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国文学复习提纲下.doc
5页20世纪中国文学复习提纲下〔2021-06〕一、沈从文与“京派小说〞1、“京派〞简况o 1、形成:“京派〞小说发轫于20年代,成熟于30年代初,主要指活泼在京津一带围绕?大公报?、?国闻周报?、?文学杂志?、?水星?、?骆驼草?等刊物的一批作家创作的小说o 2、构成的人:“京派〞小说家成就较大的是沈从文、老向、废名、芦焚、萧乾等 “京派〞小说家绝大多数是北大、清华、燕京等校教师或学生,他们标举 “纯粹的文学趣味〞,追求冲和雅洁的审美情趣便构成了他们作为文学流派的根本美学特征o 3、开展情况:1937年朱光潜创刊?文学杂志?将“京派〞小说延续下来,但很快在抗战中停止了1947年?文学杂志?复刊, “京派〞小说再度兴起,但很快又消失了o 4、审美特征: “京派〞小说的艺术特质和审美特征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农耕文化根底上,他们企图以沉着和谐的理想化生活来改造现代生活,与充满变革与竞争的现代生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表达了其 “人生美化〞的美学理想1、 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作品有?边城?、?月下小景?、?八骏图?等2、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特色〔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书上的内容〕o 表现超脱现实的人的自然本性。
o 描写淳朴的民俗风格等o 对病态的人性的批判o 集中表达了 “京派〞小说朴素的表达与幽淡的抒情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二、 张爱玲的小说1、 张爱玲的生平原名张瑛o 出生于贵族之家,从小体会到末代贵族生活的颓废、没落和压抑,切身感受到生活的虚无及命运的无常; o 不幸的早年生活使她深深感受到人伦亲情的虚伪和冷酷,对人生和人性产生强烈的疑心; o 受母亲影响,崇尚西方生活方式,但深深受到中国传统精神、文化和文学的影响2、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特色o 她的小说一再描写普通的上海市民生活,以及她所认为的真实的人性——男人的自私,女人的虚荣但她对这样的男女的描写却没有基于厌恶的敌意,而是对他们的境遇和命运表现出深深的同情o 张爱玲的小说叙事具有独创性她善于用“怀旧〞或称回溯的视角,把事件——无论是过去发生的还是刚刚发生的,置于一种过去的时态下进行表达,认为造成表达主体和事件之间的距离感、命运的沧桑感和阅读的亲切感o 此外,张爱玲能够根据作品的主题采用最为恰当的表现形式,结构灵活多变小说对人物心态的刻画细致准确,语言生动形象,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家的思想与人物的感受,到达极高的艺术境界三、 解放区小说的新方向及赵树理1、 解放区小说的新方向o 解放区小说以侧重于讴歌新时代新生活而独具特点。
o 解放区新旧制度的交替与变革孕育了赵树理为代表的一批新的作家这批作家: 在文化艺术素养与审美知识结构上,主要受“五四〞以来新文化及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影响; 以一种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心态来观察和表现新的生活对象,使解放区小说创作出现了新的风格o 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变革,首先表现在题材、主题的变化上; o 解放区小说艺术形式上的变革,突出表现在民族化、群众化探索上的新收获; o 解放区的小说创作在整体上表现出明朗、清新、高昂的艺术风格; o 其艺术局限是对外来形式借鉴不够,对现实生活的题材开掘不够,人物典型化程度不高等 2、赵树理的生平及其创作1〕、原名赵树礼,山西人主要作品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赵树理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2〕、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 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3〕、赵树理小说的奉献:o 首先,由鲁迅开创的现代文学传统的反封建的战斗主题在赵树理小说中得到了新的开展 o 其次,赵树理的小说创造了群众化、民族化的新形式。
o 第三,在人物刻画方面,赵树理使用传统的白描手法,主要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 o 第四,赵树理小说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纯化了的北方农民口语四、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1、 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1966,十七年文学 1966——1976,文革文学1977到现在,新时期文学2、四五十年代文学的“转折〞n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社会发生急剧的重大变革,也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学,发生了文学的“转折〞n 表现:以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唯一的文学事实;文学是政治的手段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了应遵循的体系性“标准〞;而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作品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等文学活动方式也都出现重大变化3、50年代到70年代的创作:中心作家的文化品格:n 首先,从作家出身的地域,以及生活经验、作品取材等的区域而言,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n 其次,对于中心作家来说,文学被看成是效劳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明确的目标感和乐观精神,是他们作品的基调n 最后,这一时期作家的“文化素养〞,也与“五四〞及以后的现代作家有不同的侧重。
中心作家〞大多学历不高,在文学写作上普遍准备缺乏4、中国当代文学的特色:o 之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社会色彩 o 之二,中国当代文学是现实主义为主流的文学 o 之三,中国当代文学是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 o 之四,中国当代文学是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继承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不断创新的一种新文学五、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1、伤痕文学1〕、背景: o “十年内乱〞给中国带来沉重的灾难,给千百万家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o 文革结束后,人们压抑在内心的怨苦需要倾诉,需要有情感上的宣泄,伤痕文学迎合了社会这种需要,受到热烈的欢送2〕、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刘心武与?班主任??班主任?发表后的影响:o 标志着文革后中国文学的真正转机 o 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果,“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呼声,是对全社会的警示 o 艺术上不免粗糙,但出现在中国当代社会巨大变革时期,有它特殊的历史价值卢新华与?伤痕?伤痕文学的特征:• 伤痕文学表现出“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 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 作家对“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 艺术上比拟粗糙2、 反思文学1) 反思文学产生的背景: o 在“伤痕文学〞的根底上,人们需要更有深彻的思想洞察力,对中国当代历史的再认识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深刻之作; o 一大批有思想、有阅历的作家重新复出,他们以不同题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当代社会发生的种种事和人的变迁,从中引出历史的经验教训。
o 在这股创作思潮下产生了“反思文学〞,这是比“伤痕文学〞影响更大、作品更多、内容更深刻的一个文学现象 2〕王蒙与?布礼??布礼?的特色:o 自传体性质的作品 o 艺术上采用意识流手法六、 文化寻根小说;女作家群的小说创作1、文化寻根小说o “文化寻根〞意识开始于八十年代初期,繁荣于中期 o 当时西方创作思潮汹涌而入,不少作家赶时髦,创作出西方味很浓的作品;o 这些作品脱离了中国现实和广阔读者,逐渐受到冷落 o 一大批有见识的作家认为文学创作必须以民族文化及覆盖在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为根底,探寻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强调地域特点、民俗、民风2、文化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 被遗忘的三、四十年代著名的作家沈从文、张爱玲等被重新评估、推崇; 五十年代被冤屈的作家重新复出,如汪曾祺等; 80年代出现的中、青年作家,如贾平凹、阿城、王安忆等代表作家:贾平凹:陕西省人 “商州〞系列小说,讲述发生在商州的故事,既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色彩,又有鲜明的当代生活内涵 代表作:?鸡窝洼人家?——选自:?商州:说不尽的故事?寻根小说的艺术特色: 对于风俗、地域文化的兴趣; 加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表现这一生活方式在现代的变迁,为不少小说家所重视。
2、 女性作家群的创作1〕女作家群的崛起新时期崛起了中国当代女作家群,这是二十世纪文学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现象 原因: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整个社会和文学环境的变化 社会文化上“女性性别〞的重新发现,和文学创作题材、风格的“开放〞趋势,破除了女作家进入文学写作领域的很多障碍 大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有助于女性进入文学领域2〕女作家群的构成 一般分为三种: 一是五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如戴厚英等; 二是经历“文革〞时期的“知青〞作家群,如王安忆等; 三是1977年以后新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如刘索拉等3〕代表作家作品宗璞的?红豆?:特殊时期的爱情、人生抉择茹志鹃的?百合花?:战争中人性的朴素和牺牲4〕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创作类型的代表作家 她在女作家群中,是被认为视野颇为开阔、能够驾驭多种生活经验和文学题材的作家 她的创作表现初多变的风格,并始终保持很强的创作活力 代表作:?小鲍庄?、?荒山之恋?等1985年写作出“文化寻根〞的?小鲍庄?,表达对儒家文化的“仁义〞精神及其崩溃的理解。
1986年后,王安忆发表了引人争议的“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表达自己对男女之情的思考七、 余华的创作背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引进与借鉴,多元化的文学创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增大,文学家的目光也投向世界,用西方的手法表现中国的内容,成为中国作家一条探索之路 1985年之后兴起的小说新潮中,余华等一大批年轻作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特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始余华代表作:?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活着?:忍受苦难 ?活着?通过福贵的自我诉说来展开故事情节 为“活着〞而“活着〞的受难式主题,使得小说在叙事上没有过度追求叙事结构的复杂性,而是使人物始终沿着非常单纯的“生与死〞的主线而开展 余华的叙事目标不是强化历史的悲剧性,而只是关注人物“活着〞的受难方式和过程许三观卖血记?:消解苦难 许三观面对一次次生活的难关,用自己的献血开始了漫长的救赎 ?活着?凝重,凄凉,侧重人物的内心之苦以及家庭伦理上的温情冲击; ?许三观卖血记?那么轻逸、幽默、诙谐夸饰的情趣和戏剧的气氛更加明显; 许三观的卖血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卖血与施爱的过程超越了父与子的生命范畴,甚至蕴含了许三观对自我生存的的道德追问和伦理冲撞。
?许三观卖血记?在叙事上屡次采用的重复的手法,叙事的重复最突出地表达在卖血事件上,它就像一段音乐旋律,被余华不断演绎了十二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