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范生教师职业认知的调查研究.docx
6页师范生教师职业认知的调查研究 4.不同区位师范生职业认知的差异分析本研究从城市籍、农村籍两个区位将研究对象分类统计不同区位师范生的职业认知差异极其显著,城市籍师范生的职业认知均值得分明显高于农村籍师范生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因区位不同,师范生的角色价值观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职业社会性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而在专业素养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见表5在专业素养维度上,城市籍师范生的平均得分为4.19,略高于农村籍师范生(4.18);在职业社会性维度上,城市籍师范生的平均得分为4.14,明显高于专科院校师范生(4.11);而在角色价值观维度上,城市籍师范生平均得分(4.01)显著高于农村籍师范生(3.92)依据数据可知,城市籍师范生职业认知水平高于农村籍师范生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农村籍师范生希冀在寒窗苦读后能找到工资收入较高的职业来改变个人前途及家庭命运,而目前中小学教师待遇仍处于“比付给蓝领工人的要高,而比多数专业人员的要低”的尴尬现状,这使得他们自愿从教的积极性并不高城市籍师范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对教师待遇的期望值较为实际,加之受家庭教育影响,更倾向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将毕业后从教作为未来职业的起点。
此外,访谈还发现,那些来自山区的农村籍师范生自愿选择毕业后从教,并表现出更好的教师职业规划与从教信念5.是否独生子女师范生职业认知的差异分析表6数据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职业认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师范生的职业认知均值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相一致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角色价值观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而职业社会性、专业素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师范生在职业社会性维度与专业素养维度的平均得分都略高于非独生子女师范生;而在角色价值观维度上,独生子女师范生的认知平均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师范生由此可见,独生子女师范生职业认知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师范生通过访谈发现,独生子女师范生从教意愿要明显地强于非独生子女师范生,他们认为教师职业对自身发展影响更大相比较而言,一般情况下,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不需要过多地考虑待遇问题;而非独生子女师范生就业时比较看重物质待遇此外,独生子女就业时会倾向于听从父母的意见而选择稳定的教师职业三)影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知的主要因素将职业社会性、专业素养、角色价值观作为自变量,职业认知水平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考察职业社会性、专业素养、角色价值观对职业认知水平的预测作用。
系统在逐步回归的过程中产生了三个回归模型:模型1先将自变量x2(专业素养)引入模型,建立y与x2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变量x3(角色价值观);模型3在模型1与模型2基础上引入变量x1(职业社会性)根据三个回归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和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2,从拟合优化上看,第三个模型明显优于前两者对模型3而言,显著性概率P值为0.000,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形下,可以认为y(职业认知水平)与x1(职业社会性)、x2(专业素养)、x3(角色价值观)之间有线性关系逐步回归过程中先后建立的三个回归模型如表7从其统计量对应的相伴概率远小于0.05可以判定,模型3的回归系数是有意义的,故将模型3作为最终的回归方程是合理的综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职业社会性、专业素养、角色价值观均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知水平有显著影响其中,专业素养是最主要解释因素,角色价值观次之,职业社会性的影响程度为三者之最弱三、讨论及建议通过上述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知的调查与分析,形成如下认识:虽未发现性别显著影响师范生的职业认知水平,但女生在职业社会性、专业素养、角色价值观上的得分都略高于男生;师范生的职业认知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认知水平随年级增长而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大三年级达到最高;师范生的职业认知存在显著的学校属性差异,本科院校师范生的认知水平高于专科院校师范生;师范生职业认知在区位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城市籍师范生的认知水平高于农村籍师范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师范生的职业认知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师范生的认知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
基于以上结论与差异现状,为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知水平,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树立愿景,师范生自身理性定位调查表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知状况处于中上等水平,在角色价值观方面还比较低,存在显著学校属性差异,并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总体来说,处于职前朦胧期的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还比较理想、简单与肤浅了解教师职业、认识教师角色、发展职业倾向,应是师范生的主要发展任务〔2〕师范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来源,应减少抱怨的情绪,认清现状,培养自主发展意识,主动构建职业愿景,积极探寻发展路径本科、专科师范学校在教育投入、学生基础、教育软硬件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加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越来越多综合性大学毕业生涌入教育市场,专科师范学校曾经在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的就业优势已被打破,这使得专科师范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竞争对专科生而言,尤其要克服学校客观条件的不利因素,夯实专业知识功底,强化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能力,以一“技”(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之长参与就业竞争师范院校男生应主动了解自己的专业并积极肯定它,不盲从教师职业是女性的主战场的“社会刻板效应”,增强自我肯定与鼓励,不断明晰自身优势并合理定位角色,为教育领域注入更多阳刚之气。
二)注重实践,学校帮助师范生清晰定向由本文分析可知,专业素养是师范生教师职业认知的最主要解释因素,且师范生对专业素养的认知水平最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在教学实习过程中获得的亲身体验与收获因此,师范院校要强化实践环节,加大教学实习力度,采取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培养模式,让师范生直接进入中小学课堂从事教学工作,积累教学经验,获得职业体验应“大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农村中小学,引导和教育师范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研究表明,师范生的职业认知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因而,高师院校应把教师职业认知教育体现和贯穿于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推动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和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注重协同育人,注重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教学”〔4〕,坚持“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的协同低年级师范生在校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的同时,应安排到中小学参加教学见习活动;大二时参加跟岗实习,跟随优秀中小学教师全程参与体验教学工作;大三、大四参加综合实习,从事相对独立的教学实践活动总之,要“通过课堂教学、演讲征文、参观考察、观摩体验、顶岗支教等多种参与形式,形成全员性、渗透性、实践性的一体化实践体系”〔1〕。
三)营造氛围,社会鼓励师范生积极定志不同区位、是否独生子女显著影响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知水平,也影响着他们的从教意愿这表明师范生的职业认知与其所处环境相联系并受到其影响和制约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因父母意愿、就业前景好(就业压力大,教师相对好就业)等原因而被师范院校录取,他们毕业后基本不会主动选择教师职业非精英式的入职筛选标准和易操作性使得人们选择教师职业更倾向于自身的动机或其他因素,而非因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及专业地位〔5〕这也将导致“教师因职业要求高或工作环境差等原因表现出较强的离职意愿”〔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为此,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加以引导,减少师范生择业时的物质顾虑,吸引与留住自愿从教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可借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等活动的成功之处,利用传媒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此外,还可以“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校长请进课堂,采取组织公益支教、志愿服务等方式,着力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4〕由此,使他们普遍形成“不要为了钱或某种利益而去学校教书,是要真心教育学生;教师的责任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学习,还得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认识与观念综上所述,师范生关于教师职业认知的提高离不开社会、高校及个体诸因素的有效联合只有师范生自身树立愿景、理性定位,师范院校立足实践,帮助师范生清晰定向,社会营造氛围,鼓励师范生积极定志,才有助于师范生成长为热爱教师职业、投身教育教学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参考文献:〔1〕蔡志凌.“90”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3,(3):126-133.〔2〕杨玲.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阶段发展论〔J〕.教师教育研究,2014,(3):56-64.〔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Z〕.〔教师(2011)6号〕.〔4〕教育部等五部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Z〕.〔教师(2018)2号〕.〔5〕黄嘉莉.学校教师:社会学的研究〔A〕.甄晓兰.课程经典导读〔C〕.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361-378.〔6〕丁钢.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7.作者简介:1.朱晓民(1970-),男,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2.郭小兰(1990-),女,山西长治人,长治县第一中学校教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3.高扬励(1992-),男,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戏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