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经病历(一).pdf
10页痛经病历 (一) 1 病历一 病患: XXX ,26 岁,女性,已婚,职员,:XXXXXXXXXXXX 主诉: 每次来月经腹疼不适,感到小腹部发凉,甚至不能上课 现病史: 来月经,小腹冷痛甚绞痛,面色青白,小腹部发凉,得热痛减, 经水量少,经色紫黑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1、诊病依据 主诉,每次来月经腹疼不适,询问,无其它疾病,检查体温、血压、腹诊 均正常,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 2、症形依据 感到小腹部发凉,病情现状恰为月经期,小腹冷痛甚,发凉,得热痛减, 经水量少,经色紫黑,询问得知其嗜食寒凉,经行不爽,畏寒便溏,舌象,舌 边紫或牙龈紫黯,脉诊,脉沉紧为寒湿凝滞型痛经 3、病因病机依据 经期感寒,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中,经血为寒湿凝滞,溢泻不畅而致疼 痛 中医病症鉴别 寒湿凝滞型痛经往往与气滞血瘀型痛经症状混淆 寒湿凝滞型痛经:是由于受到寒气、湿气入侵,日常生活、工作环境经常 潮湿、阴冷,或者忽冷忽热,造成寒气下结,湿气不能顺畅排泄,形成血瘀的 症状表现为遇冷、潮湿就会加重,小腹喜温喜按,得暖痛减,经色淡量少, 痛经病历 (一) 2 伴有腰酸腿软,手足欠温,小便清长等。
气滞血瘀型痛经:是由于情志不畅,长生气、又得不到释放,引起肝气内 结,气机下沉与小腹,一段时间后造成血瘀、疼痛的症状表现为有不顺心的 事情就会加重,月经前心烦、胸闷,为小事而大发脾气,伴有乳房及胸胁部胀 痛 两者初期可以分清, 如果已经时间较长, 可能会形成相互的转化, 或者合 并的症状 中医疾病诊断 经望、闻、问、切,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 中医症候诊断 经望、闻、问、切,属寒湿之邪伤及下焦 , 客于胞中 , 血被寒凝 , 行而不畅 , 因而作痛 , 为寒湿凝滞型痛经 中医治法 治法:温经祛寒,活血止痛 方剂名称 --- 加减 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处方:小茴香 15g、干姜 10g、元胡 15g、五灵脂 15g、没药 10g、赤 芍 20g、杜仲 20g、川芎 15g、当归 25g、蒲黄 15g、肉桂 10g、红花 10g、乌 药 20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痛经病历 (一) 3 病历二 病患: XXX ,女, 24 岁,已婚,公司职员,:XXXXXXXXXXX 主诉: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半年余 现病史: 小腹胀痛明显,行经量少、淋漓不畅、血色紫黯有血块,或呈腐 肉片样物,压下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1、诊病依据 规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体温、血压、腹诊, B超检查,均正常,无其 它疾病,病为痛经, 2、症形依据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前有乳房胀痛,胸闷不舒,经行小腹疼痛拒按, 行经量少、淋漓不畅、血色紫黯有血块,或呈腐肉片样物,块下则疼痛减轻, 舌质紫黯,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为气滞血瘀型痛经 3、病因病机依据 冲任气血郁滞 , 气血运行欠畅通 , 故经前 乳房胀痛 ,胸闷不舒, 经期少腹 胀痛、拒按 , 经量少或排出不畅 ; 经血瘀滞 , 故色暗有块 ; 块下瘀滞稍通 , 故疼痛 暂减舌质紫暗 , 脉沉弦, 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中医病症鉴别 寒湿凝滞型痛经往往与气滞血瘀型痛经症状混淆 寒湿凝滞型痛经:是由于受到寒气、湿气入侵,日常生活、工作环境经常 潮湿、阴冷,或者忽冷忽热,造成寒气下结,湿气不能顺畅排泄,形成血瘀的 症状表现为遇冷、潮湿就会加重,小腹喜温喜按,得暖痛减,经色淡量少, 痛经病历 (一) 4 伴有腰酸腿软,手足欠温,小便清长等 气滞血瘀型痛经:是由于情志不畅,长生气、又得不到释放,引起肝气内 结,气机下沉与小腹,一段时间后造成血瘀、疼痛的症状。
表现为有不顺心的 事情就会加重,月经前心烦、胸闷,为小事而大发脾气,伴有乳房及胸胁部胀 痛 两者初期可以分清, 如果已经时间较长, 可能会形成相互的转化, 或者合 并的症状 中医疾病诊断 经望、闻、问、切,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胀痛 ,病为痛经 中医症候诊断 经望、闻、问、切,属冲任气血郁滞 , 气血运行欠畅通而作痛, 为气滞血 瘀型痛经 中医治法 治法: 行气止痛、活血化瘀 方剂名称 --- 加减 代表方剂 :少腹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 12 克,赤芍 10 克,川芎 6 克,生蒲黄 10 克,干姜 6 克,肉桂 6 克,炒小茴香 6 克,制没药 10 克,元胡索 12 克,泽兰 15 克,木 香 6 克,川牛膝 10 克,香附 5 克,枳壳 5 克柴胡 5 克,青皮 5 克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痛经病历 (一) 5 病历三 病患: XXX ,女, 25 岁,未婚,职员,:XXXXXXXXXXX 主诉: 每次行经期间,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舒,月经量少,色黯有块, 畏寒身痛,舌淡黯,苔白腻,脉沉紧 现病史: 行经腹痛,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舒,月经量少,色黯有块,畏 寒身痛。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1、诊病依据 主诉,每月行经腹痛,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舒,询问,无其它疾病,检 查体温、血压、腹诊均正常,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 2、症形依据 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舒,询问得知其月经量少,色黯有块,面色青白, 畏寒身痛,舌淡黯,苔白腻,脉沉紧为寒湿凝滞型痛经 3、病因病机依据 寒湿之气入侵伤于下焦, 客于胞中, 经血为寒湿凝滞, 溢泻不畅而致疼痛 剧烈 中医病症鉴别 近日在中心医院做B超等检查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腺肌病、 粘膜 下肌瘤等器质性病变确为 常感寒湿之气,日常生活、工作环境经常潮湿、阴 冷,或者忽冷忽热,久而发病 中医疾病诊断 经望、闻、问、切,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 痛经病历 (一) 6 中医症候诊断 经望、闻、问、切,属寒湿之邪伤及下焦 , 客于胞中 , 血被寒凝 , 行而不畅 , 因而作痛 , 为寒湿凝滞型痛经 中医治法 治法:温经祛寒,活血止痛 方剂名称 --- 加减 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处方:小茴香(炒) 7 粒 、干姜(炒) 0.6 克 、延胡索 3 克、 没药 (研)6 克 、当归 9 克 、川芎 6 克 、官桂 3 克 、赤芍 6 克、蒲黄 9 克、 五 灵脂(炒) 6 克。
每日 1 剂,水煎,分 2-3 次服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病历四 病患: XXX ,女, 23,未婚,幼师,: XXXXXXXXXXX 主诉: 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半年余 现病史: 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面色 苍白、精神倦怠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1、诊病依据 主诉,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半年余询问,曾做多 项检查,正常,无其它疾病确定为痛经 2、症形依据 痛经病历 (一) 7 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面色苍白、 精神倦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细为气血虚弱之痛经 3、病因病机依据 属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 无力,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精血不荣, 故经血色淡量少,质稀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细, 均为血虚气弱之象 中医病症鉴别 气血虚弱之痛经易与气滞血瘀型痛经混淆 气滞血瘀型痛经是由于情志不畅,长生气、又得不到释放,引起肝气内结, 气机下沉与小腹, 一段时间后造成血瘀、 疼痛症状 表现为有不顺心的事情就 会加重,月经前心烦、 胸闷,为小事而大发脾气, 伴有乳房及胸胁部胀痛。
以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 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 块下痛暂减, 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为常见症痛经证候 中医疾病诊断 经望、闻、问、切,为经期或经净后, 小腹绵绵作痛, 伴随月经周期而病, 为痛经 中医症候诊断 经望、闻、问、切,属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 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气虚阳气不 充,血虚精血不荣, 故经血色淡量少, 质稀面色苍白、精神倦怠, 舌质淡红, 苔薄白,脉虚细,均为血虚气弱之象 属寒湿之邪伤及下焦 , 客于胞中 , 血被寒 凝, 行而不畅 ,因而作痛 , 为气血虚弱之痛经 痛经病历 (一) 8 中医治法 治法: 健脾养血,行气解郁 方剂名称 --- 加减 代表方剂: 八珍汤加减 处方:人参 3 克( 另煎,兑服 ),白术 10 克,当归身 10 克,茯苓 10 克,川芎 5 克,白芍 15 克,生地 10克,炙甘草 15 克,木香 5 克,青皮 5 克, 醋炒香附 5 克,生姜 3 片,大枣 2 枚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病历五 病患: XXX ,女, 28 岁,已婚,教师,:XXXXXXXXXX 患者,经前小腹疼痛拒按, 有灼热感,平素少腹时隐痛, 经来时疼痛加剧, 低热,经色黯红,质粘,带下黄稠,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主诉:经前小腹疼痛拒按, 有灼热感,平素少腹时隐痛, 经来时疼痛加剧 , 甚至不能上课 现病史: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平素少腹时隐痛,经来时疼痛加 剧,低热,经色黯红,质粘,带下黄稠,溲黄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1、诊病依据 主诉,每月 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平素少腹时隐痛,经来时疼痛 加剧,病为痛经, 2、症形依据 痛经病历 (一) 9 经前小腹疼痛拒按, 有灼热感,平素少腹时隐痛, 经来时疼痛加剧, 低热, 经色黯红,质粘,带下黄稠,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瘀阻型痛经 3、病因病机依据 为外感或内蕴湿热,流注冲任,阻滞气血,经行不畅,故经来腹痛;热扰 冲任,则量多色红有块;热灼津液,则经水质稠;湿热下注,伤及任带,则平 日带下色黄舌脉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中医病症鉴别 湿热瘀阻型痛经易与湿热瘀阻型盆腔炎混淆 湿热瘀阻型盆腔炎症状为低热、小腹痛、口干、小腹灼热、白带量多、色 黄等疾病反反复复,而且容易感染,时间拖得长伴月经周期发病情况不显 著 中医疾病诊断 经望、闻、问、切,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 中医症候诊断 经望、闻、问、切,属外感或内蕴湿热,流注冲任,阻滞气血,经行不 畅,故经来腹痛 , 为湿热瘀阻型痛经。
中医治法 治法: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剂名称 --- 加减 清热调血汤加减,用药主要有丹皮、黄连、生地、白芍、当归、川芎、红 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等 代表方剂:清热调血汤加减 处方:当归 20g,川芎 15g,黄连 15g,香附 15g,莪术 10g,延胡索 痛经病历 (一) 10 10g若下腹胀痛明显加川楝子15g,鸡血藤 25g;若带下增多色黄加黄柏、薏 苡仁各 15g,若伴低热加红藤 15g,败酱草 15g;小便色黄加鱼腥草10g,黄芩 10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连续治疗1-3 个疗程,经期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