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群商业]对商业集群的分析.docx
5页对商业集群的分析引言在现实生活中商业集群现象随处可见:从农村的农贸市场到城市的商业街、商务中心区(CBD),再到风靡全国的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和花样繁多的Shopping Mall;从伦敦的牛津大街、 查令十字路,到日本的新宿大街,再到美国的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等,这些都形成了世界闻 名遐迩的商业集群但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将集群研究的重点放在制造业,对商业集群的研究却很少随 着服务型社会的发展,商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趋势将会越来越强,商业集群的发展对经济 增长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一些学者也开始将研究的视角转向商业集群问题本文拟从商业集群研究的起源、商业集群的定义、商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以及商业集群对 经济增长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系统梳理商业集群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发展历程,为商业集群的发 展提供理论借鉴和现实启示商业集群的起源对商业集群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杜能在其管理自己大片 土地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经验撰写出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并于1826 年出版在这本书中,杜能的本意是想说明不同产业因为运输费用的不同而如何去决定一个孤 立国家的土地和地租的为此,杜能根据运输费用的大小而提出了被后人称之为杜能圈的理 论,即孤立国最终会形成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依次分布着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 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以及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实际上,杜能圈就是一个以城 市为中心的商业集群,在这个商业集群中聚集了蔬菜、牛奶、木材以及猪牛等商品的供给者 和需求者因此,也可以说杜能是最早研究商业集群起源现象的经济学家了1890 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正式成立局部 均衡是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中心,前提假设是其他条件不变,这一假设使得有可能单 独考虑经济的一个片段同时忽视它与其他片段的联系,新古典经济学采用了一种极端的处理 市场交易的方式让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而,通过一个假设的拍卖人,让生产者和消费者直 接就商品买卖达成协议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意识中,市场不是空间维度中的一个实实在在存 在着的交易场所,而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节点新古典经济学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这与新 古典经济学产生的时代分不开的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9 世纪末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对 还比较低下,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人们信奉的是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的所谓萨伊定律因此, 新古典经济学忽视对空间流通的研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了空间维度的概念,商业 集群自然也就无从谈起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居于主流经济学的地位 因此,直到今天,西方主流经济学仍然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对于空间流通问题基本 上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基本上不谈商业集群问题。
空间维度一直被主流经济学家所歧视, 究其原因无非是一提到空间维度就令他们联想到仍然处于描述和绘图研究阶段的地理学而已 有着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关誉的经济学怎么可能和碌碌无为的地理学为伍呢自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伴随着区位理论的产生,商业集群问题的研究又出现了转机1933 年,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特勒以德国南部城镇的空间分布为研究对象,在一系列假设条 件的基础上,克里斯特勒构建了一个包括三级商品、市场和城市中心在内的空间经济,形成 了一系列彼此重叠的六边形市场范围,即商业集群,克里斯特勒得出的结论是城市中心即商 业集群的数量和该地区提供的商品种类负相关,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商品的职能 另一位德国经济学家阿格斯特廖什则试图根据基本原则寻找到经济体从事经济活动的最有效 分布,并且根据假设,经济体最有效的分布是由完全竞争的经济自发形成的,即这些经济体 都倾向于出现集中的空间分布模式,形成商业集群,产生集聚经济效应1929 年 Hotelling 率先在《竞争的稳定性》一文中给出了一个简单商业集群模型:Ho telling通过一系列假定,最终得出了在一个有限的线性市场中,依靠价格和定位进行 竞争的两个商家,均衡时他们会集聚性市场的中点处形成商业集群这一结论,即最小差 异化原则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无法掌握市场中商品的所有信息,这样消费者就无法决定购买什么商品才是自己的最优选择oWolinsky在1983年将不确定性引入模型,在不确定性条件下, 由于搜寻商品需要付出运输成本,为了降低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成本,消费者倾向于到商 业集群处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保罗克鲁格曼、藤田昌久、蒂斯、维纳布尔斯等著名经济学 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空间维度被纳入到了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借助于Dixit- Stiglitz模型、冰块、演化和计算机,他们研究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 力。
自此开始,可以看成对商业集群的研究开始正式进入了主流经济学的殿堂街和购物中 心一个由学术人士、业界人士和政策分析人士等共26 人组成的会议小组给出的关于商业集 群的定义是:商业集群是借助于活跃的商业交易、对话和交流渠道,在地理上相近且相互依赖 的商业企业的聚集,它们集体分享共同的商机和商业风险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关于商业集群的定义,主要是由于研究者的研究出发点不同导致的 比如另一位经济学家D. l. Hufi以研究商圈而著名,他是从预测特定地点的消费者前往某 零售店铺购物的概率的角度出发来定义商业集群的,即商业集群是许多相关联的商业企业所 形成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商业供应范围,应包括店铺的规模、交通条件等,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著名的Hufi模型商业集群的定义到口前为止,学术界对商业集群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世界上有多少个组 织在使用商业集群的定义,就会出现多少个定义版本,但这并不影响经济学家各自对商业集 群的研究藤田昌久和雅克-弗朗克斯认为商业集群是出售相似商品(如时尚服装、餐馆、电影院、 剧场、古玩等等)的店铺的集聚,或者是提供多种不同职位的劳务中心的集聚日本学者田村 正纪认为,在区域市场中,零售商店铺选址的重要特征就是零售商通常选择相互接近的地点 开店,这种选址行为就形成了商业集群;另一位日本学者石原武政认为,商业集群实际上是指 若干商业者集中于某个区域的情形,是以顾客的相关购买商品为中心,而所经营的商品品种 又有所拓展的专业店的集合,商业集群的代表就是商业 关于商业集群形成的原因,经典的解 释是Ho telling模型,该模型假定两个出售完全相同商品的店铺,由于店铺位于不同的空间 位置会导致消费者所支付的旅行成本的不同,所以消费者关心的不仅仅是价格,而是价格与 旅行成本的二者之和。
在假设运费随距离而增加的条件下,两家店铺都会极力寻找市场中人 口更为集中的一侧,两家店铺竞争的唯一均衡便是这两家店铺都布局在消费者分布区间的中 位数如果消费者的分布密度是均匀的,那么这两家店铺最终都会集中在市场的中心,即形 成商业集群Ho telling模型说明了商家对市场份额的竞争产生了一种向心力,这种力量使 得商家必然会集中到一起进而形成商业集群商业区位理论也对商业集群的成因进行了分析,StineJ.H(1962)借助于W.Christaller 的中心地理论分析了商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形成的动态过程,Stine的研究发现,当经济发 展使交通条件改善并带动了消费者需求增加的时候,商家的销售线路就会逐渐缩短,商人也 最终由行商演变为坐商,这时商业集群就出现了也有许多学者从集聚经济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商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认为商家主动追求集 聚经济是商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利润是促使商业集群形成的根本驱动力,出于对成本节 约、知识的创新、品牌和社会资本以及风险规避等的考量,最终使商家聚集在一起,从而形 成商业集群美国经济学家 P. Bucklin 则是从生产者规模的角度来分析商业集群形成的原因的。
P.Buckl i n认为,市场是分散还是集中,以至于进一步影响的是直接商流还是间接的商流, 很大一方面是由生产者的规模和本地交易中心的规模决定的:如果本地的生产者能够满足交 易中心的需求,那么此时的分散交易市场就是经济的;反之,若本地的生产者不能够满足交易 中心的需求,那么这时就会形成某种类型的集中市场,即商业集群当市场交易集中在某一 中心形成商业集群时,商家接触到所有潜在购买者所花费的费用相对较少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的行为特征是商业集群形成的根本动力在Chris taller的 中心地理论中,距离是消费者选择商家店铺的唯一决定因素,但Berry则对中心地理论提出 了挑战,他们认为商品满足消费者的程度、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以及消费者出行的方便性都是 影响消费者选择商家店铺的重要影响因素,即使规模相同的两个中心地也有可能出现功能上 的不同藤田昌久和雅克一弗朗克斯蒂斯对寡头竞争条件下的零售商的集聚问题进行了研究,并 得出了当产品间的差异足够大时,两个商店必须都布局在市场的中心以最大化消费者的剩余 的结论他们的这一结论和Ho telling模型所得出的结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二者关注的重 点显然不同:藤田昌久和雅克-弗朗克斯蒂斯是从消费者剩余的角度来考虑商业集群问题,而 Hotelling模型却是从商家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商业集群问题。
以上只是在理论方面对商业集群形成的原因进行的分析,在实证方面, Oppewal 以及 Timmer 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论证了消费者多目标购买行为与商业集群之间的存在的正相关关 系从以上对商业集群形成原因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不同观点研究的角度和重点不 同,有的强调消费者的利益主导,如Bucklin的交易中心需求满足说,但过多的是强调商家 的利益是形成商业集群的主要原因在这些学者的心口中,作为供给方的商家在商业集群形 成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实际上,商业集群的形成原因是消费者和商家双赢导致的:消 费者成功地实现了一站式购物,节约了搜寻成本,规避了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而商家也 获取了商业集群所带来的经济利润商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于商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服务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 影响,如Dekle和Eaton (1999)利用日本的相关工资和地租数据对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的集 聚经济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金融服务业的本地化集聚经济要远远大于制造业,而制造业的 城市化经济却远远大于金融服务业NareshGary(2003)在分析英国金融服务业集聚强度时对 企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时发现,不论在增长模型还是在进入模型中,英国的金融服务业都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上的集群效应MariusNicole (2008)在对欧洲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度所 引起的集群经济进行分析时,特别指出金融服务业虽然较少依赖于临近的大型市场,但金融 部门集群却会产生强大而且积极的生产效应。
在国外文献中,商业集群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方面的文章很少,一方面是由于在国外 文献中基本上没有将商业集群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对其进行研究,而只是作为产业集群的一 个附属品而一带而过;另一方面,商业集群对经济增长所起作用方面的数据不容易获取也是 影响商业集群实证分析相对较少的一个原因简评商业集群研究的理论重点在于:建立符合商业特性的商业集群理论分析框架体系,通过 对商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商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等的研究,深入探究商业集群发展 的特征和规律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把产业集群的研究范式移植到 了商业集群研究上来,忽视了商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之间的差异性 :产业集群的主营业务以制 造业的生产为主,执行的是生产职能,而商业集群的主营业务却是以商品经营服务为主,实 际上执行的是流通环节的职能此外,产业集群因核心技术的存在而难以被复制,而商业集 群却因不存在核心技术而存在被复制模仿的可能性因此,不能完全用产业集群的分析方法 来分析商业集群,否则就会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