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学语文学习策略.doc
8页论中学语文学习策略———对初中语文学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王安琳 辽宁丹东〔摘要]语文,在中小学教育中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学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问题?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是近 20 年来语文教学始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语文学法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本质以及教学对象的自身特点,从而确立初中语文的学习策略,以期从一个侧面为解决语文教学问题作一点尝试〔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学法;学习策略近 20 年来,社会上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批评从未停止如何使语文教学走出“少、慢、差、费”的误区?这里有应试教育的问题,有一统天下的教材问题,有标准化考试问题,有教师素质问题,有教学法问题……不难看出,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需要的是一个上下通力协作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 如果中学生能在老师培养下,掌握了自学语文的能力,语文教学的问题岂不解决了大半?!要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首先要确立语文的学习策略,而要确立语文学习策略,就要认识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本质,把握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身心特征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试从以上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从学法的角度为解决语文教学问题作一点尝试,并以此就教专家同行。
1.语文是“人学”什么是语文?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 1964 年就对此作过明确解释,他说:“‘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 ,小学称‘国语’ ,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 ‘说’ ‘读’ ‘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 ”从叶老对“语文”的明释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学科是学习如何掌握和运用民族语言的学科,不仅要学习运用书面语言,也要学习运用规范的口头语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的具有一定规则的音义结合的完整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人类一旦失去了语言, “社会便会停止生产,便会崩溃,便会无法继续生存 ”国外一位语言学家说:“假如真有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研究的领先学科存在,语言学可以宣布它就是一一也许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把所要讨论的问题清楚明确地表述出来 ”以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应当统称为“人学” ,诸如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哲学、美学、生理学、心理学等。
研究人类特有的信息系统的语言学当然是“人学”范畴由此可见,语文,是地地道道的人学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会思维的大脑,有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有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双手凭借这些条件,人类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明与文化人学,离不开对人类的这些基本特征的研究;离不开对人这一高级生命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研究;离不开对人特有的意识、思维、情感、意志等高级心理机能和行为的研究推本溯源,确立语文是人学的意义就在于研究语文和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注意把握人的特征和本质,要按照人类对语言的习得规律去进行语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解决语文教学问题语文是人学,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其一是语文的特殊工具性;其二是语文的思维性;其三是语文的情感性以下我们分别加以阐述1.1 语文的特殊工具性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教育也是人类特有的语文是人学,就在于语文是以人类特有的语言教育为唯一的研究对象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语文之所以处于核心学科的地位,正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的语文是工具,是理解的工具,是表达的工具语文学科要培养的听、说、读、写能力是现代文明社会里一个人最起码的生存能力因此,语文是学习其他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是从事各项工作的基础。
然而,语文不同于数、理、化等与物质生产紧密相联的学科,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具有思想性的工具学科正如我国著名语文教学论专家朱绍禹先生所说:“语文形式是语言文字,是表达技巧,而内容则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这和数学仅仅是数字、是符号、是抽象的概念不同而这内容方面往往比形式方面的作用还大,这是在性质上,它和自然学科迥然不同的地方它和理科的明显分界,在于它的思想性 ”语文的特殊工具性说明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过程,也就是从形式理解内容,进而把握形式的过程基于此,我们在确立中学语文学习策略时,一定要注意到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思想认识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同精神境界的提高相一致1.2 语文的思维性语文是人学,还在于语文的思维性如果说“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性则是作品的内容所表现的政治倾向,那么“思维”则是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作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从而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及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思维能力是构成智力的核心要素语文科的本质是语言教育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
语言训练会促进和体现思维的发展语言的准确性,体现思维的明晰性;语言的条理性,体现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体现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思维的丰富性反之,思维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不断发展语文的思维性主要体现在学好语文的过程又是学会思维的过程在语文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听与读是凭借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对他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过程;而说与写则是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凭借有声语言或书面语言向外输出与表达的过程听、说、读、写的过程既是语言活动又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是语言与思维融合在一起的认识过程正如我国古人所云:“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思,无以得义理之益”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学生要学好语文,同时就得学会思维,学会在听与读中通过分析与综合从而概括中心内容和表现手法的思维方法与形式;学会在说与写中“选义按部,考辞就班”的语言表达与思维的方法这正是语文的思维性所在1.3 语文的情感性语文是人学,还在于它所具有的情感性语文的情感性是其他学科所很少具备的独特的特性众所周知,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历代中外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佳作,无一不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结果。
法国伟大的雕塑艺术家罗丹有句名言:“艺术就是感情”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中也指出:“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想表达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 , “只有传达出人们没有体验过的新的感情的艺术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 ”从古至今,语言艺术家创造形象总是离不开情感的激动并将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情感流淌于笔端,渗透在字里行间,这种“谈欢则言与笑并,论戚则声与泣偕”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令人读了,激情荡怀,勾魂摄魄,从而得到高尚的美感享受并因情而悟理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作品中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注意和审美选择,影响着他们的兴趣指向和兴奋程度,也影响着他们高尚美好的心境的形成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注意语文的情感性,力求使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人境人情,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因情悟道,披情人文,这是学好语文应当注意的另一重要相关因素2.语文课是言语训练课“言语”这一概念是在 20 世纪初由著名的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l 祖 nd 由,1857 一 1913)最先提出言语不同于语言言语是人们听、说、读、写的具体的语言实践,是对特定的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结果、成品。
言语和语言是既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言语是一种个人行为,语言为全民所有;言语侧重能力,语言侧重知识言语侧重体现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和运用上,语言则是对人们言语活动规律的总体认识和把握,形成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的知识语言只能在言语中存在,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反之,言语一定与语言相联系而存在人们的听、说、读、写的言语交际行为必须遵循特定的语言体系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规则,不可随意生造和违反,否则,言语就无法理解,人与人之间就无法进行交际与沟通国家为什么要在中小学阶段开设语文课?现行哎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说得很明白:“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育中,言语训练是中心任务语文课的本质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言语技能的训练课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为言语技能的形成服务单纯的语文知识学习代替不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一定要围绕言语技能训练这个中心来进行,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才能真正获得长进能力的获得要通过训练实现,而训练只有遵循一定的规律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最终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么,何为“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不正确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对于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叶圣陶先生有过一个很好的回答:“就语言的材料说,从实际事物出发,彻底了解彻底掌握了语汇的意义,然后使用,那就是正确的使用就语言的组织形式说,从实际事物出发,彻底了解彻底掌握了语法的关系,然后使用,那就是正确的使用 ”那么如何掌握语汇?如何掌握语法关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文课本中所精选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范例教师要凭借这些“范例”教给学生怎样的理解和使用语言为正确,怎样的语言是健康、纯洁、优美的语言并凭借这些“范例”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练成听话与说话的熟练技能外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学生在校学习的语文技能最终要在社会生活中运用并受到检验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创造着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言语作品,又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的养料与范例因此,语文学习具有两翼,这就是课堂与社会注意语文学习的大语文环境,是确定中学语文学习策略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相关因素3,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和智力基础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学生,他们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确立语文学习策略,离不开对学习主体自身特征的认识与把握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和智力基础是什么呢?3.1 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一种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意识、理想、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中学生时期,年龄均在 12、13 岁一 17、18 岁左右,处于生命的第二个成长高峰期,通常称为青春发育期这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犹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力图摆脱成人的关照和约束,主动要求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独立意向产生他们对自己的动作行为、情绪态度、动机兴趣、能力性格等内心世界开始不断地进行认识、评价,同时对自然与社会的各方面问题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听各种新鲜信息,喜欢质疑问难,争论和探索,喜欢说出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虽然他们认识事物还显得稚嫩和肤浅,但是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一种极宝贵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探索事物或获得知识的认识倾向和需要中学生的理想更是绚丽多采他们崇尚当一名英雄,当一名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等他们愿意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为榜样进行模仿为此,他们从小学时喜欢阅读的寓言、童话、故事等狭小的领域里走进了广阔的阅读天地,不仅喜欢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更喜欢读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科技、政治、军事、经济等有关读物。
虽然他们在阅读作品时,对于真假、善恶、美丑的辨别力还不够,特别容易受到作品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感染,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