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练太极拳体会:裆走下弧移重心 舍己从地缩又伸.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51585551
  • 上传时间:2022-08-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1.8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练太极拳体会:裆走下弧移重心舍己从地缩又伸练太极拳时,凡是身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另一脚的过程中,裆的移动路线可有三种 选择:第一种是走上弧线,像搬移物品似的,先向上搬起来,再移到位放下;第二种是走 平直路线,像推开桌上的茶杯,使其水平移动;第三种是走下弧线,像钟摆、像波浪、像 荡秋千,先荡下去,再荡上来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来说,前两种都是错误的,只有第三 种才是正确的因为只有裆走下弧,才有利于意气向下松沉,而向下松沉是贯彻“地心为 第三主宰”的拳论,是借地心引力行拳之法松沉劲是太极拳的万劲之源、万法之根,是 体松心静、动作轻灵、蓄劲发劲、健体养生以及用意不用力之必需裆是左右两胯合成的上拱形内弧裆的核心穴位叫会阴向左右,会阴穴连结着两胯 的耻骨下支,掌管着两胯的开合向下,会阴穴是下肢意气进出丹田的通道向上,会阴 穴经尾闾通达脊柱,是人身督脉的起点;经丹田通达命门,具有辅助腰脊发挥主宰功能的 作用;经过体内通达头顶百会穴,以提顶吊裆的形式贯通上下,维持立身中正裆走下弧 移重心,绝不是裆的局部动作,而是配合全身开合交替、虚实交换的整体运动裆走下弧线移动到两脚正中间时,也刚好走到了下弧线的最低点。

      此点之先裆所走的 是下坡路,称之为先半弧;此点之后裆所走的是上坡路,称之为后半弧裆走不同弧段时 对身体各部位的牵拉是不一样的,各部位也应随之做不同配合腿脚:裆走先半弧时,实脚侧应按脚、膝、胯的顺序放松;尽管实脚是向下松踏,但 地气是自脚底涌泉穴向上,沿腿升到腰裆一段裆走后半弧时,腰裆之气沿另一侧胯、腿 沉到新的实脚之下地中腿脚是人体与大地交换能量的通道,通过气升气降变换腿脚的虚 实,是有意识将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体内并推动行拳的基本方法肩臂:裆走先半弧时以向下松沉为主,肩似挂在颈椎上,臂似挂在肩上,肩臂随同两 肋皮肉向下松垂,能感受到它们的重量裆走后半弧时,两肩松沉虚腋撑开,顺肩送臂, 伸臂送手,节节伸开裆胯:裆走先半弧时,会阴穴向下放松平展,一能带动上体向下放松;二能迎接脚下 升来之气进入丹田;三能松开两侧耻骨下支,使两侧大腿根像鸟展翅似的撑开中微有上腾 之意,以助地气上升裆走后半弧时,会阴穴向上收缩,一是送别向下的两腿意气;二是 推动裆劲上升,经体内直通头顶,与向上伸脊一起,推动向上伸腰、拔背、伸臂、竖颈、 顶头;三是牵扯动两侧耻骨下支向内收合,是两胯外侧的股骨顶部位像鸟收翅似的内收下 落,以助腰以下气向下行。

      会阴穴的下松与上收,是移重心时裆走下弧的基本标志会阴 升降,与脊柱的意气走向是一致的,与胯、腿、脚的意气走向是相反的会阴穴的调整, 具有辅助丹田运气和腰脊伸缩的内涵深意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等一长条,是人体的大梁和中枢裆走先 半弧时,脊柱要整体放松,大椎以下一节一节地向下松垂,松到尾骨,通到会阴,与会阴 向下放松相一致脊柱松垂得好时,像是大椎穴提着的一串珠链下端断线,粒粒珍珠鱼贯 而落裆走后半弧时,随着会阴向上收缩,脊柱从尾骨开始,一节顶一节地向上撑顶,顶 到腰时伸腰,顶到背时拔背、顺肩,顶到颈时竖颈、顶头椎骨的下一节顶了上一节之后, 立即复归下沉特别是尾骨与骶骨,更要如此,稍向腰顶,应立即回复下沉状态,以其向 下沉坠的反作用力,支持腰以上各节继续节节向上伸延,使整条脊柱上下对拔拉长脊骨 节节上顶的感觉,像毛毛虫向上爬,像管中水向上涌,如伴有转身动作时,还像蛇上树, 或像向上拧螺丝腰腹:以命门穴为代表的腰与称为丹田的整个小腹是阴阳对应关系,是围绕之间的一 个“中”反向互动、相辅相成的关系裆走先半弧时,命门后撑下坐,尾骨随敛臀前收, 小腹似被向上松松托起裆走后半弧时,命门穴向上撑顶,小腹向下松沉。

      裆走下弧移重心,对全身的牵动是无微不全的但细微之处太多,必须在长期修炼中 轮流侧重,慢慢地找感觉,不可能每个动作或每次练拳全都顾及得到况且细微处变化丰 富,不同动作、不同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练拳阶段,对同一个部位的体验可能同中有 异这就要求不厌细腻,又不迷失于细微末节之处应当把诸多的细腻微妙之处统一于一 个大的方向、纲领之中,把复杂简单化如在裆走下弧移重心的过程中,把身体各部的配合,统一在一缩一伸这个简单的动作之中一缩”,是指裆 走先半弧时,脚、腿、胯接来下面大地之气上送,手、头、身接来上面天空之气下送,天 地精华之气相向相合于腰裆一段,腰身及四肢随之向腰裆松收一伸”,是指裆走后半 弧时,腰以上气向上行送入天空,腰以下气向下行送入地下;上顶头,下蹬脚,逆向对拉, 腰身及四肢随之伸展放长一缩一伸是太极拳运动之大要,是内感外动的整体形象,涵盖 了劲力的一蓄一发,神情的一卷一舒,韵律的一抑一扬,意气的一鼓一荡全身一切大小 粗细之处,无不被纳入这一缩一伸的大潮流之中细察这整体的一缩一伸运行规律,都是 对称互动,互借反作用力;都是沟通天地,天地人合拍的运动一缩一伸的动力来源,主 要不在本身,而在天地,其中又特别明显的在地。

      凡向下行者,主要是利用自身重量,借 着地心引力下行;凡向上行者,主要是利用自身轻量,借着地面反作用力上行借力而行, 是太极拳的运动原则练拳体会这一缩一伸的趣味是,常想起荡秋千的感觉荡秋千时,两手分别握住左右 两侧的粗绳,两脚踏住粗绳吊着的踏板上每当从高处向下荡时,上身向下放松,两腿微 微屈蹲,就像练拳移重心裆走先半弧时全身一缩,让腰裆带着身体意气雄鹰俯冲般向下滑 行,就是凭着自身重量向下坠落,主动接受地心对自身的吸引力每当从低点向高处荡时, 脚向下蹬,身向上伸,两臂撑开,像练拳移重心裆走后半弧时的全身一伸,让腰裆送身体 意气雄鹰仰起般顺势向上升腾,就是凭借自身轻量,主动接受地面(秋千踏板)反作用对自 身的托举力荡秋千时只有两根软绳吊着,其他再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着力点和推动力, 却能越荡越高,就是靠身体一缩一伸地变换虚实,以便更有效地借助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 用力而运动练拳移重心时裆走下弧,虽然荡动的幅度更小,下弧更浅,又没有明显的重 心起伏,但内气一升一降、腰脊一缩一伸、裆骶一悠一荡的感觉与荡秋千相似;运行动力 也一样,都是用重量不用力量,用地力不用体力,用意气不用力气地运动太极拳与人交手时主张舍己从人,随人而动,在不丢不顶、沾连粘随的运动中“听” 人之力,合人之力,从而借人之力。

      自己行拳练架也一样,应当舍己从地,“听”地力、 随地力、合地力、借地力借地心引力而动就是借自身重量而动,借地面反作用力而动就 是借自身轻量而动,借地力行拳就是借自身的重量和轻量行拳,就是王壮弘先生所倡导的 “用重量不用力量”移动重心时之所以要裆下走弧,就是为了更好地舍己从地,借地之 力,借自身重量(轻量)而运动舍己:就是要舍去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要自作主张;舍去自己的肌体力量,全面彻底 地放松身心从地,就是要有意识地感受地力,顺从地力行拳时常念“地心为第三之主 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用地力不用体力,用重量不用力量,用意气不用力气凡 欲沉时,顺着地心引力(自身重量)向下沉;凡欲起时,顺着地面反作用力(自身轻量)向上 起不要与地力闹别扭如果移重心时裆走上弧线,就如人交手时犯了丢扁顶抗的错误; 如果移重心时裆走平直路线,也是忽视地力存在的表现,这两种动法之所以错误,都是与 地力闹了别扭只有用裆走下弧的方式移动重心,才能最大限度地放松,达到舍己从地, 与地沾连粘随的融合程度舍己是为了从地,从地是为了借力舍己、从地、借力,就是 与天相合,与地一体,融于自然因与天地和谐相处而体内和谐旺盛,因体外体内和谐共 荣而百益自生。

      舍己、从地、借力,就是必须放松只有放松,才能灵敏知觉,准确感受 到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的存在;只有放松,才能灵活肢体,顺畅如水地跟着地力走放松:一要有序,二要有效有序,就是按着点、线、面、体的顺序走,节节贯串地 逐渐放松点,就是放松的起点正确的放松起点像电器开关,像水流闸门起点一松, 相关部位就会随之动起来线,就是起点的松意向什么方向走,通过怎样的一条路线松 意从一点开始,顺线、经面、到体,布满全身有效,就是要松出虚实分明来,松出内意 外形的流动感来在太极拳中,虚实的基本特征就是轻和沉,分虚实的基本方法就是一边 或一处向下放松,即“偏沉”要沉出重量感来这边偏沉,与之对应的另一边必然是偏 轻偏沉偏轻,就是虚实分明偏沉(偏轻)处在体内不停移动,就产生流动感裆走下弧移重心时的各处流动感,包括裆沿下弧线的流动,意气在两腿之间、腰脊之 间、手臂之间的流动,以及由此而带动的肢体动作,都是有序、有效放松而松出来的;都 是舍己从地、一缩一伸的结果;都是通过分虚实,将垂直向下的地心引力和垂直向上的地 面反作用力进行分解,将垂直的合力分解为各个方向的分力,使意气和形体能根据拳势需 要的方向而运动的结果地力对人体的作用本来是单调的、死板的,但可以通过一气伸缩 之法连续不断地分虚实,连续不断地将地球对人体的影响力激活,并用来引动以裆走下弧 的形式移动重心,变化出丰富多彩的拳势动作来。

      地力所反映的自身重量和轻量,人人都 有,随时可取,是最方便、最经济、最强大的行拳动力,若视而不见,弃之不用,实在可 惜文/张志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