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咏史诗佳作运思艺术管窥.pdf

2页
  • 卖家[上传人]:j****9
  • 文档编号:47407870
  • 上传时间:2018-07-02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18.21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 代咏史诗 佳作运思艺术管窥 陈正 贤 咏史诗是古代诗歌中一个不小的类 ,中晚唐以后 作家作品越来越多写咏史诗既要有诗才 ,更要有史 识,两者兼具才能写出好的咏史诗清人袁枚在 《 随 园诗话》中说 : “ 读史诗无新义,便成 《 廿一史弹 词》 ;虽着议论,无隽永之味,又似史赞一派,俱非 诗也 ”袁枚这里所称的 “ 新义 ” ,指的就是不同于常 人 的史识 ,而 “ 隽永之味”指的就是诗才相 比较而 言,咏史诗的史识比诗才更为重要,因为从某种意义 上说它体现的是这类诗的存在价值宋人费衮在 《 粱 溪漫志》中就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说:“ 诗人咏史 最难,须要在作史者不到处别生眼目,正如断案不为 胥吏所欺,一两语中须能说出本情 ,使后人看之 ,便 是一篇史赞,此非具眼者不能 ”费衮所谓 “ 在作史 者不到处别生眼 目” ,指的是咏史诗作者要以独特的 眼光来审视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发史家所未发,让读 者见出历史背后的 “ 本情” 中国史学发达,对历史 事件和历史人物,前贤往哲多有共识 ,但历史上存在 的人或事总是立体的、多侧面的,历史结果也往往具 有正反或多重意义,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历史的发 展与结果,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会有所不同,我们从一 些咏史诗佳作中看到,这些作品之所以为后人称赏, 就是因为这些作品 “ 别具眼目” ,看到了史家和常人 没有看到或者不甚关注的地方。

      这类诗作不同于史书 结论,所发议论常能打破传统习见,对历史的认识有 出人意表的新警之处,如电光石火,使读者心头为之 一亮 称得上佳作的咏史诗往往具有 “ 新义” “ 新义” 的获得与运思方法有关,而 “ 新义”的表现也离不开 运思的艺术因此分析这类诗作表现 “ 新义”的运思 艺术 ,不仅能见出作者创作中的匠心 ,也能给今人以 有益的启示以下是笔者阅读咏史诗过程中获得的一 孔之见 一、扩开视域清人袁枚有一首 《 马嵬》诗,如 下:“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 自有银河石壕村里 夫妻别,泪比长生殿里多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 是一场悲剧,读白居易的 《 长恨歌》与陈鸿的 《 长恨 歌传》 ,常常让人一掬同情之泪袁枚此诗却认为, 与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夫妻生离死别的惨况相比, 李杨的这场悲剧并不值得咏唱,因为长生殿上的这场 爱情造成 了当时人 间的无 数 “ 银河 ” ,就连石 壕村 中 已近垂暮之年的老夫老妇也不得不为应河阳之役而洒 泪告别此诗将李杨爱情悲剧置于整个社会的背景中 加以审视,将九五之尊与平民百姓拉在一处作平等比 较,批判锋芒直指皇帝 ,同情之泪洒向黎民,可谓以 独具的眼光说出了历史的 “ 本情” ,闪射出可贵的民 主性光芒 。

      再来看唐人罗隐的咏史诗 《 西施》 ,如下 :“ 家国 兴亡 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 贸组织、澳门回归、审判陈希同、成克杰、失地农民 的窘境、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生存状态⋯⋯笔者的 《 大包干红手印》 、 《 国庆大阅兵》 、 《 中国新大陆》 、 《 世纪婴儿超级玩笑》 、《 阜阳大头娃娃,搅起万千恨 与怨》 、《 中国奶王争夺战》 、《 中国九大金融诸侯闪亮 登场》 、《 l 9 9 8 ,中国房改谁受益》 、《 中国医改,老百 姓病了找谁? 》 、《 中国名村的兄弟情结》 、《 世界第一 地下建筑被摧毁始末》 、《 酒气熏天的央视标王》 、《 微 软中国总裁的绝对隐私》 、《 傻媳妇叫板傻子年广久》 等作品,屡屡被 《 读者》 、《 报刊文摘》 、《 青年文摘》 、 《 作家文摘》等名报名刊掀起转载热;笔者先后出版 了理论专著 《 谋划中国人》 、《 与天才对话》等五部, 研究华罗庚思想与精神的论著,先后获江苏省人民政 府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江苏省 “ 五个一工程”奖、 全国青年报刊优秀作品最高奖、全国妇女报刊好作品 奖、江苏省优秀新闻奖及优秀副刊作品四次,两次被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评为部刊先进个人,荣获江苏省 自学成才奖。

      ( 作者为江苏金坛市新闻中心副编审) 41 国亡来又是谁?”此诗说的是春秋时代的吴越之争 史书记载,越国在被吴国击败后,越王勾践便选美女 西施献给吴王,以女色惑乱吴国朝政,越国伺机倾覆 了吴国罗隐此诗不这样看待,他认为吴国的灭亡是 “ 自有时” ,即国家的存亡绝续是由时势决定的,用今 天 的话说就是由政治 的、经济的、文化 的、军事的诸 多因素促成的他的依据是 “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 亡来又是谁? ”很显然,作者言国家兴亡并不是就吴 国说吴国,而是将吴国灭亡放到一个包括越国灭亡在 内的更长的历史时段加以考察,于是就有了与常人不 同的结论不少人认为这首诗旨在为西施翻案,这当 然也是诗要表达的其中一层意思,但总观全诗,作者 实际上想要说的是 “ 家国兴亡 自有时” ,反对女色亡 国的荒谬浅薄之论诗的后两句反诘甚为有力,几可 至女色亡国论者无言相对 二、别取视角唐人章碣有一首 《 焚书坑》诗 , 如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 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历史上咏秦始皇焚书 一事的诗作很多,但多取暴行能否将书烧光 ,亦即愚 民政策能否贯彻到底角度 ,认为秦始皇不可能烧尽天 下之书,黄石公授张良兵书就是最好的证明,如宋人 萧立之的 《 咏秦》 、明人袁宏道的 《 经下邳》 、清人陈 恭尹的 《 读秦记》等均作如是观。

      章碣此诗则取的是 王朝统治的永固与烧书是否直接相 关的角度 “ 刘项 元 ( 原)来不读书”一句,比萧、袁等人的角度更为 彻底地否定了秦始皇试图以焚书坑儒来永固江山的愚 蠢而残暴的做法在作者看来,仁政不施,那么函谷 关 与黄河再险 ,也阻挡不 了造反者 的脚步 ,焚书坑儒 完全是无用之举 再来看唐人皮日休的 《 汴河怀古》 :“ 尽道隋亡为 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 不较多 ”汴河是运河 的古称 隋炀 帝修 建运河是 为 了满足自己奢侈浮糜的享受与娱乐,当年运河竣工 后,他率二十万众出游,乘坐高达四层的 “ 龙舟” , 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 “ 水殿”九艘,后面更有望 不到头的船队,仅挽大船的民夫就有近万之数,而且 均著彩服由于耗资巨大,民力大伤,终于引发天下 大乱,导致隋朝灭亡唐代诗人咏此事多取上述角 度,并以此批判隋炀帝的荒淫无道 ,如李益的 《 汴河 曲》 、许浑的 《 汴河亭》 、罗邺的 《 汴河》等皮诗则 在批判隋炀帝开凿运河的主观动机的同时,着重肯定 了大运河给后人带来的舟楫之利,称其为 “ 共禹论功 不较多” ,亦即与大禹治水相比也毫不逊色,从客观 作用角度对当时运河造福于国家社会作出了公正允当 的评价,第二句用一 “ 赖”字,见出运河作用之大, 一新读者耳 目。

      三、倒转视向唐人王敬有 《 解昭君怨》一诗, 如下:“ 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 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这首诗是冲着杜甫 《 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中 “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 怨恨曲中论”以及对昭君和亲持与杜诗相同观点的诗 作而来的,运用反向思维,做翻案文章,唱的是一种 反调作者认为和亲一事,不是昭君的不幸,而是昭 42 君之幸因画工毛延寿的丑化,王昭君不为君王所 知,以至于远嫁胡虏对于此事,历来多持同情惋惜 态度,同时谴责画工 ,暗讽君王而此诗却一改这种 思维取向,从一种假定出发,通过逆推得出富有启迪 意义的历史结论这种从反面思考问题的历史视角, 使此诗与同题材的其他作品相较,更富有思想意义和 理性深度 再看唐人杜牧的 《 赤壁》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乔 ”赤壁之战是决定三国鼎立的重大战役,其结果 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杜诗从反面落笔,通过假 设推断,突出了 “ 东风”之功,认为倘若没有当时的 东风,等待周瑜的将会是国破家亡的结果这让人觉 得难以理解 ,因为古人早就有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的说法,而杜牧却还在此大谈天时的作 用,而且将其视为决定性因素,把孙刘联军在赤壁之 战中的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几乎将周瑜之 功一笔勾销。

      实际上杜诗的用意并不在此这首诗要 告诉读者的是,“ 英雄”成名也须借助某种机遇,失 败者并不一定是无能之辈 “ 人和”固然重要,“ 天 时” 、“ 地利”同样不可忽视,这确为读者认识历史上 的 “ 英雄”提供了别样的思路 四、虚拟视象清人赵翼在 《 古来咏明妃、杨妃 者多失其平,戏作二绝》之一中这样写道 :“ 鼙鼓渔 阳为翠娥,美人如在肯休戈?马嵬一死追兵缓,妾为 君王拒贼多 ”赵翼此诗的说法颇为奇特,闻所未闻 安史贼军的叛乱是冲杨贵妃而来,杨贵妃则知道如果 自己还活着,安史乱军绝不会善罢甘休,因此为救唐 王朝与它的主人 ,坦 然接受死亡 ,从而为唐王朝赢得 了喘息时间,国祚得 以延续 赵翼是一位大学者 ,著 有 《 廿二史札记》 、《 陔余丛考》等重要历史著作,对 历史的了解 自不待言,可见此诗所言是有意的虚拟 作者这样写,与他题中的交待即 “ 古来咏明妃、杨妃 者多失其平”有关,是为了给杨妃 “ 平反” ,同时也 意在引发人们的思考,以认识 “ 渔阳鼙鼓动地来”的 真正原因这首诗所咏之事并非史实,充其量只是一 个史实的 “ 影子” ,作者虚拟的意图,不是要 “ 创造” 历史的另一个版本,而是为作借题文章。

      当然诗中说 杨贵妃不仅无罪而且有功,显然矫枉过正,但作者着 意于为杨贵妃鸣不平,借咏史批驳 “ 女人祸水”的传 统习见, “ 过正”正是为了 “ 矫枉” ,题为 “ 戏作” , 其意正在于此咏史诗中的 “ 历史”不能尽作信史 看,清人李重华在 《 贞一斋诗说 · 诗谈杂录》中说: “ 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 ”大抵说 的是实情咏史诗所咏之史 ,可以来 自正史或者野 史,也可以来自文学作品或者民间传说,这与咏史诗 旨在 “ 明理”有关但像赵翼这样捕风捉影来写咏史 诗,只能算作戏说,不过戏说也不无认识价值笔者 选这首诗 ,一是觉得这首诗的运思方法有其特别之 处,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来也为读者提供一 个咏史诗另类写法的样本 (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高教 自考办)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