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八上第9课《论趣》word教案.doc
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论论 趣趣一、 林语堂简介: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 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 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 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 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 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 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 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 年创办《人间世》 ,1935 年创办《宇宙风》 ,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 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 、京华烟云》 、 《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 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 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 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 年定居台湾1967 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 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二、词语:扈(hù)从 手足胼胝(piánzhī) 摩顶放踵(zhǒng) 鞠躬尽瘁 利禄熏心 癖嗜 索然寡味 掮(qián)客术 词解 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了。
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通脱自喜:通达脱俗,自己高兴 掮客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技术 三、课文研讨: 《论趣》 ,林语堂散文集《无所不谈合集》中的一篇精品 (一)思想内容: 1.题目《论趣》中的“趣”怎样解释? ——兴趣 “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 ”有的地方作“趣味”解,如天趣、物趣、人趣等2. “通脱自喜” 、 “适可而止”是什么意思?什么心态]——大度乐观,在物质待遇上知足长乐是一种积极、洒脱、无功利的心态 3. “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中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什么意思? ——知道是这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里强调目的性不强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4.练习一——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关键语句见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 5.归纳主题: 《论趣》这篇散文,站在“通脱自喜” 、 “适可而止”的人生高度,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解读了人生的“趣” ,主张我们去寻此“趣” ,加强思想文化修养 (二)结构: 通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从故事引出,写古今一般人和圣人贤人有目的的行为动机。
文章本身写得很有趣开头是一段不长的传说这中间主要是乾隆皇帝与其扈从的对话,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作者由此转入议论,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权是人生中普遍的现象但是,作者也充分肯定了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为名利而是为理想和信仰,具有积极向上的人世精神(即“利天下” ) 作者认为“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 ”这“通脱自喜” 、 “适可而止”便是林语堂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追求 ——第二部分:写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及其三方面的表现 这“通脱自喜” 、 “适可而止”和“趣”是处在同一个境界上的,只要做到前者,后者自然就会产生作者对“ “这平常说是为一种好奇心所驱使 ”这样解释是否真正科学,我们在此就无须去讨论了 “趣”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有三方面的看法]一在求知上要有“趣” “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 ”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作者认为这“趣”可以与“好奇心”沟通, “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的趣味使然的。
” 二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 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 “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 ” “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 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 三在读书上要有“趣” 要“动了灵机” , “能够知趣” 作者叙说徐志摩和李考克二例,实是针砭现代的机械教育,提倡教育要“动了灵机” 当然,这其中的趣味,固然有其一定的文化因素积淀,但在林语堂笔下,也多了一些“玄虚”的成分 “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 ”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 (三)写作特点: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 《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 ,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练习 2、3 ——第 2 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林语堂散文的特点来赏析课文 ——第 3 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来赏析课文 答案说明:参看课文研讨和后面相关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