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学段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估探索.docx
3页第一学段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估探索何丽【摘 要】第一学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评估?现今常态的纸笔测试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而鼓励学生的学,改良教师的教,我们尝试:确定“评价指标〞;填写“成长表册〞;建设“测试题库〞;发展“专项测评〞系列活动,全面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让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察看,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用数学的语言叙述周围世界的自觉意识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评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规范〔2008年版〕》〔下列简称“课标〞〕对第一学段解决应用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根本办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忆解决问题的过程则我们如何评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否达标?笔者就此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象为海南海口市和安徽安庆市局部学校师生,共收到有效问卷1100份从中了解到,目前这项评估多为纸笔测试,在综合测试中安顿一题名为“解决问题〞,下设几个典型问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题,后由教师批阅完成。
这一方式不管前期准备还是后期统计都较为简单,但细思之,却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能否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能否根据题意有序地分析问题;能否发现多样的解题办法并优化;能否较快地正确答题等这些问题纸笔测试均难以全面、真实的反映为了全面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估,进而鼓励学生学习,改良教师教学,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阐述于下一、确定“评估指标〞“课标〞中对第一学段“问题解决〞有总体要求,但是具体到各个年级应该到达的目标,没有明示问题解决〞在三个年级共出现了12种根本类型,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将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见表1〕二、填写“成长表册〞根据“课标〞提出的问题解决的总体目标,确定各年级的具体目标后,设计“解决问题能力成长记录表册〞,每个学生一册〔见表2〕此表册是教师教学的指南解决问题的教学,不只是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数学素养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做得出题,还要说得明理,能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思考的过程;不仅要答对做好,还要能应用多样的策略自主解题,并能在解答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最优化此表册是学生成长的标尺从测试的工程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根本目标;从评价的结论中了解自己在多个方面的能力如何,缺乏在何处;从教师的倡议中知晓个人努力的方向。
从每次的记录中,回忆测试的每一次经历,品味每一份得失,不断地自我完善三、建设“测试题库〞根据教材中安顿的学习内容,分学期建立“解决问题〞题库选取反映时代热点,且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采用合乎学生认知特点和现实状况的呈现方式,按照评估的内容“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分类型进行编制,每项评价中设计星级题,三星为合格,四星为良好,五星为优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预测自主选择测试内容题库定期更新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的考查,以出示问题情境为主,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才是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学生是否能用数学的眼光察看周围的世界,是否能用数学的语言叙述问题,正是在此过程中检测选入题库的情境均为现实生活场景,比方购物、乘车、运动会、游园等,数学信息或是明示,或是暗藏;情境以视频或是画面的方式呈现测试时学生自主选择,点击进入,当一切呈现在眼前时,学生如临其境如购物,拍摄的是超市里各个售货区,如文具货架上摆放着钢笔、笔记本、文具盒、直尺等,学生察看之后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如一年级的学生会提出求两数之和的问题:“一支钢笔和一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求残余的数如“带了20元钱,买一把直尺后还剩多少钱?〞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如“一支钢笔比一个文具盒少多少钱?〞面对情境,学生在测试考官的引导下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考官根据学生的各种表现,比方语言的标准性、描述的流畅性、问题的难易度等分别给出相应的星级评价,并提出改良的倡议。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那么是以既定问题的解答为主,问题分类型存入题库中比方一年级下三种题型“求被减数、求减数和求两数相差多少〞,每种题型均有假设干不同情境的問题,根据问题的难易度以不同星级呈现,比方求两数相差多少,三星的如“明明折了10个纸飞机,红红折了8个纸飞机,明明比红红多折了多少个?〞四星如“明明折了10个纸飞机,红红折了8个纸飞机,红红再折几个就和明明同样多?〞五星的为“明明折了10个纸飞机,红红折了8个纸飞机,如果明明给红红几个他们的纸飞机就一样多?〞测试时学生自主选择,面对问题,学生不仅要说出解答的算式和结果,更要在测试考官的指引下描述出思考的过程,亦可在答题卡上用符号或是文字加以表明面试考官会对学生“解题策略的选择是否适当、是否优化,解题思路描述是否清晰、是否流畅,解题所用的时间是否合乎要求给予评价〞四、发展“专项测评〞〔一〕期末专项测评每学期组织一次专项测评,学生全员参与,测试分“选题—培训—测试—总结〞四个阶段,评价结果记录于成长表册中选题:测试前根据课程内容从题库中抽取测试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试题进行再加工,修改问题情境,调整呈现方式培训:选派高年级学生和数学教师同时担任面试考官。
试前培训分两轮进行,第一轮面向考官,让每位考官明确测试办法、评价规范,如何根据学生的测评表现给出简要的质性评价以及针对性的改良倡议;第二轮针对被测学生,让其知道测评内容、具体要求,反思个人在测试中表现的办法,以及将自己的心得感受用简明的语言记录下来的重要意义测试:学生首先抽题,在电脑中进入考试页面,在测试卷中随机抽取情境及问题,随后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考官的指引解答问题;两位考官在测试结束经商讨后,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成长记录表册中完成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总结:各班教师了解学生的总体测评情况,组织发展系列总结活动,包括总结、个体反思和同伴分享总评:根据测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以及局部学生的特别表现,教师展示并进行点评个体反思:学生独立完成,回忆测评过程,发现自身在解决问题上的成功与缺乏,将测后感受以及自我愿景记在成长表册“写给自己的话〞一栏中同伴分享: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同伴分享测试的心得,听取同伴倡议,在交流中学习,在分享中成长〔二〕主题活动测评测评与学校常态的主题活动相结合,比方游学、运动会、外出参观学习、校园艺术节等测评分“宣传动员—学生活动—师生互评—自主解答〞四个步骤进行宣传动员:在主题活动的计划中特设一项“寻找活动中的数学〞,告知学生活动的意义,指导学生参与活动的方法,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睛去寻找活动中蕴含的数学问题的热情。
学生活动:学生带上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发现活动中和数学有关的问题,比方运动会60米跑比赛,跑道有6道,三年级每班派出了5名选手,6个班的选手要编成几个小组进行比赛?预赛每组前两名进入半决赛,半决赛的前六名进入决赛,共要举行几场比赛?又如外出參观学习,一辆客车限载50人,二年级共有275名学生和18名教师,最少要安顿几辆车,等等活动后将自己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师生互评:学生将自己提出的问题整理完善后交给教师教师将所有学生的问题收齐后,进行点评,并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分类汇编为问题包,上传至平台,问题只编号,不署名学生在平台上浏览同伴的问题,并给予星级评价自主解答:学生在问题包当选择问题,尝试解答这样的测评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盛,且无分数上下之压力,还因为师生的星级点评而充斥趣味,学生融于其内,乐于其中在一次次这样的经历中,学生渐渐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察看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叙述世界,也是评价的意义所在期待通过以上举措,能较好地评估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师的教学改良提供依据〔海南省海口市港湾小学 57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