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通史阶段特征复习.doc
16页高中历史之简明通史 福清一中历史组 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 【总体线索】:中国古代文明史从夏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中国古代史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七个时期第一阶段: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阶段特征】: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1.政治: 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国家开始出现西周——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①分封制:奴隶社会时期以血缘为标准的地方管理制度②宗法制: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因权利世袭而产生的纷争③世官制:以血缘为纽带而产生的选官制度2.经济: 农业:①土地制度:井田制(实质:土地归周天子个人私有) ②耕作技术:刀耕火种 ③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兼有少量青铜器 ④耕作方式:集体劳作 手工业:①行业:以青铜器为代表 ②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 “工商食官” 商业:商人的出现3.文化:甲骨文——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封建制度的确立1.政治: ①分封制逐渐瓦解,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形成 ②战争频繁,政权更迭 ③选官制:军功授爵2.经济:农业 :①小农经济的出现 ②土地制度的变革:地主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③生产工具:铁农具的应用——人类真正进入农业文明时期 ④耕作技术:铁犁牛耕 ⑤耕作方式:个体劳动,家庭为单位 ⑥耕作特点:精耕细作 手工业:①冶铁业: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②经营形态:田庄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出现商业:①商业中心——诸侯国的都城②政策:重农抑商政策3.文化: “百家争鸣”,道家、法家、儒家、墨家等成为主要的流派;指南仪器司南出现;文学:《诗经》与《离骚》为代表,奠定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基础第三阶段:秦汉时期 ( 公元前 221-220 年 )【阶段特征】: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制度建立,政治上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1.政治:建立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①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②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西汉: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 加强君主专制:设中朝② 加强中央集权:A、郡国并行解决王国问题:推恩令、附益法 B、地方监察制度:设刺史 ③完善选官制度:察举制东汉:中央集权衰落,豪强地主割据混战2. 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秦:统一货币、度量衡 汉:丝织业发展兴盛——丝绸之路 杜诗发明水排3.思想文化: ①统一思想: 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文学艺术:汉赋③四大发明:造纸术的改进书写:小篆、隶书 第四阶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589 年 )【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
1.政治: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2.经济:①江南经济的开发 ②农业灌溉工具:翻车、筒车③草市出现3.民族关系:民族大融合4.文化: 佛道教兴盛,儒教受到冲击;书法艺术:王羲之第五阶段: 隋唐时期 (581-907 年 )【阶段特征】:本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中国处于世界发展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的强大国家 1.政治: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①三省六部制:分工、合作、制约②选官制:科举制2.经济:农业:①灌溉工具:筒车 ②耕作工具:曲辕犁手工业: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商业:严格的时空限制和管理方式 唐末夜市的出现3.思想文化:①重学风气的兴盛 ②诗歌的成熟:风格: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③四大发明:火药应用于军事、雕版印刷术的出现④书法艺术:草书的代表人物:张旭、怀素 第六阶段: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907-1368 年 )【阶段特征】:政治上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1.政治: 政治格局: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北宋:北宋初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改革 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革(改革史复习提纲)元: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2.经济:农业: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①制瓷业兴盛②棉纺织业:技术推广,成为人们的主要衣着材料 商业:①商品经济发达,时空限制打破 ②交子:四川地区 ③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3.思想文化: ①理学发展:朱熹 ②文学:词、曲 ③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外传第七阶段:明清 (1840 年鸦片战争前 ) 时期 (1368-1840 年 )【阶段特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1.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 ① 君主专制的强化明:废宰相(明太祖) 设内阁(明成祖) 实行厂卫特务统治 清:军机处的设置(雍正) 地方:密折奏事 ②科举制:八股取士2.经济: 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瓷器:青花瓷流行、 粉彩瓷器、珐琅瓷纺织业: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业: 工商业市镇 商帮、会馆出现 白银流通、长途贸运3.对外关系: 政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西方早期殖民侵略4.文化: 思想:反封建民主思想 李贽:个人需求既是“理” 黄宗羲:限制君权,“公其是非于学校” 工商皆本 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众治 王夫之:循天下之公(如何理解明清时期中国具有近代文明的曙光、文明的前夜,走向近代的可能?如何看待明末清初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为什么没有能够推动政治制度变革?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没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灿烂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文学:世俗文学的发展:小说 艺术:京剧出现中国近代史(1840—1949)【总体线索】: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这一阶段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两对主要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部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阶段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1、政治: ①西方国家侵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封建统治更加腐朽黑暗,统治秩序走向瓦解③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不断增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的序幕2、经济: 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现象?)②自然经济逐渐解体3、思想: ①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②西方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4、外交:①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②对西方及世界产生了新的认识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阶段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开辟1、政治: ①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②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意识在中国兴起③为挽救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的反应。
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2、经济: ①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②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3、思想: ①地主阶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②资产阶级维新派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推动了19世纪末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三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阶段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1、政治:①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期的进步潮流: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民国③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北洋军阀统治建立,民主制度艰难发展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3、思想:①孙中山了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②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③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二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第四阶段:1919年~1927年(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失败)【阶段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政治:①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②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③1924—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北洋军阀政府逐渐被南京国民政府取代。
2、经济:一战之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3、思想:①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并占主导地位②马克思主义在工农群众中广泛传播,第五阶段: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阶段特征】:国共对峙,民族矛盾逐渐上升并超越阶级矛盾成为当时主要矛盾1、政治: 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统治②中共开始独立领导革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建立根据地与国民政府对峙;开展反围剿斗争;进行红军长征;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建立统一战线;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③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2、经济: ①官僚资本主义产生②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又受束缚③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3、思想: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第六阶段:1937年~1945年(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时期)【阶段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