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公园城市建设及深化研究.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凹**
  • 文档编号:163167171
  • 上传时间:2021-01-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2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公园城市建设及深化研究 关键词:公园城市;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一、扬州公园城市体系建设 (一)提出与启动 2015年9月,扬州召开全市公园体系建设大会,将市政建设、经济和民生发展以及城市形象提升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统一,遵循生态、运动、休闲、旅游、科普等功能综合叠加的总体定位和“十有”的建设标准,确立了公园城市体系建设整体思路,将市政交通和文体硬件设施及旅游景点开发与配套建设有机统筹,快速扩大城市空间和形象,启动了扬州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力“引擎” (二)原则与构成 扬州建设公园城市体系,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按“以城为主、城乡联动”原则,在市区大、中、小合理搭配,科学规划建设市级、区级、社区和“口袋”公园;在乡村大力建设1座300M2的硬化平地、1个四向篮球架、1盏太阳能灯、10米长椅、10棵或以上大树配套绿化的“5个1”健身工程,弥补城乡差距,形成城乡联动,相互配套,标准明确,形质统一的城市公园体系 (三)成果和展望 新区“公园+”,优先定点规划作为所在区域核心要件的城市公园,随后在周边次第配套市民生活区、公共服务设施区、商业休闲区等;古城区和老城区“+公园”,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建设或者改造老旧设施为口袋公园、社区公园,提升城建配套。

      自2014年4月到2018年5月,扬州已建成包括宋夹城生态体育休闲公园等10个开放型市级中心公园在内各类公园累计300多个,农村文体活动广场近1100个,新建城市公园总占地面积超过11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瘦西湖核心景区,形成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一体”的绿色城建格局,公园体系建设目标基本实现2018年,扬州开始对这几年回顾和总结,高水平做好城市总规修编,高质量推进城市“双修”,做优做美中心城市,逐步迈向公园城市的更高形态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开始突出成片规划、形成产业融合、打造集聚高地,加快城市东南片区改造,围绕三湾湿地公园功能提升,实施七大类56个项目;加快“三河六岸”公园、高铁枢纽、龙川之窗等一批重点项目推进,打造高端产业与优美生态相融合的区域新地标;加强古城保护和利用,启动实施仁丰里二期、文昌阁修缮、四望亭广场、三和四美地块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及修复等工程;落实《扬州市公园条例》,新建各类公园28个,公园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新增城市绿地158.5万平方米,新增植树665万株,自然湿地保护率51%,林木覆盖率达到23.1%通过城市公园建设,扬州将新城“公园+”和老城“+公园”相结合,传统园林技术与现代公共空间建设相结合,特别是通过重点规划三湾景区、大运河博物馆、高旻寺禅修园区等一批“公园+2.0”项目,为实现“三年定局、五年完成”目标打好基础,积极推动文旅、科创、休闲、娱乐等“无烟”产业、绿色经济的发展,积极打造“公园城市”,惠及广大群众,重塑城市形态,形成了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的城市经营和发展理念、治理理念以及相匹配的产业发展思路,经济发展动力不断积蓄、发展模式焕然一新。

      二、公园城市建设驱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一)收入大幅增长,产业地位持续提升 2015年,扬州旅游产业总产值达600.71亿元,同增7.2%,外汇收入达5588.45万美元,同增13.6%;2016年,旅游产业总产值达691.39亿元,同增15.1%,外汇收入为6280万美元,同增12.4%;2017年旅游产业总收入为796.72亿元,同增15.2%;旅游外汇收入达7505.62万美元,同增19.5%;2018年,扬州旅游业总产值达900亿元,新增3A级以上景区8家,入选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2015年到2018年扬州市旅游产业产值增长不断加速,年平均增长率为12.3%,超过同期本区GDP11.7%的增长率,经济总量占比超过16%,产业地位持续提升 (二)接待能力提升,行业引力不断增强 2017年,扬州全区拥有包括3A级13家、4A级10家、5A级1家在内,国家A级以上等级景区37家;包括四星级16家在内省星级乡村景区/景点48家;有四星级饭店13家、五星级饭店4家,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67.55%;旅行社138家,出境游组团社7家全市旅游接待人次从2013年的3970.1万人次,上升为2017年的6297.38万人次,5年间接待游客总数净增加2300万人次。

      从入境游客接待能力来看,2015年扬州全市入境游客接待量为5.12万人次;2016年为5.86万人次,2017年为6.89万人次,增速从14.3%提高到17.6%,入境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 (三)资源不断丰富,“旅游+”兴盛发展 从时间上来讲,扬州旅游产业发展软硬齐抓,更加注重文化价值实现从推进京杭大运河国际非遗文博园、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和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到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发展举办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五周年活动,再到承办江苏省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和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暨世界运河大会等一系列高规格盛会,促进包括玉雕、古琴、刺绣等一大批非遗资源活化转化从空间上来说,扬州旅游产业资源由点到面,呈现全面发展态势发展全业旅游,加快建设一批互动参与、红色经典标志性文化旅游项目,推动本土旅游产业与竞技和会展产业融合共进;发展全时旅游,写好“景区+”文章,推进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建设,科学布局建设一批酒店群,提高服务配套水平,提升过夜游客占比,亮化四季旅游品牌从20世纪80年代整修开发蜀岗-瘦西湖景区到2000年以来对老城区教场、“双东”街区、南河下等重点区域的古宅名园,以及沿古运河两岸区域的保护性开发,再到宝应、高邮、仪征一批主打特色采摘、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乡村民俗休闲、森林湿地景观等市县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推动县(市、区)实现4A级景区全覆盖。

      三、基于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对公园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因地制宜,凸显地方特色和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公园城市体系建设 围绕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质,在休闲、生态、文化等不同侧重的业态发展路线中,突出重点,形成风采各异的空间感观;围绕立足于国内外高端游、周边城市的游客和本土市民休闲的不同客群需求,科学布局建设公园项目在此过程中,要紧密结合项目周边自然、传统和现代资源要素,对城市水系、林木、湿地、文化、艺术等资源有机结合,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绿色发展、环保理念为遵循,尊重原生态,坚持低干预,减少对原地形改造和原有植被的破坏,积极引入“海绵城市”规划理念,建设好城市水利用、水收集、水循环系统,打造“碧水青城” (二)强化专项立法,依法管理维护,夯实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基础 公园城市建设是关乎扬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重在科学规划、精心建设和长期发展要通过《扬州市公园条例》的实施,因地制宜、因项目而异,科学配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公园管理服务,落实管理责任主体、行为主体和受益主体,依法管理、使用和维护,巩固建设成果,让公园城市建设既“惠在当代”又“利在千秋”,不断增加扬州旅游产业长久发展的广度和厚度。

      (三)充分发掘公园附加值,注重扩大溢出效应,增强城市经营创效能力 充分发挥城市公园体系接纳性强、适应度高、人流量大的平台特性,通过硬体建设对文化、商业等软体的吸附,积极引入传统和现代宣传媒介和商业推广,实现城市经济发展软硬体结合“1+1>2”的溢出效应在公园周边配套地方特色风物和文旅产品推介区,引导市民积极发掘保护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创产业形成有效结合,让扬州这座文化名城老树发新枝,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不断丰富文旅产业内涵,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选择;增设特色文体展示区,文体推广活动不断推陈出新,服务不同需求层次和需求对象,打造具有本土特色、满足广大客群需求的文化旅游品牌,亮化城市形象,提高物质效益和文化效益创造能力,扩大扬州旅游产业和社会全方位发展的影响力,为城市公园建设和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夏心旻.扬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2018-1-9. [2]扬州市统计局.2004-2018年扬州统计年鉴[Z].2018-01-18.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