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语文 《鱼我所欲也》 笔记+知识巩固(含答案).doc
7页《鱼我所欲也》笔记一、 关于《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 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二、《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1]我所欲[2]也二者不可得兼[3],舍[4]鱼而取[5]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6]于[7]生者,故[8]不为苟得[9]也;死亦我所恶[10],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11]有所不辟[12]也如使[13]人之[14]所欲莫[15]甚于生,则[16]凡[17]可以得生[18]者何不用也[19]?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20]也?由是则生而[21]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2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23]贤者[24]有是[25]心[26]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27]耳一箪[28]食,一豆[29]羹,得之则[30]生,弗[31]得[32]则死呼尔[33]而与之[34],行道之人[35]弗受;蹴[36]尔而[37]与之,乞人不屑[38]也万钟[39]则不辩[40]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41]焉!为宫室[42]之美,妻妾之奉[43],所识穷乏者[44]得我[45]与[46]?乡[47]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48]乎?此之谓失其本心[49]注释:1.亦:也2.欲:喜爱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4.舍:舍弃5.取:选取6.甚:胜于7.于:比8.故:所以,因此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10.恶:厌恶11.患:祸患,灾难12.辟:通“避”,躲避13.如使:假如,假使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15.莫:没有16.则:那么17.凡:凡是,一切18.得生:保全生命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为:做21.而:但是22.是故:因此23.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25.是:此,这样26.心:思想27.勿丧:不丧失丧:丧失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2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30.则:就31.弗:不32.得:得到33.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34.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35.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36.蹴:用脚踢37.而:表修饰3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39.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40.辩:同“辨”,意为辨别41.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42.宫室:住宅43.奉:侍奉44.穷乏者:穷人45.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激46.与:同“欤”,语气助词47.乡:同“向”,先前、从前48.已:停止49.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中学】课后巩固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 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学而.不思则罔D. 是亦不可以已.乎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B. 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1) 乡.为身死而不受: (2) 蹴.尔而与之: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 是亦不可以已.乎: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5.用文中的原句填空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 含有“不苟且偷生,而要视死如归”意思的句子是 《西湖七月半》课后作业答案:1.(1)止:通“只” ; (2)席:名词作动词,坐 。
2.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3. 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 4. 选 C 5. 不入世俗,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变化无常的士人的冷淡甚至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寂的孤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