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交通学院隧道工程考试资料.docx
6页一填空1 .隧道定义:以任何方式修建,最终使用于地表面以下的条形建筑物,其空洞内部净空断面在2m2以上者均为隧道2. 隧道构造主体构造物(洞身衬砌、洞门)与附属构造物(通风、照明、防排水、安全设备)3. 勘察阶段: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4. 隧道结构形式: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的隧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设计为上下行分离的独立双洞;当地形条件限制 时,只得选用小间距隧道;如果地形条件相当困难,隧道长度比较短时,为了保护植被免遭破坏,可选用连拱隧道上下行两座隧道之间净距较大,在施工或运营期间彼此不产生有害影响时,称为分离式独立双洞隧道;当两座之间净 距小到使两洞结构彼此产生了有害影响,最小净距隧道;两座隧道之间的净距小到用中隔墙连成一个整体,即为连拱 隧道5紧急停车带:宽度,包含右侧向宽度应取3.5m;长度应取40m,其中有效长度不得小于30m;设置间距:不宜大于 750m长、特长隧道应在行车方向的右侧设置紧急停车带双向行车隧道,其紧急停车带应双侧交错设置不设检修道、人行道的隧道,可不设紧急停车带,但应按500m间距交错设置行人避车洞6. 衬砌分类:直墙式衬砌曲墙式衬砌喷射混凝土、喷锚衬砌及复合式衬砌圆形断面隧道矩形断面衬砌 整体式衬砌喷锚衬砌复合式衬砌7. 路面:各级公路隧道可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有条件时,可采用沥青混合料上面层与水泥混凝土下面层组成的复合式 路面8标准轮廓线:拱部为单心半圆,侧墙为大半径圆弧,仰拱与侧墙用小半径圆弧连接仰拱为改善隧道上部支护结构受力条件而设置在隧道底部的反向拱形结构建筑限界高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取5.0m;三、四级公路取4.5m二选择1隧道长度:为隧道两端洞门桩号之差,当为并行双洞时以较长隧道为准按其长度分(设计规范)特长隧道(大于 3000m)、长隧道(1000〜3000m)、中隧道(500〜1000m)、短隧道(小于500m)2. 纵坡:1、以不妨碍排水的缓坡为宜2、坡度控制主要因素:通风,<2%较好,>3%不可取3、排水:不应设置平坡, 施工和竣工后考虑,最小坡度不宜小于0.2%,一般为0.3%,高寒地区3. 适宜喷锚:(除下列条件)1膨胀性岩体2未胶结的松散岩体3有严重湿陷性黄土 4大面积淋水地段5能引起严重腐 蚀地段6严寒地区的冻胀岩体4岩体分级p192 (选)5初始地应力自重应力构造应力6通风风速:1、单向交通的隧道的设计风速不宜大于10m/s,特殊情况下可取12m/s;双向交通的隧道的设计风速不应 大于8m/s;人车混合通行的隧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7m/s。
2、 风机产生的噪声及隧道中废气的集中排放均应符合环保的有关规定3、 确定的通风方式在交通条件等发生变化时,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能适应火灾工况下的通风要求4、 运营通风的主流方向不应频繁变化通风设计要考虑的主要问题(1)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2) 新风量的确定方法(3) 判断自然通风的能力(4) 机械通风方式的讨论(5) 通风设备的选择(6) 经济性7照明(长度)长度大于100m的隧道应设置照明汽车司机从明亮的环境接近、进入、通过、驶出隧道过程中所产生的视觉问题1) 进入隧道前的视觉问题(白天):“黑洞效应”(长隧道),“黑框效应”(短隧道),亮度差异过分悬殊2) 进入隧道后立即出现的视觉问题(白天):暗适应,“适应的滞后现象”3) 隧道内部的视觉问题(白天,夜间):废气形成的烟雾,降低了隧道的能见度4) 隧道出口的视觉问题:白天,长隧道,接近出口,“亮洞”,眩光,舒适性;夜间,黑洞,看不清外部道路的线形以 及路上的障碍物,行车不安全8仰拱回填仰拱及仰拱回填注意事项及质量要求1、仰拱开挖不允许欠挖,仰拱断面一次连续开挖长度不超过20m,开挖后应立即检查并浇筑混凝土浇筑前应 清除虚渣,杂物及积水。
2、 仰拱及边墙衔接处应加强捣固密实,每隔50cm放置接茬石或接茬筋,接茬石或接茬筋嵌入与外露部分相同长 度,距开挖面15cm3、 仰拱施工时,应保证洞内运输通畅,分段间隔作业4、 仰拱超挖在允许范围内用与衬砌相同标号混凝土同时浇筑;超挖大于规定时,用片石混凝土回填,不得用渣 体随意回填,严禁片石侵入衬砌断面5、 有钢筋仰拱地段,钢筋焊接牢固,绑扎结实,捣固均匀,捣固以混凝土不再泛浆,不再冒气泡,不再下沉为 好,连续捣固,不得漏振,过振,每次振动约30秒钟左右6、 首先应施作仰拱且要保证其仰拱厚度仰拱施工长度必须为开挖长度的1/2,然后才允许其施工上部填冲7、 仰拱回填设计为C10片石混凝土,施工时应先将仰拱上面虚渣,积水及杂物清除干净,先铺一层混凝土后,再 铺一层片石,片石与片石间距不少于15cm,片石不得重叠,在片石上在铺一层混凝土,然后捣固8、 片石要求使用合格料,不得使用开挖仰拱时的洞渣及片石,片状及风化状岩石不能用作填充片石9、 浇注仰拱回填时,先备足片石,运至施工场地,施工时人工回填或用手推车倒运回填,片石应一层均匀布置, 禁止用装载机铲运回填10、 仰拱回填作为路面稳定层,必须严格控制标高,误差不超过1cm,为保证行车安全,先施工一侧仰拱时, 严格控制中线为一条直线,不能弯曲。
11、 片石离模板距离不少于15cm,靠模板处混凝土加强捣固,防止混凝土出现露骨蜂窝麻面12、 仰拱回填最上面一层混凝土厚度不得底于30cm,此层严禁回填片石顶层混凝土必须分段施工,在施工下 一段仰拱之前必须作好顶层砼,严禁运送砼车辆在其上面碾压顶面必须振捣出水泥浆,用木模抹平顺,横坡2%,保 证排水顺畅,无坑凹及积水现象两次施工接茬处抹平顺,无错台13、 施工时应保证中央排水管和横向0100HDPE波纹管不被破坏,排水通畅14、 仰拱回填C10片石混凝土浇注三天后允许大型车辆通过,混凝土浇注24h内不允许车辆碾压,24h后浇注下 一组混凝土时,可在已浇注混凝土上铺铁皮通行运输混凝土车辆,严禁装载机通行9新奥法 新奥法:以充分发挥山体围岩自撑能力为基本原理,以锚喷支护及复合式衬砌为主要特征新奥法: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方法(New Austrian Tunneling Method, NATM),奥地利拉布西维兹教授等在长期从事隧道 工程的实践中,从岩石力学的观念出发而提出的一种合理的施工方法以控制爆破或机械开挖为主要掘进手段,以锚 杆、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方法,理论、量测和经验相结合并不单纯是一种施工方法,更不能认为喷锚支护就是新 奥法,新奥法应该是修建隧道的指导原则和积极思路。
10.路面:1、各级公路隧道可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有条件时,可采用沥青混合料上面层与水泥混凝土下面层组成的复 合式路面关于隧道路面,在欧洲几乎所有的隧道都采用沥青路面,而在日本隧道中则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我国目前 已建成的绝大部分二、三、四级公路隧道及大部分一级公路、高速公路隧道多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近年来少数高速 公路隧道采用了铺设沥青上面层的复合路面2、 不设仰拱的隧道路面结构宜设整平层、基层和面层;设仰拱的隧道路面可只设基层和面层岩石路基因存在超挖与欠挖现象,故应设整平层而设置仰拱的隧道,其仰拱填充已充当了整平层的功能,故 仅设基层与面层3、 水泥混凝土面层(1) 二、三、四级公路隧道路面一般宜采用设接缝的普通水泥混凝土面层;一级公路、高速公路隧道路面宜采用连续 配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2) 路面表面构造应采用刻槽、压槽、拉毛或凿毛等方法制作3、 复合式路面沥青上面层(1) 沥青面层应具有与混凝土面板粘结牢固、防水渗入、抗滑耐磨、低温抗开裂、高温抗车辙、抗剥离的良好性能2) 上面层铺装结构应由粘结层和沥青面层组成面层厚度一般为8〜10cm,宜采用双层式沥青面层表面层应采用 抗滑表层。
3) 粘结层是使沥青下面层、防水层与混凝土面板联接成整体的结构层,在粘结层上应设置防水层4、 洞外沥青路面与洞内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衔接:(1)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中、长、特长隧道,洞内一段路面应与洞外路段保持一致,其长度不小于隧道照明引入段、 适应段和过渡段的长度规定且不小于300m;(2) 二、三、四级公路隧道及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中、短隧道,洞内一段路面宜与洞外路段保持一致,其长度不小 于3s的设计速度行程距离,且不小于50m三简答1地质勘查的主要手段及特点隧道勘察的主要方法:收集研究既有资料,调查与测绘,勘探,试验与长期观测等1收集研究既有资料(1)地形资料:地形图(路线规划)和航空照片(比较方案的选择)(2)地质资料:地质图和说 明书(地质部门)(3)工程资料:隧道附近的工程(4)气象资料:可由气象台站和各种资料期刊、汇编、年鉴等处获 得(5)用地及环境资料:工程用地和施工用地;自然环境,文物故迹,自然保护区,居民环境6)灾害资料:暴雨、 台风、地震、滑坡等发生的规模、频度2调查与测绘工程地质调查,工程地质测绘3.地质勘察(1) 、挖探:坑探和槽探能够取得详尽的直观资料和原状土样,单勘探深度有限,劳动强度大(2) 、简易钻探:小螺纹钻、钎探和洛阳铲等工具轻、体积小、操作方便、进尺较快、劳动强度较小;不能采取原状土样或不能取样,在密实或坚硬的地层内不易 钻进或不能使用(3) 、钻探:冲击钻进、回转钻进、冲击回转钻进、以及振动钻进等可获得深部地层的可靠地质资料;(4) 、地球物理勘探1) 概念:物探,凡是以各种岩土物理性质的差别为基础,采用专门的仪器,观测天然的或人工的物理场变化,来判 断地下地质情况的方法,统称为物探2) 特点:效率高,成本低,仪器和工具比较轻便,原位测试方法;由于不同的岩、土可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物理性质, 或同一种岩、土可能具有某些物理性质差异,因此有时较难得出肯定的结论,必须使用钻孔加以校核、验证,物探有 其一定的适用条件。
3) 分类电法勘探、电磁法勘探(地质雷达勘探)、地震勘探、声波勘探、重力勘探、磁力勘探与放射性勘探等2防排水的设计原则及措施隧道防排水设计原则与要求1、 隧道防排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保证隧道结构物和营运设备的正常使用 和行车安全隧道防排水设计应对地表水、地下水妥善处理,洞内外应形成一个完整畅通的防排水系统防”:即要求隧道衬砌、防水层具有防水能力,防止地下水透过防水层、衬砌结构渗入洞内排”:应有畅通的排水设施,对衬砌背后、路面结构层下的积水排入洞内中心水沟或路侧边沟截”:对易于渗漏到隧道的地表水,应采用设置截(排)水沟,清除积水,填筑积水坑洼地、封闭渗漏点等措施堵”:针对隧道围岩有渗漏水地段,采用注浆、喷涂、堵水墙等方法,将地下水堵在围岩体内2、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隧道防排水应满足下列要求:(1) 拱部、边墙、路面、设备箱洞不渗水;(2) 有冻害地段的隧道衬砌背后不积水,排水沟不冻结(3) 车行横道、人行横道等服务通道拱部不滴水,边墙不滴水3、 三级、四级公路隧道应做到(1) 拱部、边墙不滴水,路面不积水,设备箱洞不渗水(2) 有冻害地段的隧道衬砌背后不积水,排水沟不冻结对于地表水,主要采用截排和封堵措施,即对地表水进行截流和疏导,尽量使地表水不进入隧道区域,同时对于 地表存在的坑洼、钻孔、裂隙等容易使地表水下渗的通道进行填平封闭。
对于地下水,按照新奥法设计施工的隧道一般都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复合式衬砌结构的防排水体系具有典型的 圈层构造,可用“一堵两排两防”来概括即:一圈围岩注浆堵水,喷射混凝土与防水层间、防水层与衬砌间两圈排 水,专用防水层和衬砌混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