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语文初一上册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docx
5页《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新站镇中学 孙铁军一、 学情分析这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一篇议论文,学生对于议论文的知识还不了解因此,要进行压缩式阅读,先需要向学生介绍议论文相关的文体知识另外,议论文缺乏趣味性,学生觉得乏味,不喜欢读,更不能多读几遍,所以在压缩式阅读的同时,课堂教学也要增加趣味性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课铃声响过之后,我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可能大家不太喜欢的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啊,我用了不到15句话就读懂了,你们想不想知道这15句话是什么呀?老师先不告诉你们,需要大家猜一猜学生一听,就来了精神,马上认真读起文章来,一边读,一边用笔勾画三、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每一个同学都获得交流的机会在经过学生的浏览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但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课堂学习,我放弃了指名提问,依然采用接龙的方式,将找到的猜测的句子陈述出来,下面就是学生找到的句子:(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3)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4)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5)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6)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7)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8) 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9)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10)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11)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12)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13)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四、小组合作交流,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在文中寻找能够起到过渡作用的词,或句子,将找到的十三句话,采用接龙的方式,来接成一段句子连贯,语义通顺的文字,了解作者写作的提纲,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下面就是学生进行的接龙事例:(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并且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3)、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4)、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5)、首先,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6)、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7)、其次,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8)、最后、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9)、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10)、区别在于: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11)、有创造力的人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12)、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13)、综上所述,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14)、想要拥有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15)、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五、问题引领,了解文章的结构因为学生是第一次利用压缩式阅读,为了降低难度,我设置了以下问题:1、 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2、 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是什么?3、 拥有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学生通过读文章,提取信息,解决了问题,明确了以下四个关键的句子: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3、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4、拥有创造力的关键这时,我适时的点拨,告诉学生,这就是文章的结构六、明确观点,明确论点和论据的作用1、学生思考,讨论最后保留的句子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引导学生关注在阅读时压缩所保留的关键句与论据的关系学生在经过短暂的思考讨论后回答:论点(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到此为止,出现的内容就是考点下一步,就是交给学生如何运用知识答题:(一)、1、出示阅读的问题,引导学生先分析题目的考点(1、中心论点;2、论据;3、论证过程;4、议论文的语言;5、议论文开头的作用等),然后思考运用哪一条答题格式,最后组织语言,出示答案二)、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议论文的考点,答题的技巧和答题的模式,结合对课文中关键句的掌握,来答题就这样,我通过了压缩式阅读交给学生如何运用答题技巧和格式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