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衡水市2013-2014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doc
10页高二 4 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 《史记》中到处可以看到司马迁大胆地进行历史批判,他指斥君王,贬抑权贵;歌颂“叛逆” ,同情贫弱;他揭发历史的黑暗,抨击人类的罪恶,用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纵横古今,褒贬百代司马迁执行历史批判有四种形式,一用标题,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夹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后的专评,即“太史公曰” 用标题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大夫,因为他曾“治产利居,与时逐” ,所以不列入官吏,列之于货殖;子贡本是孔子的门徒,因为他“废著鬻才于曹鲁之间” .故不列于儒林,列之于货殖对于一般的人物列传,以其人之名标题;而独于刺客、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等则以其人之行为标题,暗示作者抑扬之意用书法者,如书孔丘则不名,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 ”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孟轲,邹人也 ”“荀卿,赵人 ”书老、庄亦不名,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庄子者,蒙人也 ”书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曰:“孙子武者,齐人也。
”这样的书法正是不说话的批判不书名表示司马迁对其人的最大尊崇,书名表示对其人并不如何尊崇 《史记》有在叙事中夹以批判者, 《晁错列传》末载邓公对景帝之语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这是借用他人的言语在叙事中兼示批判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大夫” ,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评二世曰:“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讥讽武帝惑鬼神,求神仙,迷巫祝,信方士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 他在《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
从以上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史记》不仅是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古人,而是为了要从古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i/中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有些不合于封建的教条,所以班固批评他说:“其是非颇缪于圣人 ”而刘向、扬雄等皆称“迁有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摘编白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 )1.下列关于司马迁历史批判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司马迁在《史记》中直接指斥君王,大胆贬抑权贵,敢于歌颂“叛逆”,同情贫困弱小,其历史批判态度鲜明,思想深刻B.司马迁以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进行历史批判,这种批判有力地揭 发了历史的黑暗,抨击了人类的罪恶C.司马迁的《史记》充满着批判精神,他采用标题、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 “太史公作曰”等几种形式执行历史批判D.司马迁的历史批判纵横百代,褒贬古今,体现他善恶、贤贱、是非标准,表明价值取向,以吸取历史教训教育同世之人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人世家,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功绩在陈涉之上;把范蠡、子贡归入货殖之列,则隐含着对经商者的批评。
B.司马迁对于一般人,用其人之名作标题;对刺客、循吏、儒林等则用其人的行为作标题:暗示了司马迁的抑扬之意C.对孔子、老子、庄子不书名,对孟子、荀子直称其名,对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妙地表明了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态度D. 《史记·晁错列传》末记载的邓公一番话,说明邓公不赞成汉景帝诛杀晁错的做法,其实也表现出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批评秦始皇、秦二世,对汉高祖、汉武帝也有微词,这表明司马迁有胆有识,不但敢贬前代帝王,对本朝帝王也不同避B.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仅是为了记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教 训,后人对这种批判认识不同,评价不一C.司马迁赞赏陈涉在秦朝末年率先起义的行为,肯定了陈涉起义的影响,这种歌颂叛逆的评论与当时统治者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D.司马迁作《史记》的用意是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白镜也 ”,因此, 《史记》的批判意义深远,记述的严谨难免不足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 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侯延广,平遥人父仁矩历通、祁、雄三州刺史仁矩在雄州日,方饮宴,虏数十骑白昼入州城,居民惊扰。
延广引亲信数骑驰出衙门,射杀其酋长一人,斩首数级,悉禽其余党延广持首级以献,仁矩喜,拊其背曰:“兴吾门者必汝也 ”监军李汉超以其事闻,诏书褒美,赐锦袍银带仁矩卒,补西头供奉官会西北戎入寇,边人扰乱,求可使徼巡者近臣言:“延广将家子,习边事无出其右 ”延广时被病,入辞太宗赐以名药,遣太医随侍,其疾亦寻愈戎人闻延广至,不敢复为寇乱叛卒刘渥聚亡命数百人,所过杀居民,夺财物,其势甚盛延广率兵数百,自间道追之,会渥于富平渥众千余人,相持久之渥素惮延广,传言:“我草间求活,观死如鸿毛耳侯公家世富贵,奈何不思保守,而与亡卒争命于锋镝之下 ”延广怒,因击之,挺身与渥斗大树下,断渥右臂,渥脱走,乘势大破其众渥创甚,后数日为追兵所获,关右以定上嘉之,擢拜崇仪使淳化二年,李继迁始扰夏台,即命延广知灵州会赵保忠阴结继迁,朝廷命骑将李继隆问罪,以延广护其军既而夏台平,保忠就缚,手诏褒美,锡赉甚厚延广知灵州,部下严整,戎人悦服,李继迁素避其锋监军康赞元害其功,诬奏延广得虏情,恐后倔强难制遽诏还,以慕容德丰代之,部内甚不治继迁寇灵州,同知枢密院事钱若水称延广可使,就拜宁州团练使、知灵州兼兵马都部署,赐白金二千两戎人塞道,邮传馈①皆不通,延广独引数十骑之镇,戎人素服其威名,皆相率引避。
二年春,被病,上遣御医驰驿视之医至,疾已亟,延广谓中使李知信曰:“延广自度必不起,家世受国恩,今日得死所矣,但恨未立尺寸功以报上耳 ”言讫而卒,年五十节选白《宋史·列传第三十》 )[注]①鳟:运粮赠送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延广时被病 被:遭受B.以延广护其军 护:统辖C.监军康赞元害其功 害:损害D.部内甚不治 治:太平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侯延广勇猛过人的一组是(3 分)①引亲信数骑驰出衙门 ②习边事无出其右③戎人闻延广至,不敢复为寇乱 ④挺身与渥斗大树下⑤部下严整,戎人悦服 ⑥延广独引数十骑之镇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侯延广出身将门.英勇善战。
几十个敌人白天进入雄州城,侯延广率领亲信射杀敌首,擒获其余的人,父亲认为他将来一定光耀门楣B.侯延广效忠皇上,不辞辛劳西北戎人侵犯,侯延广虽有病在身,仍奉命出证;后 来病重时还念念不忘自己没有尺寸之功来报效皇上C.侯延广威名远扬,深受敬畏西北戎人听说侯延广将要到来,就不敢再侵扰了;侯 延广掌管灵州,李继迁避其锋芒,戎人引兵同避D.侯延广战功卓著,屡受嘉奖他斩获敌人,平定刘渥,平定李继迁之乱,或受到皇 上褒扬赏赐,或受到皇上提拔重用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侯公家世富贵,奈何不思保守,而与亡卒争命于锋镝之下2)既而夏台平,保忠就缚,手诏褒美,锡赉甚厚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8. “适与野情惬” 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6 分)9.诗歌以“云外一声鸡” 收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 。
树木丛生,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2)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呜呼!____________ ! (韩愈《师说》 )(3)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北京城的守望者侯仁之在北京宣武区白纸坊桥西青年湖,有侯仁之题写的《金中都城鱼藻池遗址介绍》 ;在西城区什刹海前海南岸,有侯仁之题写的《什刹海记》 ;在昌平区白浮桥白浮村白浮泉南岸,有侯仁之题写的《白浮泉遗址整修记》 ;在西城区西便门北京明城墙遗址旁,有侯仁之题写的《明北京城墙遗址维修记》 侯仁之毕生的求学治学生涯都与北京有关,他耗尽一生心血,寻找这座城市曾经遗留下来的生命印记,他常说,对北京是“知之弥深,爱之弥坚” 侯仁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北京史巨擘” 如果没有他,人们恐怕难以像今天这样明白北京的历史侯仁之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利用周末沿着圆明园的流水溯源而上,踏勘了颐和园的昆明湖,又一直追溯到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的上游,以此为起点,追溯水源到卧佛寺附近的殷桃沟和香山碧云寺,他弄清楚了海淀一带园林水源的开发过程。
此后,又扩大考察范围,侯仁之发现了北京城的转移与河流水道变迁的关系侯仁之对北京城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梳理清楚了北京城市史的发展脉络他通过水系、地理、考古文献等多方面的证据,基本上确定了各个历史时期北京城的位置北京最早是西周的蓟城,关于蓟城的具体位置,古代人都搞错了,他们以为元大都土城是蓟城遗址,侯仁之通过《水经注》的文献,以及对河湖水系地理位置变迁的研究,断定蓟城实际位于广安门一带,侯仁之把更古老的北京发掘出来1965 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在听取了有关北京地下古河道分布情况的汇报后,转达周恩来总理的意见:“北京这样的古城从城市到郊区,历史变迁十分复杂,只用文字说明,难以让人明白,能不能用绘制不同时代地图的方法,把前后变迁的情况表现出来 ”随即嘱咐侯仁之组织人力进行这项工作不久, “文化大革命”开始,编纂图集计划搁浅1979 年,编纂工作重新启动在历史地图的编制中,仅凭文献资料难以复原,需要实地勘察,因此,侯仁之及其团队数年间进行野外考察 50 余次,行程 5000 多公里 1986 年, 《北京历史地理图集》出版,被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誉为“为北京城在历代中的发展提供了令人惊异的图画” 。
侯仁之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1950 年,发表了《中国沿草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第一次在我国从理论上阐明了沿草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 952 年,在北京大学正式开设了历史地理学专业,将其从历史学的附庸中独立出来,开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