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区域分析及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
34页精品word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章节 第一章 绪论区域的概念 区域的划分 区域分析的概念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其次章 区域开展的资源环境根底分析自然环境及其对区域开展的影响 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开展的关系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判 生态补偿第三章 区域开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区域经济背景 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人口对区域开展的作用 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第四章 区域开展的技术支持分析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开展的影响 区域科技条件的评判技术扩散 技术引进与技术挑选第五章 区域开展的整体评判单一指标〔 GDP GNP 〕 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国家竞争力及其评判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 投资环境的概念与分类仍有要素第七章 区域产业构造与主导产业分析产业的划分 产业构造分析的内容 主导产业的概念 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第八章 区域规划及其开展区域规划的概念第 1 页,共 24 页 - - - - - - - - - -精品word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第九章 区域开展战略中国战略开展的几次转向 评估区域开展的内部条件分析区域开展的外部条件第十一章 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土地 土地利用〔县级土地利用规划 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第十三章 区域根底设施规划根底设施的含义和分类 根底设施的作用 根底设施开展的理论 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区域给水规划布局 区域排水规划布局第十五章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区域环境根本特点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特点和要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具体整理第一章区域:为一个空间概念, 为地球外表上占有肯定空间的. 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课题为对象的地域构造形式;区域的根本属性: 1.为地球外表的一局部,并占有肯定的空间〔三维〕 ;2.区域具有肯定的范畴和界限; 3.区域具有肯定的体系构造形式; 4.区域为客观存在的;按内在构造划分区域: 1.区域空间内部的一样性和相像性,并以这种一样性或相像性区分于其他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2.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其功能上的严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称为结节区或功能区;按物质内容划分区域: 自然地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第 2 页,共 24 页 - - - - - - - - - -精品word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按特性划分区域 :整体性〔系统性〕.构造性.动态性;爱护类区域 :1.生态平安保证区; 2.能源.矿产.食物平安保证区;以城市为主导的开发类区域: 1.都市经济区——优化开发区, 开展重点; 2.人口相关的产业密集区;新世纪区域特性: 1.经济上的开放性.分异性; 2.文化上的多元性; 3.政治上的法执行与民主性; 4.生态环境上的自然性;区域分析: 1.为对区域开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点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开展的影响进展分析, 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开展条件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根底设施条件及政策.治理.法制〕 ;2.区域开展状况评判及存在问题诊断〔从经济.社会.资源入手〕 ;3.区域开展方向及策略讨论〔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着手,并以三者的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开展方向和策略挑选论证中判定为非正误的标准 〕;区域分析的方法 :区域比较法.经济学上的分析法.数学建模法其次章自然资源: 指存在于自然界,在肯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被人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自然资源分类: 1.依据赋存条件及其特点:地下资源.地表资源; 2.依据国民经济用途: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行资源; 3.依据利用方式:直接生活 资源〔自然食物. 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 鱼类等〕和劳动资料资源 〔矿产.森林.土地等〕;4.依据能否再生: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行再生资源;第 3 页,共 24 页 - - - - - - - - - -精品word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自然资源的特点: 1.有限性; 2.区域性; 3.整体性; 4.多用途性; 5.社会性; 6.变动性; 7.稳固性;自然资源对区域开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为区域社会经济开展的物质根底:①.自然资源为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局部;②.自然资源为区域生产力开展的必要条件;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2.自然资源对区域开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开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数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构造;自然资源的评判原那么: 1.明确评判目标,有的放矢;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需在现代技术可能的根底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爱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稳和可连续开展的角度动身评判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评判方法: 1.单向资源评判; 2.效益评判〔投入产出分析法, 使用价值与投入比〕; 3.综合评判〔总体评判.相关评判〕 ;4.潜力评判;资源评判的步骤: 1.确定评判范畴; 2.确定评判类型; 3.确定评判体系与指标体系; 4.评判结果分析;资源承载力: 为在肯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 以爱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连续开展为前提, 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为对该空间内人类的根本生存和开展的支撑才能;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1.时空内涵; 2.社会经济内涵; 3.可连续内涵;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1.有限性; 2.动态性; 3.可增强性;自然环境: 为人类发生和开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 为人类第 4 页,共 24 页 - - - - - - - - - -精品word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生存和开展的物质根底,为地球外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为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生态环境: 为指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 即人类四周的自然界, 为地球外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开展的关系: 1.人类社会开展的历史证明,在肯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自然环境也对人类文化产生这种大的影响, 它为文化存在和开展的物质条件, 人类文化的特点和差异,在于自然环境的不同;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利用破坏了自然 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使生态环境显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开展的变化;4.区域开展为生态环境爱护的前提; 5.改善生态环境为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开展,区域开展也应当为建立在爱护生态环境的根底上的可连续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判的内容: 1.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生 态环境状况与特点调查,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判〔评判单元确定, 评判因子挑选与指标体系构建, 评判标准与方法的确定, 生态环境现状评判的分级.分类与分区〕 ;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判;生态环境补偿: 为一种使外部本钱转化为内部化环境经济手段, 为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的代价, 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爱护者供应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补偿主体: 1.政府补偿; 2.市场补偿; 3.社会补偿;补偿方式: 1.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 ; 2.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财政补偿〕 ;第 5 页,共 24 页 - - - - - - - - - -精品word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第三章区域经济: 在一国范畴内, 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根底, 依据劳动地域分工原那么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缘由:1.区域差异:自然差〔地理.自然.历史根底〕 ,位势差〔区域间经济开展水平现状〕,趋势差〔区域经济开展趋势〕 ;2.区域优势:一个区域做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3.产业布局的指向性: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②.原料指向;③.消费市场指向;④.劳动力指向;⑤.高科技指向;⑥.交通枢纽指向;4.劳动分工规律:部门.行业分工和地域分工;5.区域利益:各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中由各自的贡献所确定的经济利益;区域特色的表现形式: 1.区域产业构造特色〔主导产业.帮助产业.根底设施〕;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与区域生产力开展水平亲密相关〕 ;区域分析的根本目的: 查找区域开展的特色, 走有特色的开展模式来提升区域的位置;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1.受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区域之间的市场构造存在差异;2.一个区域的人们的收入水平主要由区域的经济开展水平打算;3.一个区域的人们的消费观念那么受社会.传统. 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道德.风气.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信仰.偏好等,它们综合成一个区域的社第 6 页,共 24 页 - - - - - - - - - -精品word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会软环境,对企业行为产生影响;市场化水平: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为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构造的重要因素;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连续性以及经济合理性;3.市场地域范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5.市场意识为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 〔永嘉文化之于温州人〕 区域社会根底设施: 交通运输.给水排水设施.能源电力设施.电信通讯设施.防洪设施.环境爱护设施,文化.训练.卫生.体育设施等;区域文化: 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 所制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宝的总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开展的作用: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开展的潜在因素,打算着经济开展道路的挑选;2.区域文化开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打算着区域经济开展的速度;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打算着经济开展的水平;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开展的质量;人口对区域开展的作用: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2.区域人口的素养影响区域经济的开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情形;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①.人口数量及其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