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邓小平环境保护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卢卡****7
  • 文档编号:320512221
  • 上传时间:2022-07-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邓小平环境保护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立的启示  邓小平环境保护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立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立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更加凸显生态明建立的重要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立的根本目的,开展经济,建立和谐开展社会、思想经济可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进步人民生活程度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亲密关注着环境问题,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根本国策,提出要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开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环境保护思想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开展阶段,研究邓小平生态环境建立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环境保护思想的的形成与理论框架  邓小平把握和尊重自然规律,提出了保持生态平衡、消费消费过程污染的治理、资源的节约、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相适应等思想,综合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植树造林,走生态可持续化之路  邓小平高度重义务植树的重要作用,是全民义务植树的倡导者1981年四川发生水灾,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水灾的发生与长江上游林木过量砍伐有关,由此提出义务植树以改善生态环境的思想并提出了详细的治理方法。

      1981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同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的谈话中强调:开展义务植树,保护和开展森林资源[1]1982年,邓小平会见来京参加中美能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会议的美国前驻华大使伍德科克时指出:我们打算坚持植树造林,坚持它二十年,五十年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有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连草都不长,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所以叫黄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方案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2]  〔二〕处理三废,加大环境污染治理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产生,导致了环境的急剧恶化邓小平同志较早地看到了工业三废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及由此带来的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危害,提出要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1978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大庆30万吨乙烯会战工程指挥部汇报时,针对油、气、化工污染严重的状况,强调:一定要把三废处理好在工业三废问题中,邓小平同志注重对废水的治理1973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陪同加拿大总理皮埃尔埃利奥特特鲁多夫妇一行到桂林参观访问他发现桂林的环境已遭到污染他1978年10月,他指出:桂林漓江的水污染得很厉害,要下决心把它治理好。

      造成水污染的工厂要关掉[3]1986年七五方案提出了防治工业污染的根本任务,将防治工业污染作为国家环境保护的头号任务必须强调指出的是,邓小平同志重视消除工业三废,目的是为了工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开展  〔三〕消费资源的节约合理利用  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能源资源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但能源资源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开展的瓶颈在能源资源开发问题上,邓小平敏锐地注意到能源资源的高消耗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宏大压力,主张要把合理开发与节约使用统一起来他提出,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根底工业和根底设施,是中国国民经济开展的薄弱环节,必须集中力量、加快开展;由于水利资源本钱低,是可再生的资源,要大力开发利用水资源,兴建大型水电站,作为煤炭、火力发电的替代品[4]在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上,他特别强调要坚持能源资源的因物致用和节约使用他说:开发煤炭,首先应当也必须做的,是要进步洗煤比重;要搞坑口发电,搞煤的综合利用他认为要摒弃传统的高消费、高能耗的消费生活形式,提出进步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5]  〔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人口、资源与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开展的三大要素邓小平在筹划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立战略时曾屡次强调,制定开展战略和各项政策要从国情出发,中国的国情要求我们注意经济建立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在开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强保护和改善环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建立同步开展,坚持在开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1983年12月,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开展形式,制定了经济建立、城乡建立、环境建立同步规划、施行、开展的同步开展战略  二、邓小平环境保护思想的特点  邓小平环境保护思想,是基于国际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开展思想的开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开展的理论形成和丰富开展的,独具特色:  〔一〕全民参与广泛性  公众是环境保护的不竭动力,环保公众参与是和谐社会建立和生态文明建立的根本要求只有使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消费生活,让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环境保护的成果,才能增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开展才能邓小平把推行全民义务植树以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二〕立法保护的标准化  邓小平提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立法的保障,早在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要制定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他说: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院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6]在这一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保护法?。

      在邓小平关于环境保护要走法治化道路及逐步完备国家法律体系的思想指导下,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出台,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场进入法制化轨道,带动了环境保护立法的全面开展以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原那么规定为根底,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环境根本法为主体,由环境保护单行法规、环境标准以及相关部门法中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所构成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以初步形成  〔三〕科技创新的先进性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消费力的著名论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护环境,应用新方法解决环境问题一直是邓小平所倡导的依靠科技,走科学环境保护的道路,是我国治理环境污染、搞好环境保护的一条重要途径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讲过科技是消费力,这是非常正确的,如今看来这样说还不够,恐怕是第一消费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7]  〔四〕环境管理的制度化  随着社会的开展,党中央在对于如何处理好经济开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经济建立、城乡建立、环境建立、同步规划、同步施行、同步开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的三统一、三同步的环境保护工作根本方针,并把环境管理确定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1989年4月,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并重新确定了深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目的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答应制、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等5项新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制度和三同时三项老制度在内的8项制度和措施,为我国环境管理走向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奠定了基矗  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立的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开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步演变成影响开展与稳定的社会问题,促使我们必须建立新的文明形态,从根本上着手解决当前开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从而彻底解决开展问题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环境保护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立需求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加快制定自然保护地法、生态补偿法规,大力修改环境保护法,完善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消费促进法、森林法等的相关配套法规及其标准体系;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进步执法效力,做到建立生态文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合力协同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应加强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开展评价体系的方法研究,继续探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全面建立起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核算和考评制度,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并施行目的责任管理,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健全生态文明公众参与机制生态文明建立需要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加强宣教建立构建道德自律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国民教育体系,创新和强化生态文明宣教,培育公众的现代环境公益意识和环境权利意识;推行安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鼓励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倡导节俭节约低碳生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培育多元主体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和建立,标准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程序和方式,建立由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中介、民间组织、公民个体以及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  〔二〕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创新,进步科技创新才能  注重科技创新,推进绿色技术的开展与普及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消费力在生态环境建立中的作用,使其成为环境保护的生力军。

      增强自主创新才能,发挥科技在促进产业的转型晋级作用,加大科学技术投入程度,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绿色技术进步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预防、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积极运用高技术对农业、工业、效劳业进展生态化改造,通过清洁消费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努力攻克大气污染控制、水体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  〔三〕统筹协调绿色转型,开展绿色产业,  以高技术产业改造和促进产业构造转型晋级,努力实现开展方式转变,构筑以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绿色经济体系,为生态文明建立奠定坚实的物质根底大力开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那么,以进步资源产出率为目的,推进消费、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开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积极促进绿色技术的开展与推广,通过绿色技术的运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开展,大力培育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政府购置环保效劳力度,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化机制,引导和支持多元化资本进入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开展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友好型农业。

      大力开展节水增效农业,继续建立国家级旱作物农业示范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和改土培肥等主导技术,有效减少农药、化肥施用;探究农业有机废弃物平安循环利用形式,加大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废旧地膜的综合利用,  〔四〕完善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鼓励  制定财税鼓励政策,结合整个税收体制改革,统筹考虑能源、资源、环境与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研究建立绿色税收制度施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可以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恢复本钱的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和使用方法,适当进步排污费收费标准推行生态补偿制度,重点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环境保护等四个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  逐步开展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节能量〕的交易试点,时机成熟时在全国推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