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语文上册25杜甫诗三首课件新版新人教版.ppt
38页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公元),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一)读书和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岱宗夫如何?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远望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凝望神游泰山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喜欢这首诗吗?能讲讲你喜欢的理由吗?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此期流传下来诗歌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思考:据你判断,春望写于这四个时期中的哪一个时期?流亡时期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辘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公元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 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承“山河在”,都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天 则接“国破”而言,人民逃难离散,草木任其疯长,一片荒凉指京城长安沦陷城春:草木深:“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鸟惊心:感叹时事看见花就泪水飞溅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在太平盛世,赏花玩鸟是件赏心悦目的事,但是在战乱时,花鸟反而令人触景伤情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 战火连三月:家书: 指战祸延续到三月,即写本诗的时间或说指整个春季抵: 值翘首望低头思感情:伤悼国破思念亲人过渡 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这样一环扣一环,章法非常严密。
国破” “春来”两种景“感时” “恨别”两种情“烽火”承接“感时”“家书”“恨别”承接情景交融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欲:不胜簪: 插不住簪子这里指诗人的白发愈搔愈少快要的意思浑:简直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短:少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请问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形象?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为“感时”、“恨别”所困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感时”“恨别”统一收结全篇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牵挂之情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有吏夜捉人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捉人赏析1: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呼啼怒苦赏析: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一家三男被征二男新战死寡媳衣不遮体听妇前致词赏析: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示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就在这个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