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pdf
5页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在第九章中,决定剩余价值量的第三个规律“在剩余价值率与劳动力价值已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成正比阐述了货币额的量变到形成资本的质变的过程, 只有当剩余价值作为资本发财致富的目的,而不是作为资本的消费的目的时,才是真正的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局限性,要求资本家改变方法方式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过渡到才对剩余价值生产逻辑结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一、相对剩余价值1、含义: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是以工作日的一部分时间、即只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或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为条件,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是把工作日看成是一个可变的量;但它的延长是有限度的而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不一定要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实现;它相反的方向是: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在此改变的不是工作日的长度,而是把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改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2、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由于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是工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界限。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生活中,资本家经常不按照劳动力的价值支付工人的工资,即在劳动力购买时不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把工资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只是由于侵占了必要劳动时间的范围 (p349)因此,马克思认为: “虽然这种方法在工资的实际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里它应该被排除 “因为我们假定,一切商品,包括劳动力在内, 都是按其氏族的价值买卖的,既然作了这样的假定,那末劳动力的生产或劳动力价值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就不能因为工人的工资低于他劳动力的价值而减少,而只有当这个价值本身降低时才减少 (p349) 即在考察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时应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方法排除在外3、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条件因为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相等,所以, 要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需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因此,只要用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就会导致劳动力价值的降低;而生活资料的降低,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马克思认为“他的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他的生产方式,从而劳动过程本身,必须发生革命。
(p350)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须以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力为基础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工作日部分 (p350)4、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区别马克思认为:“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中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 (p350)由此可见, 绝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为基础;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为基础,它是生产方式发生革命的结果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个别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1、影响劳动力价值降低的部门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提高这样一些产业部门的生产力,这些部门的产品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 它们或者属于日常生活资料的范围,或者能够代替这些生活资料 (p350-351 )因此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那些直接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和为生产生活资料生产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力,从而使生活资料的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 - - - - - - - - - - 价值下降, 劳动力价值也随之下降。
那种只为资本家提供奢侈品和军工产品的部门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不会影响劳动力价值的降低2、劳动力价值降低等于全部必要生活资料降低的总和个别生活资料价值的降低,“只是相应地, 即只是按照该商品在劳动力的再生产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p351)因为工人消费的生活资料是多方面的,其总和是由许多不同种商品构成的,个别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 只会减少工人在该商品上的支出,从而只是降低劳动力价值这一相应的部分因此降低劳动力价值,应等于全部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降低的总和即“劳动力价值随着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减少而降低,这种劳动时间的全部减少等于所有这些特殊生产部门劳动时间减少的总和 (p351)3、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直接目的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降低了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取得了相对剩余价值,提高一般剩余价值率,即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率,这只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结果,而非个别资本家自觉的、直接的目的 我们必须把个别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结果区别开来从个别资本家来看, 他提高劳动生产力,“决不是必然抱着相应地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目的。
(p351)而是为了取得超额剩余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把资本一般的、必然的趋势同这种趋势的表现形式区别开来 (p352)4、超额剩余价值的构成、前提1)构成:超额剩余价值=社会价值 - 个别价值2)前提: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新技术3)社会结果: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是“每个资本家抱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的动机个别资本家通过对新技术的采用,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是它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这样一方面, 他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能以高于工人价值又低于社会价值出卖商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正是个别资本家都向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竞相采用新记住,最后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5、超额剩余价值的实质是相对剩余价值由于个别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竞相采用新技术,在客观上、事实上造成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从而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降低,相对剩余价值产生所以,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中实现的但在实质上,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相对剩余价值因为在这种场合,“剩余价值的增加也是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应延长 (p353)若一般资本家在12 小时生产12 个商品,销售后得到12 元,减去补偿6 元的不变资本和3 元的可变资本可得到 3 元的剩余价值;而某资本家采用新技术,在12 小时内能够生产24 个商品,可得到24 元的销售额,减去12 元的不变资本后得到9 元的剩余价值。
这样,用下述两个方法可以得出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同样结果第一, 从各项价值要素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来考察,在24 个商品中,有12 个商品代表不变资本,3 个代表劳动力的价值, 9 个代表剩余价值;而一般资本家的12 个商品中,只有3 个代表剩余价值可见一般资本家的必要产品与剩余产品的比为3:3,而个别资本家的必要产品与剩余产品的比例为 3:9,即剩余产品由3 个变为 9 个商品了第二,从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比例来考察马克思指出: “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社会平均劳动要多 (P354)由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日价值不变,在新技术条件下,给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同样多的新价值或再生产同样多的价值不再需要过去那样多的时间,从而使得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可见,采用改变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可以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部分的剩余劳动,他个别地所做的,就是资本家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时所做的 (p354)所以,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也是采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 - - - - - - - - - - 当然必须注意,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在商品的社会价值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采取新技术的前提下而取得的由于个别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竞相采用新技术,使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但当这种新技术被普遍采用后,由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普遍提高后,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到个别价值后,即“当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较便宜地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但另一方面,此时必然会引起构成劳动力价值要素的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从而劳动力价值降低,使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从而产生相对剩余价值因此,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感到,他必须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出售商品,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她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p354-355 )这说明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之间存在某种相互联系的关系。
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对剩余价值的无厌追逐,而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力, 是在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这一目的之下进行的,但他是在生产中创造剩余价值,在流通中实现着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在流通中售卖商品是有竞争的,为在竞争中处于有有利的地位, 他必须将商品的售价降低到社会价值以下,也正是这一种规律的客观强制力,迫使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三、资本的内在冲动与经常的趋势1、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相对剩余价值增加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就会降低, 由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决定的劳动力价值也会降低,从而相对剩余价值形成当越是提高劳动生产力,商品与劳动力的价值越会降低,相对剩余价值越会增加因此,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更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 (p355)即当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两个相反的结果,一方面商品的价值降低与劳动力价值下降,另一方面相对剩余价值增加2、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降低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又增加了剩余价值量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既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又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家所追逐的。
在资本家的立场来看,他所关心的并不是“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p356)而是“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商品时实现的剩余价值 (p356)而“剩余价值的实现本身就包含着预付价值的补偿因此,对资本家来讲,预付资本越少越好,而剩余价值越多越好 因为商品的价值小,预付资本就越少,他就可以用较少的预付资本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劳动生产力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与相对剩余价值成正比,这一原理正好符合资本家的主观要求所有的这一切, 如果正确认识了剩余价值规律与价值规律的作用,就十分清楚了 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不懂得这一点,就不能解决这一矛盾,所以他们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生产费用越节约, 商品的交换价值就越降低,由于资本家的财富是由交换价值形成的,那么, 成本降低,交换价值降低,财富就降低了,这与资本家不断追求财富的愿望是相矛盾的其实, 只要懂得上述原理,就可以明白关心交换价值的资本家为什么总是力求降低交换价值 因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有两个结果:一方面使商品价值降低了,引起劳动力价值的降低; 另一方面, 相对剩余价值量增加了,这完全符合资本家以少量的资本取得大量的剩余价值的要求3、资本主义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本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来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但资本主义却把劳动者的消费限制在最低的限度内。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本来可以为工作日的缩短提供条件,但资本主义市生产的 “目的绝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