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届泰安市高考一模物理试题.pdf
6页高三物理试题 第页 (共6页)2022.03试卷类型: A高 三 一 轮 检 测物 理 试 题注意事项:1. 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 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8小题, 每小题3分, 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2021年12月30日, 中科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EAST) 在7000万摄氏度的高温下实现 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若某次聚变反应是 4个氢核11H结合成1个氦核42He, 同时释放出正电子01e已知氢核的质量为mp, 氦核的质量为m, 正电子的质量为me, 真空中光速为c, 则此次核反应释放的能量为A.(4mp-m-me)c2B.(4mp-m-2me)c2C.(4mp+m-me)c2D.(4mp+m-2me)c22. 如图所示,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经绝热过程到达状态b, 再经等容过程到达状态c, 最后经等温过程返回到状态 a。
已知在 b 到 c 的过程中, 气体吸收热量为10 J.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 高三物理试题 第页 (共6页)A. a到c过程, 气体对外界做功10 JB. a到c过程, 外界对气体做功10 JC.a到b过程, 气体对外界做功10 JD.a到b过程, 外界对气体做功10 J3. 如图所示, 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a和b套在竖直固定的光滑圆环上, 圆环半径为R,一不可伸长的细线两端各系在一个小球上, 细线长为23R用竖直向上的力F拉细线中点O, 可使两小球保持等高静止在圆上不同高度处当a、 b间的距离为3R时, 力F的大小为 (重力加速度为g)A.32mgB.3mgC. 2mgD. 3mg4.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定着陆区,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成功着陆前曾经在周期为T的椭圆形停泊轨道绕火星运行, 此轨道与火星表面的最近距离为d1, 最远距离为d2已知火星半径为R, 则火星表面处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为A.2(2R + d1+ d2)32T2R2B.2(R + d1+ d2)32T2R2C.(2R + d1+ d2)38T2R2D.2(2R + d1+ d2)32T2R35. 如图所示, 正方形四个顶点上分别固定电荷量为+q、 +q、 +q、 -q的点电荷, a、 b、 c、 d是对角线上的四个点, 它们到中心O点的距离均相同。
则A.a、 b两点的场强相同, 电势相同B.a、 b两点的场强不同, 电势相同C.c、 d两点的场强相同, 电势相同D.c、 d两点的场强相同, 电势不同6. 如图所示, 水平平台与水平细杆间的高度差为H, 质量为M的物块放在水平台上, 质量为M的小球套在水平杆上, 物块和小球通过小滑轮与用轻质细线相连, 滑轮右侧细线恰好竖直现用一水平恒力F由静止沿杆拉动小球, 物块始终在水平平台上, 不计一切摩擦则小球前进2H时, 物块的速度为A.2FHMB.3FHMC.235FHMD.43FHM2高三物理试题 第页 (共6页)7. 中国环流器二号 M 装置 (HL-2M) 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 该装置通过磁场将粒子约束在小范围内实现核聚变其简化模型如图所示, 半径为R和2R两个同心圆之间的环形区域存在与环面垂直的匀强磁场, 核聚变原料氕核 (11H) 和氘核(21H) 均以相同的速度从圆心O沿半径方向射出, 全部被约束在大圆形区域内则氕核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最大为A.28RB.24RC.22RD.(2 - 1)R8. 冬奥会冰壶比赛中所用的冰壶除颜色外其他完全相同, 如图 (a) 某队员将红壶推出,之后与静止在大本营中心的蓝壶发生对心碰撞, 碰撞时间极短, 碰后运动员用冰壶刷摩擦蓝壶前进方向的冰面, 来减小阻力。
碰撞前后两壶运动的v-t图线如图 (b) 中实线所示重力加速度g=10m/s2则运动员由于用冰壶刷摩擦冰面使冰壶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减少了A. 0.02B. 0.012C. 0.008D. 0.006二、 多项选择题: 本题共4小题, 每小题4分, 共16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 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 有选错的得0分9. 如图所示, 从水中S点沿SO射出a、 b两种单色光, 只有a单色光射出水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光在水中的速度大B. b光在水中的速度大C. 用同一双缝干涉装置进行实验, 可看到a光干涉条纹间距比b光的宽D. 用同一双缝干涉装置进行实验, 可看到b光干涉条纹间距比a光的宽10. 一列简谐横波在t0.4 s时刻的波形如图甲所示,P、 Q为该横波上的两个质点, 它们的平衡位置坐标分别为xP3m、xQ5m, 质点Q的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波传播方向沿x轴正方向B. 波传播方向沿x轴负方向C.t0.88s时, 质点P在平衡位置向下振动D.t0. 88s时, 质点P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动3高三物理试题 第页 (共6页)11. 如图所示, 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与稳定的正弦交流电源相连 (电源内阻不计) , 原、 副线圈匝数比为n1n2,电压表和电流表均为理想电表,R1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 当滑片向左滑动时, 电压表、 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分别为U1、U2、I1、I2表示, 则下列关系一定正确的是A.|U1I1= R1B.|U2I2= R2C.|U2I2= (n1n2)2R1D.|U2I2= (n2n1)2R112. 如图所示, 倾角为30的光滑足够长固定斜面上, 一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 一端连在斜面底部的固定挡板上. 质量分别为m和2m的物块A和B叠放在一起, 压在弹簧上, 处于静止状态. 对B施加一沿斜面向上的外力F, 使B以0.5g(g为重力加速度) 的加速度沿斜面匀加速运动, 则A. 两物块分离时的速度大小为g3m2kB. 两物块分离时的速度大小为gm2kC. 物体从开始运动到分离时, 拉力F做的功为7m2g28kD. 物体从开始运动到分离时, 拉力F做的功为3m2g24k三、 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 共60分。
13.(8分)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和水平面在B处平滑连接, 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将一小物块a (可视为质点) 从斜面上的某一点 (记为A) 由静止释放, a滑到水平面上的某一点 (记为C) 停下;用铅垂线测定A点在水平面的投影点O, 用刻度尺测量AO的高度h、 OC的长度x;请回答下列问题:(1)a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用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2) 已知a的质量为M, 在B、 C之间取一点D, 使CD距离为x0, 在D点放另一质量为m(m” 、“=” 或 “” ) 14.(6分) 某物理兴趣小组测量一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按照图甲所示连接好电路, 闭合开关, 调节电阻箱, 测得多组电阻箱接入电路的阻值R及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I,得1I- R图线如图乙所示, 已知R0= 41) 根据图像可知电池的电动势为V, 内阻为(两空均保留1位小数) 2) 考虑到电流表内阻的影响, 电动势的测量值实际值, 内阻的测量值实际值 (填 “大于” 、“小于” 或 “等于” ) 15.(7分) 如图, 两个内壁光滑、 导热良好的气缸A、 B水平固定并用细管连接, 处于1个大气压的环境中气缸A中活塞M的面积为300cm2, 封闭有1个大气压强的氧气60 L。
气缸B中活塞N的面积为150cm2, 装有2个大气压强的氮气30 L现给活塞M施加一逐渐增大的水平推力, 使其缓慢向右移动细管内的气体可忽略, 环境温度不变, 1个大气压取1.0105Pa当一半质量的氧气进入B气缸时, 求:(1) 活塞M移动的距离;(2) 加在活塞M上的水平推力大小16.(10分) 跳台滑雪的滑道示意如图, 运动员从起滑点A由静止出发, 经过助滑雪道、 跳台, 到起跳点B, 跳台为倾角=15的斜面助滑雪道、 跳台均光滑运动员跳起后在空中运动一段时间, 落在倾角=30的倾斜着陆坡道上的C点起跳是整个技术动作的关键, 运动员可以利用技巧调整起跳时的角度已知A、 B的高度差H=45m, 不计空气阻力, 取重力加速度g=10m/s2,运动员可看做质点求:图甲图乙5高三物理试题 第页 (共6页)(1) 运动员不调整起跳角度情况下, 从B到C的时间 (结果用根号表示) ;(2) 运动员调整起跳角度后,BC能达到的最大距离17.(13分) 如图, 倾角为的光滑直轨道AB与半径为R的光滑圆轨道BCD固定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二者相切于B点, C为轨道的最低点, D在C的正上方, A与D等高。
质量为m的滑块b静止在C点, 滑块a从A点由静止滑下, 到 C 点时与 b 发生弹性正碰, 碰后 b 经过 D点时对圆轨道的压力大小为其重力的4倍两滑块均可视为质点, 重力加速度为g, sin=0.8求:(1) 碰后瞬间b对轨道的压力大小;(2) 滑块a的质量;(3) 滑块b从D点离开轨道到再落到轨道上经历的时间18.(16分) 如图, 足够长的两金属导轨平行倾斜固定, 与水平面的夹角为(sin=0.6) ,导轨间距为L, 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 方向垂直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中两相同的硬直导体棒M和N垂直导轨放置, 每根棒的长度为L、 质量为m、 电阻为R棒N紧靠两小支柱静止于导轨底端, 棒M与N相距x0,t=0时刻棒M在方向始终平行导轨向上的拉力作用下, 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匀加速运动, t0时刻棒N开始运动, 棒N运动之后, 拉力保持t0时刻的大小不再变化两棒与两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5,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除导体棒外其他电阻不计,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1) 求t0时刻棒M的速度v0;(2) 求t0时刻作用在棒M上的拉力大小F0;(3) 若2t0时刻棒N的速度为VN, 求此时棒M与棒N之间的距离。
4) 在给出的坐标系中画出足够长时间内棒M、 N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不要求推导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