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素质检测题(word版有答案).doc
8页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素质检测题一、积累运用(22分)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盔甲(kuī) 确凿(zuó) 人迹罕至(hǎn) 花团紧簇B.感慨(kǎi) 倜傥(tì) 一日三省(shěng) 人声顶沸C.啄食(zhuō) 一箪食(dān) 博学笃志(dǔ) 美不甚收D.搓捻(niǎn) 绽开(zhàn) 恍然大悟(huǎng) 截然不同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历史上曾人来人往的丝绸之路古迹,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B.他的求学经历,说明能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的不求甚解和勤奋与否C.那些街头小报为了捕捉此案的一些细节而忙得不亦乐乎D.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装有危险化学药品的瓶子放到特制的保管柜中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B.这位建筑师的独特设计和出色业绩,已被有关单位采用C.在本届世乒决赛上,中国队将与美国队争夺冠亚军D.近几年,他记录下来的文字大约有600页。
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唱歌,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②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③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④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⑤还要做些什么呢?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A.③①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③④①⑤② D.①③④②⑤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 )(3分)A、《再塑生命的人》节选自法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讲述的是安妮.莎莉文刚刚走进海伦凯勒生活的故事B.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小说、散文的结集写的是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C.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书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D.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选自《朝花夕拾》6.古诗文默写填空7分)(1)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3)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5)《〈论语〉十二章》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最能体现诗人绵绵乡愁的诗句是: , (7)《<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二.现代文阅读一).名著阅读9分)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
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7 (1) 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3分)(2) 这段文字选自哪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3)阅读下面内容,分别写出《朝花夕拾》中的相关人物。
3分)①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②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③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4分) 观秦兵马俑①车驶过秦始皇陵,骊山巍峨,扑人眉宇一个高高的土丘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田地里长满了青青的蔬菜,间或能看到青翠茁壮、逗人喜爱的麦苗②西安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发思古幽情的地方看到半坡,自然就想到了蒙昧远古的祖先,想到汉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骊山当然让我想到周幽王和骊姬,始皇陵里埋着妇孺皆知的秦始皇,而茂陵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陵墓至于唐代,那遗迹更是到处可见抬头一看,低头一想,无一不让你想到唐诗辉煌的黄金时代,想到那些显赫的诗人与脍炙人口的诗句走过灞桥,我怎会不想到当年折柳赠别的名句和真挚不舍的友情呢?一看到终南山,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吟咏之声,就在我耳边响起一走过渭水,那“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马上把我带到了长安的深秋中,凉意袭人而“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把春雨中千树万树枝头滴着红雨的杏花带到我眼前,湿意阵阵。
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①”,我仿佛亲眼目睹当年世界首都长安的情景,大街上熙熙攘攘,在黄皮肤的人群中夹杂着不少或白或黑、衣着怪异、语言奇特的外国学者、商人、僧侣、外交官……③总之,在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我眼前幻影迷离,心头忆念零乱,耳旁响着、嘴里吟着美妙的诗句,纵横八百里,上下数千年,浮想联翩,心潮腾涌我既愉快,又怅惘;既兴奋,又冷静,中间还夹杂一点似乎是骄傲的意味④就这样,转眼之间,我们到了秦兵马俑馆⑤我们先参观了大厅旁边的一间小厅中间陈列着一辆铜车、四匹铜马四匹铜马神采奕奕,仿佛正在努力拉着铜车奔驰一个铜军官坐在车上,驾着这四匹马看到这样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人们都不禁啧啧称叹,我心中那一点骄傲的意味不由得浓烈起来了⑥走进大厅,那真是硕大无比,目避、至少有几个足球场大站在栏杆旁边向下面的大坑里望去,那兵俑和马俑都成排成行地站在那里将军俑、铠甲武士俑、骑马俑等等,好像都聚精会神地站在那里,静候命令,一个个秩序井然,纪律严明,身体笔直,纹丝不动兵俑中间间杂着一些马俑,也都严肃整齐,伫立待命我原以为,这些兵俑都是一个模子里塑制出来的,千篇一律但是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的面部表情几乎都不相同:有的像是在微笑,有的像是在说话,有的光着下颔,有的留着胡子,个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没有发现一个愁眉苦脸的。
我简直难以想象当年的艺术家是怎样塑制这些兵马俑的这不叫它是宇宙间一大奇迹又叫它什么呢?⑦我的思潮又腾涌起来,眼前幻象浮动,心头波浪翻滚我仿佛看到前排坑道里的兵俑和马俑一齐跳动起来兵俑跑在前面,马俑紧紧地跟在后面,有的兵俑骑上马俑,他们都在将军俑的率领下,奋勇前进后排坑道里那些还没被完全挖出来的兵俑和马俑,有的只露出了头,有的露出了半身,有的直着身子,有的歪着身子,也都在那里活动起来那高低不平的地面此时在我眼中忽然变成了海浪,汹涌澎湃兵俑和马俑正从海浪中挣扎出来,奋勇地向前奔去他们一飞出大厅,看到河山大地花团锦簇,人们意气风发,都大为惊诧与兴奋他们边说边飞,浩浩荡荡,飞向骊山,飞向天空⑧这八百里秦川可真是一块宝地啊!几千年来,我们多少代人在这里胼手胝足②,辛勤耕耘,才收拾‘出如今这样的锦绣河山现在在秦俑馆内,外国朋友,男女老幼,穿着五光十色的衣服,说着稀奇古怪的语言,其数目远超过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那油然而生的骄傲感与幸福感,现在更加浓烈起来了⑨我依依不舍地离开秦俑馆此时天色渐晚,骊山山顶隐入薄薄的暮霭中,周围一片宁静那浩浩荡荡的兵马俑队伍大概已经飞越了骊山,伴随我的心飞掠那八百里秦川。
注】①冕旒(mian liu):这里指古代帝王②胼手胝足:手脚上因劳作而结满了老茧8.通读全文,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3分)游踪所见(所想)所感(1)丰富的历史遗迹,灿烂的诗歌文化似乎有一点骄傲的意味秦兵马俑馆小厅(2)骄傲的意味浓烈起来了秦兵马俑馆大厅规模宏大,形态各异,飞奔向前(3)9.简要分析第④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2分) 10.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与表达作用3分) 11.文章标题为“观秦兵马俑”,但作者为何一开始详写了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想所感,而并没有直接写“观秦兵马俑”?请结合文章主旨作简要阐释3分) 1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的景物描写为全文定下了充满活力、兴奋昂扬的情感基调。
B.第②段末尾的省略号隐含的意思是:在西安,引发思古幽情的历史遗迹与脍炙人口的诗歌还有很多C.第⑥段末尾画线句强调的意思是“不知道到底要怎么称呼、评价那些兵马俑才恰当”D.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与第②段画线诗句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三)阅读文章,完成题目9分) 一棵小白杨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