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祈福的奥秘5600字.docx

23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68843917
  • 上传时间:2022-03-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08.22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祈福的奥秘5600字    求神佛而福不来 不祈福而福自至——探索生命的奥秘(1)1.求神祈福却不灵很多人都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逢年过节,喜庆之日,到庙里烧香祈福,一直是国人的传统习俗若逢庙会,那更是人游如织,寺庙、道观到处都是香烟缭绕,挤满了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每个人都免不了焚香跪叩,念念有词人们都在心中祈祷,祈求神明惠顾赐福,为自己带来好运!比如财源滚滚、步步高升、成家立业、早生贵子、平安顺达、健康长寿……然而,现实却并不如意,甚至是残酷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神灵似乎装聋作哑,并不显灵!有人说:“心诚则灵”、“心诚才灵”!难道是人们的心意不诚吗?否也!除了个别随大流、凑热闹的人之外,那些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们是不敢、也不会用虚情假意来亵渎神灵的也就是说,人们在威力无边、无所不能的神灵面前,绝对都是诚心诚意的!求神佛而福不来,数千年的传统原来并不灵验,为什么会这样呢?怎样祈福才能成功呢?要解开内中的奥秘,必须先要探明“福”字的来历和含义2.追根溯源识福字2.1福字释义福字的含义为:顺利,幸运,是与“祸”相对相反的比如:福气、享福、造福、祝福、福利、福音、福相…… 保佑:福荫、福佑。

      祭神的酒肉:福食、福酒、福物在最初的甲骨文里,“福”字是一个会意字,其意思是:两手捧酒坛,把酒浇在神明的祭台上2.2.国人的福文化一般说来,所谓“福”,即幸福、福气但是古往今来,关于“福”的内涵,却有众多不同的说法《礼记》中说:“福者,百顺之名也在这里,“福”的含义为诸事顺利、称心如意 《尚书〃洪范》中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是一个多层面的福观念,包含长寿、富裕、健康平安、德高善行和老年无疾而终这些实际而又具体的目标,并且认为,五福齐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前秦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说:“全寿富贵之谓福这是长寿加富贵的福观念 在《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一诗中,宋朝大学士欧阳修表达了他对有福的看法:“事国一心勤以瘁,还家五福寿而康他认为五福的核心是健康与长寿此种认识最受国人的推崇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人的地位、身份不同,时代的态势不同,人们对“福”的理解和诉求也不尽相同对于农民来说,有房有地,丰衣足食就是福商人则以日进斗金、财源茂盛才是福文人学士的福又有不同,十年寒窗,金榜题名,步步高升才是福随着社会文明的进展,随着民俗文化的丰厚,福的内容也愈加丰富。

      福寄托着百姓众生所有的美好憧憬,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了人们的诉求、意愿与理想因此,祈福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潜移默化地衍生出对古今中外各种神灵的崇拜,并且愈来愈广泛地融入各种民俗活动和宗教仪典中2.3.国人对福的辩证认识古人对福的认识是现实的,也是辩证的我国远古时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始祖老子就指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意思是说,在一种因素中,往往潜伏着与其对立的另一因素,祸、福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老子在《太上感应篇》中进一步阐述道:“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他认为,祸、福虽然难以预测,但依靠人的智慧和努力去维持、去转化,也可以获取到好的结局2.4.由福字组成的常见词汇、词组和短语福地:(1)幸福安乐的处所2)指神仙的住地福音:(1)基督教指耶稣的话及其门徒传布的教义2)指有益于众人的好消息福气:享受幸福的运气福利:生活方面的利益、待遇福分:指能得或已得到的幸福成分福佑:给予幸福和保佑,也指得到的幸福和保佑福祉:幸福、利益福相:未来有福分的面相福如东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寿年高福寿齐天福寿无疆福生于微,祸生于忽――《说苑·谈丛》福至心灵:福气来了,人的心窍也开了,心思都显得灵巧了形容人遇到适当时机时思路灵活、举措得当。

      比如: 想前夜月下鸣琴,韵和新诗,福至心灵――《元辞》3.祈福的本来意涵关于“福”字的准确解释,我们应该从祖先造字最早的甲骨文中去寻求答案在甲骨文中,“福”字是一个会意字那么,什么是会意字呢?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其中象形与指事都属于“独体造字法”会意与形声都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的,将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就表达出这个字的意涵例如“酒”这个字,就是用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并在一起,以表达字义再如“解”字,就是用“刀”把“牛”和“角”剖分开,以表达字义在我国,甲骨文是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公元前14~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就把文字刻在(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西周兴起,殷商灭亡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间这样一算,“福”字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了从河南殷圩出土的甲骨文来看,最初的“福”字如附图所示福”是人用双手(丱)虔诚地捧着酒坛(酉)敬神(示)的形象福”这个字是用“手”“酒”“示”三部分组合而成的,其字义是:“两手捧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福”字,与最初的会意字“福”字,已经大不一样。

      现代的福字,是一个以“示”表意、以“畐”表形的形声字它是由秦代为统一文字而推行的小篆演变而成,以后,人们以小篆的构形为基文,一直沿用至今 “福”字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捧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的会意字这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后人的通常理解是:“祭祀崇拜的神灵,祈求神灵赐福因此,数千年来,人们都是这样,点烛上香,顶礼膜拜,以求感动神灵,给予福报那么,“两手捧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真是祈求神灵赐福的意思吗?如果真是如此,为什么会不灵验呢?要明白其中的玄机,我们的思维必须回到三千年前的远古时代甲骨文里的“福”字,是双手捧酒的样子对我们现代人来说,酒不过是一种非常普通、也很容易得到的饮料但在远古时期,酒却是非常珍贵的东西,达官贵人才能有酒,才能喝酒,普通百姓、贫苦人家是见不着,买不起,也喝不到的酒是何时何人发明的?考古学者在埃及金字塔里发现了四千年前酿造啤酒的原料和器皿在我国的《诗经》中,也有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酿制米酒,喝酒庆丰收,祝福人们健康长寿的活动记载由此推论,在那久远的古代,酒是极其珍贵、极有价值的东西双手捧酒,用自己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给神灵上贡,这表达了什么了意念呢?显然,进贡者表达的是尊崇之心、虔诚之意、感恩之情。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进贡”、是“奉献”,而不是“回报”,更不是“索取”!由此,我们联想到一种广为人知的说法:“佛法只渡有缘人”再看看那些真正入道的佛门弟子,他们三拜九叩,焚香祈祷,是在敬佛,是在礼佛,表达的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赤诚之心,这里面丝毫没有“索取”、“回报”的成分因为他们深信:“心中有佛,即可成佛!”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那些香客,哪一个不是在为自己的利益祈求神佛赐福,甚至有的人是在为自己的恶行,乞求神佛庇佑在他们中间,又有多少人是在祈祷神佛,让自己积德行善,多做奉献呢?冥冥之中有神明!诚心三柱香,神佛自然知!正如大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所说:“世界上可震撼人之心灵者有二,一曰高天深邃之星空,一曰内心崇高之道德高天深邃之星空就代表了神明,代表了上苍人在做,天在看,看得清清楚楚!内心崇高之道德,就代表了我们的良心、良知,代表了我们心灵深处的精神世界如果我们展现在神佛面前的是一颗虚伪、自私、贪婪、丑陋的心灵,明察秋毫的神佛,还会赐福、庇佑我们吗?不讲道德,没有奉献,只想索取,只图享乐,威力无边的神佛,还会轻易施恩,成全我们吗?神佛装聋作哑,并不显灵,这就难怪了!4.祈福的正确做法朗朗乾坤,清明世界。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早就有“不祈福而福自至”的说法 据《元史〃李元礼列传》中记载:李元礼,字庭训,真定人元贞元年,擢拜监察御史,刚直不阿,弹劾无所回挠二年,有旨建五台山佛寺,寺成,皇太后将亲往临幸,为苍生祈福元礼即上疏于太后,加以阻挠,奏折中说:“……佛本西方圣人,以慈悲方便为教,不与物竞,虽穷天下珍玩奇宝供养不为喜,虽无一物为献而一心致敬,亦不为怒今太后为国家、为苍生崇奉祈福,福未获昭受,而先劳圣体,圣天子旷定省之礼,轸思亲之怀……伏愿中路回辕,端居深宫,俭以养德,静以颐神,上以循先皇后之懿范,次以尽圣天子之孝心,下以慰元元之望,如此,则不祈福而福自至矣这就是“不祈福而福自至”的来源和出处对于这种说法,善良的人们都会想弄明白,它到底有没有道理,它能不能实现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我们能积德行善、助人为乐,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善事、实事,神佛自然是看得清楚,自然会做得公正!苍天在上,皇天不负有心人!是赐福、庇佑、奖赏,还是赐祸、降罪、惩罚,这都是上苍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能力!如果我们能早一天明白这个事理,见贤思齐,自我完善,颠覆旧我,做一个顺天道、尽人道、人性十足的有德真人,那就自然会不祈福而福自至了!5.先哲诸子的佐证仔细考究历史方知,关于“不祈福而福自至”的说法,关于行善与福报的关系,我们的先哲诸子,其实早就洞悉了内中蕴含的玄机,也早就有类似的说法。

      什么是福?最大的福分是什么?古今中外,人们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长寿是人的最大福分”早已成为人人皆知的喻世明言对此,先哲诸子们又是怎么说的呢?孔老夫子是世界闻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早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告诉人们:“德润身”、 “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孔子所言的“仁者”,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仁义之君,即德高望重、品格高尚的人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他就告诫人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所说的的祸,就是祸害、灾难;咎,就是过失、错误显然,老子这是在警示人们,在物欲、索取上应该有个尺度,如果贪得无厌,必然会引祸上身、招来灾难,结果是既损人,又不利己在我国民间,早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天做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话,就出自庄子的《尚书〃太甲》,原文是:“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上天带来的灾害可以躲避,若是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法逃脱了自唐朝玄奘西天取来真经,佛教在我国逐渐兴盛,其独有的因果报应理论,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这句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俗语,就来自于佛家经典《缨络经》的《有行无行品》一章,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又问目连:‘何者是行报耶?’目连白佛言:‘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也就是说,不管是行善,还是作恶,到头来都会有报应,人若行善,自会有好报,人若作恶,则不会有好的下场显然,这也是在警示人们,要有好的德行药王” 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最著名的中医大家,编成了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史载他活到141岁才驾鹤仙游,可见他对生命的真谛,悟得很透在《千金要方》中,孙思邈明确指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在经也随后,他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明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吕坤,也是我国历史上很著名的养生大家,他说得则更加直白:“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第一要也通过上述,不难发现,我们的先人都把道德修养视作养生的根本,主张养生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