豪的过去直到我看了老师的范文才明白,原来普通人的家史也可以这么精彩 为了简述这份家史,我向 爸爸妈妈了解了许多我从未了解的过去爷爷的爷爷,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了,就叫做祖爷爷吧 祖爷爷生活在清朝末期,曾经是 地主家族地处河南小乡村,或许没有太大地受到战火的摧残,亦或许当初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还没 有入侵,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证那时候的地主家族也许不是家财万贯,但至少衣食无忧有田、有地、有家仆,在森严又腐朽的传统封建等级制度下各司其职,家中兄弟姐妹过着清朝 少爷小姐般纸醉金迷的生活 但是平静的生活终究抵不过时代车轮的碾压,大环境的带动也使 得这个已经腐朽的大家族摇摇欲坠满清后期,国家政治制度腐朽,英国为了资本积累向中国非法走私鸦片,多少中国人民受此荼 毒,迷醉在吸食鸦片带来的一时快感中无法自拔,可以想象一群国人放任自己颓废,或趟、或 卧、或站在乌烟瘴气的屋子中沉迷……但不幸的是,族中三位前辈是这群堕落国人中的成员, 爸爸说由于时代太过久远,具体是哪几位前辈吸食鸦片已经无法考证。
三位前辈挥霍家产去吸 食鸦片,架空家族财产,直到脆弱的家族驱壳再也无法支撑,于是他们就变卖家产:卖物件, 卖家仆,卖房产,卖土地……家中的积蓄如洪水般的速度流失,很快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封建家 族便轰然倒塌毒品这种东西真的是毁人毁家毁前途,满清后期,一个吸食鸦片的人就足以毁灭整个家族,何 况我们出现了三个!曾经衣食无忧的一家就此拉开了苦难的序幕 祖爷爷的后人经历了战争年 代,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 8 年的侵华战争让这个已经支零破碎的家族更加雪上加霜,在战争 的夹缝中生存,时刻提防着日本人的侵袭听爷爷说,当年日本人占领了我们的村子,抢、掠,几乎丧尽天良,但是万幸的是他们没有做 那些禽兽不如的事情——比如屠杀因此家族一脉得以延续爷爷出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熬过了战争年月中最艰苦的那几年,有幸在新中国长大他年 轻时候当过兵,正赶上饥荒那几年,穷、饿,种种生活的压力让那时候的爷爷拼命干活,只求 能吃上一顿饱饭爷爷说:最饿的时候连树皮都吃过……“树皮是苦的吗? ”我问只要能填饱肚子,又有谁在乎 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爷爷已经迎娶了奶奶,有了我的大伯为了家中几口人,爷爷拼命 在生产队工作,趁着年轻力壮,做最累的活、干最苦的差事,做了生产队的队长。
然而拼了命的干活并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衣服破了补补了破,吃黑面馒头,水煮菜,没 有肉,没有油,长时间吃不饱饭导致严重营养不良,有时候干活干到双眼发黑,走路全是靠意 识在支撑,仿佛挥舞锄头的下一秒就会昏迷过去,然而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只能咬牙坚持下去 爷爷的父亲好歹是地主的后人,肚子里有点油墨,所以即使再穷,爷爷也从小也接受了教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时候报纸夸大其词,不切实际地描述着生产成果,爷爷说他深 深地自责过,他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要虚报成果,老老实实不好吗?可是镇长、书记的命令,为 了生活下去他不得不听从奶奶家一直属于社会底层,极其贫穷 “我们那时候啊,根本就不能叫上学去学校做什么?去菜地里拔草,锄地,喂猪,学不到什么知识的晚上回家还得帮助家里人干 农活,累得要死要活的,当时要生活啊,可真是不容易 ”奶奶如是说 爷爷在生产队的时候,奶奶在家边干农活边带孩子和太奶奶分家之后由于太贫穷没有房子住,曾经住过生产队的 “炕楼”(就是加工烟草的房子) 这里除了加工烟草还烧制砖头,他们称为“窑厂”长时间的烟熏,墙壁都已经成为黑色;窗纸已经不能遮风挡雨,土堆起来的墙仿佛一场大雨冲 刷就会倒塌。
奶奶白天在“窑厂”干活,半夜就着昏黄的灯给爷爷补衣服,岁月艰辛,但一家也 算是和乐由于表现优异,所以爷爷退役后能够分配在舞钢钢铁厂工作,那时候应该算是一个铁饭碗了吧! 土地改革后又分配到了土地,紧跟国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生活渐渐宽裕了起来,有 了积蓄,盖起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所房子——两间大瓦房直到今天我们老家的院落都是在这两 间大瓦房的基础上扩建而来的多年后爷爷调到舞阳公路局做会计已是后话 暂且说说妈妈这边一族太姥姥(即妈妈的姥姥)是地主家小姐16 岁出嫁,一生受尽磨难我很小的时候见过太姥姥,那时候太姥姥的双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双真正的三寸 金莲一双脚还没有我的巴掌大,脚型呈三角形细长,脚趾畸形贴在脚掌心,脚背高高拱起,难以想 象这双脚的骨骼成了什么模样妈妈告诉我说这是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荼毒想想年轻时候的太姥姥在多少个日夜因为这双被束缚的双脚流泪,多少深夜之时因为极度的疼 痛无法入眠还记得妈妈和姥姥去给太姥姥买鞋子穿,逛的都是童鞋区……儿时我还十分不明 白为什么给老人买鞋子要来童鞋区,原来这双脚只能穿的上童鞋啊!三寸金莲不是奶奶祭文的范文祭祖父文维:公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齐期刊、大维、二维等,虔具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先祖父德享老 大人之灵前而哀日:祖父去世,年仅七旬。
奔波劳碌,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 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己恭人对待敌友,爱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 德,足启后人老当益壮,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 百喊不闻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黄泉有觉,来品来尝呜呼哀哉!尚飨!本文来自:格式是:以“维”字开头,紧接着即言明吊祭文时间及祭谁,谁来祭结尾祭文用“尚飨”一词结 尾 “尚飨”是临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词尚,是庶几,希望也;飨,设牲牺以品尝也奶奶的评传作文 600字“铃铃铃”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纷纷排好队伍走出教室我站在队伍的第一排,慢慢地往外走 突然,站在我后面的张浩然冲到我前面,由于门太小,站不下两个人,他又跑得太快,,我一 下子被拌倒在地唉哟,真疼!旁边的同学好像都没看到我摔倒在地,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在 我眼前飞快地闪过这时,一双可爱的小手温柔地把我扶起来,轻轻地帮我拍掉衣服上的灰尘, 然后又把我扶到座位上,说:“林书帆,你没事吧!”“没事 ”我抬头一看,白皙的脸蛋映入我 的眼睛,圆圆的头上扎着一条长长的马尾辫,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眼睛里闪烁着温柔 的光芒原来是她 陈铭源 陈铭源是我的好同学。
一年级刚入学时,她是我们班的“识字大王”,我们有什么字不认识,都纷纷跑去向她请教,她也很耐心地教我们她还是我们班有名 的“高嗓子”,平时老师上课读作文都请她来读她的声音很响亮,读起作文琅琅入口,大家都 听得入迷了她平时很爱集体,乐于帮助同学,象这样帮助同学的事情不止一次发生在她身上, 比如,今天李硕故意打到我的肚子,又是陈铭源第一个跑过来扶着我,还严肃地批评了李硕虽然陈铭源的年纪比我小几个月,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她好像是我的好姐姐,保护着我你们 说,这么好的同学,应不应该去夸夸她呢口述家史故乡的范文平凡人笔下的家史我的家乡,是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的小村庄——水南桥它离镇上大概步行只需30 分钟,站在我们村的桥头可以遥望见镇上所有较高层的建筑物,尤 其在晚上可以看见镇上大街上一片灯火通明的景象在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走 过这里,童年的点点滴滴便开始在脑海中回荡,思绪的潮水便开始蔓延我们村可谓山清水秀,山环水绕家乡的空气永远都是那么清新,那么亲切横跨在我们村前面是一条规模较大的河——蒙河,它发源于当地最高的山——蒙山流经附近 十几个村庄,在我的记忆 里,那河里的水永远是那么清澈,那么透明,站在桥上,河底的一切 水草,石头、贝壳,都一览无余,它曾经是我们小孩子游泳、嬉戏、拾贝壳、捞水草的好地方 也是大人们洗菜,洗衣服,灌溉的好场所。
这条河修于70 年代,几十年来,它默默地养育着沿河的无数村民们,别无所求,而如今,真 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休啊!当我再次临近那许久未见的河水时,我却发现,它已不再是我记忆中 的那么清澈了,它已被人们严重污染了村民们为了赚钱,便在河里捞中沙,把河底搞得一坑 一洼的,而且还往河里排污水, 哎,可怜的河再也没有从前的活力了听父辈们讲,70 年代以前,村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每当洪涝发生时,沿岸许多村民的房子 便被浸在水里,水涨得极高,人们便匆匆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到二楼,这样只要洪水不退,人们 就得在楼上呆10 天半个月而且,每当此时,许多人家牛啊、猪啊、都会被活生生地被洪水 冲走,这对人们的损失是惨重的,对整个村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70 年代以后,乡政府筹集资金,决定在我们村前修一条河——蒙河,此后,洪涝便不再那么 放肆地侵蚀我们村了,虽然,春天依然会有很小的洪水袭来,曾经我人那流行一首民歌:“水 南桥,水浸楼,婆婆打得媳妇跳这应该是对我们村严重洪涝的直接反映吧!卒落在我们村 后面的是层峦叠嶂的山脉,虽然不是很高,但却特别多,而且山上的树木十分茂盛,树木主要 有两种——杉树和茶树,这两种都是很有利用价值的,每年秋天我们村都会组织砍掉一批较大 的杉树,每户人家至少得出一个劳动力,砍了后,再每家每户按人口分。
人们可以利用它们建房子或是卖了,那些被砍掉的枝条,人们可以托回家来烧,尤其是买不起 煤的老人们,便靠这些枝条生火过去,人们都不用煤,就是靠后面的山,每天都得去砍柴生 火,茶树是那种春天开很白的花,秋天结那种圆圆的果实的树,这种果子可以榨油,称为茶油 这种油对人们的身体十分有益,能让人红光满面,还能驱除疾病,每当果子成熟时,全村人一 起挑着箩筐上山去采摘,然后按人口平分我们村有310 多户人家,1000 多口人,在当地应该 算是一个较大的村落,在当地也是挺有名气和威望的,当地人一提到水北镇,后面便不自觉地 会加上水南桥我们村300 多户人口都姓黎,在当地可是个大姓哦村民们大都靠种地谋生,春天人们都种量 的菜,每次赶集,也就是每日的 2、5、8他们便天还没亮,就借着月光,挑着一担菜到镇上去卖,等到秋天稻子丰收时,他们便留下一 部分自己吃,剩余的全部都卖到镇上的仓库里,只要不发生什么大的洪旱,人们便足以养家糊 口,日子应该说还过得殷实从90 年代起,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吸引,许多年轻人都放 弃读书而跑到如深圳、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去了,近些年来,又有大批中年人到市区较发达的 地方开黄包车,靠出卖自己的体力赚钱。
他们带着自己的妻儿,寄住在市区的一些贫民区,那里的住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每天他们 都踏着黄包车载人,夫妻俩轮着载,你上午载,他下午载,你还别说,他们这样赚得还挺多的 年青人在外地打工,中年夫妻又到市区里开黄包车,村里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孩子了,整个村庄 显得空荡荡的,田里全是荒芜一片,一切都是那么寂寥 ,许多房子都是长累月地关着,没有了 人气,整个村庄显得暗无生机,一切都是死气沉沉的人们一旦在外面赚了钱,便会回来建房子,由于中间全是那些用木块,土砖做成的老房子,所 以他们的新房子便往四周扩散于是那些老房子便形成了空心窟中间全都集中了那种古屋,散发出一种深沉的阴气,没有了人气,显得特别可怕我们村一直 以来都是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没有出现过什么迁移现象至于人物嘛,相传有一位先生36 岁中了状元,后来便去了台湾50 多岁时回乡抚养双亲,也 没有给家乡做什么贡献据说村里有一块状元匾,但不知为何,后来被人砸了总的来说,我们村其实也没出现过什么 很有名望的伟人,大部分都是平平凡凡的,然而正是在这里,在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度过了 十九个春秋,度过了自己天真无邪的、无忧无虑的人生阶段,在这里,留下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至于我的家族嘛,我的祖父一辈都是从事竹木制造业的,他们那一辈都特别擅长于制造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