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整体阅读最终修改稿.ppt
32页2010届高考复习指导 2010GAOKAOFUXIZHIDAO1考点 视 透考 纲 要 求理 解分 析 综 合鉴 赏 评 价重要词语筛选信息 整合内容鉴赏作品形象、语 言、表达技巧重要句子分析结构 把握思路归纳要点 概括中心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以及作者观点态度考 分析 情06年省平5.22分07年省平7.35分问题集中表现在:1、文章理解不透彻;2、问题解答不规范2备考策略着 眼 两 个 层 面整体把握规范答题速读概览 ,明确内容圈点勾画 ,精酌细品(宏观了解)文题文体、 开头结尾、段首段尾等微观探究)主旨句、过 渡句、抒情议论句等理清思路概括主旨突出规范意识规范思维规范语言规范步骤3总想为你唱支歌吕锦华4总想为你唱支歌①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②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③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 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 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 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 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
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 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④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 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 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 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 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 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合作研读(07全国卷Ⅰ)5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 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 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 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 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⑤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 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 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 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 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
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 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⑥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 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⑦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 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赤红中沁着几缕 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 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 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 6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 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 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⑧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 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 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 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 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 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⑨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整体把握文章思路:1、2段以“失去平衡”“倾斜”领起下文,突出大西北的总 特征———3、4、5、6段通过“左公柳”“民勤人”“胡杨林” 等形象展现大西北恶劣生存环境,呼应前文“失去平衡”“倾斜 ”,同时突出大西北人不屈的精神风貌,含蓄表达赞美之情—— ——7、8、9段通过戈壁石和南方的对比反衬,比较直白的抒发 对大西北的赞美向往之情,点题并升华主旨 主旨: 这篇散文描写了左公柳、胡杨 林、戈壁石等形象,借这些大西北特有 的景物赞美了大西北人坚强不屈的精神 714.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 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考查形象与 主旨的关系审读 题干回归 文本整合 答案修正 润饰答:两者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 之情 从③④两段 中寻找信息8规范提示规范答题四步曲:1.审读题干(弄懂要考什么); 2.回归文本(找到答题区域);3.整合答案(连缀有效信息);4.修正润饰(检查是否完善)914.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 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甲:“左公柳”和“民勤人”都面临恶劣的生存环境。
用意: 更加突出了大西北的倾斜和失去平衡 乙:顽强勇敢意在描述大西北外表的荒凉和内心的坚强 丙:顽强、坚韧的品质用大西北极具特色的“左公柳”和具 有区域特征的“民勤人”来象征整个大西北,用这两个形象的 坚强伟岸喻指大西北的整体色彩,不仅奠定了色调基底,还使 大西北的整体形象深入读者心中 分析不透彻,没抓主旨概括不到位语言罗嗦夹缠, 文本意识不强要点遗漏, 信息零散要点遗漏,表意含混草率参考一:相同点是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不会被艰难吓倒,只会向命 运抗争这两个形象既展现了大西北的环境特点,也寄托作者的赞美 之情参考二:都有顽强不屈和与命运抗争的的精神用这两个形象说明了 大西北环境恶劣,赞颂了大西北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 10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答1:大西北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有生机勃勃的生命,教育人们珍惜生命 答2:经历大西北“巨大的悲壮”, 感受大西北上顽强的生命,谁的心 不会被打动?再小的孩子也会为来之不易的生活感动答非所问,驴唇不对马嘴没读懂“长大”,句式不协调答1:说南方的环境和大西北不能比。
说这句话更衬托南方与大西北有 很大差距,更能证明大西北坚强 答2:南方的人们生活压力大,生活不坚强在南方生活的人们都没有 经历过苦难,他们的心里承受能力很差! 解析不够具体对象错误,主观臆断答: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的坚强成熟 参考:大西北的条件是艰苦的,而从这艰苦中不仅让人能学会顽强,知 道生命的意义 ,懂得人生的价值,也能磨练人的意志,使人成长答:通过对比表达出南方的环境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比不上大西 北更能让人经受磨炼 理解句子含义抓两个层面:文本语境和关键词语11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手法效果关联性不明显,“情景交融”与前面所叙无关甲:①运用了想象和联想、象征寄托的表现手法②使文段富有 激昂气势,语言巧妙,融入了大西北的一些精神 乙: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将胡杨比作战士,在这个气候恶劣 的地方顽强抵抗灾害,使胡杨林枯死的形态更生动,同时也将 这种感情寄予景物中,有情景交融之感 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的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更 让我们深刻体会它那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向命运抗争的斗志 √ √答:手法:比喻、拟人。
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死而不屈的顽强意志 手法判断错误,完全脱离规范思路,措辞随意121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 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 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甲:衬托作用,它可以体现出大西北历史悠久,环境优美而 宁静,以及作者对大西北的向往 乙:“戈壁石”对文章有升华主旨的作用,作者每次看到 它就会想起大西北,引起对大西北的思考丙:“戈壁石”代表的就是大西北,它是大西北的一个缩影 文章主旨是赞颂大西北的坚韧顽强,而这戈壁石就像涵盖了整 个大西北一般,深深牵动作者的心,一再引发作者对大西北的 敬畏和沉思未能针对题干关键点 答题,且有与原文冲 突的信息分析不透 语焉不详√ √13规范提示常见误区小结1. 没弄清题干的重点,答非所问,或是脱离 文本,主观臆测 2.问题分析不透彻,隔靴搔痒,导致计分的 “点”不明确,或中心判断失误3. 关联意识不强,不会顺藤摸瓜4.信息零碎,句式不当5.语言组织草率,没有层次,措辞随意14规范提示应该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问多少,答多少。
2.答题过程要扣紧文本并以此为据,不能主观 臆断3.采用陈述句式作答,要去掉修辞手法和特 定人称等外在形式4.语言必须精练简洁,尽量分条表述15课堂总结一、如何整体阅读,宏观把握文章;二、如何规范答题审读题干 回归文本 整合答案 修正润色1、思维的规范3、表述的规范2、步骤的规范针对性//完整性准确性//严密性实践才是硬道理得分才算真功夫1617灯火的温情叶延滨①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 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 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 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 了,常走夜路,在乡间,在大山里,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 印象天地浑然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 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 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 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摸索,直至一盏灯像萤飞进心 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②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 黑的隧洞。
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 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07年山东卷18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 目依赖和盲目信任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于黑暗中,哪管死神 正盯着自己 ③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 行夜路所给我们的刺激有时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 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 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 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向你说真 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 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沉沦往往从这一刻开始,酗酒是 常用的方式,借以逃出这片荒野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 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 人生之 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 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 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对 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
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 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④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19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影,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 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境界能够不与人伍 的独钓又是一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 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 其实,人难免不失 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