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阅读考点精讲课件:文言文:文言文之文言句式(二).ppt
17页初中语文知识点精讲课程,文言文之文言句式(二),,红杏一枝莺歌燕语,碧桃满树日丽风和,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谓语前置,(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谓语前置也叫主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可译为“你的不 聪明太过分了” 2)宾语前置,(1)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弗 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3)介宾后置,(1)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2)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4)定语后置,(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有隐逸气质的花”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诗四句” 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文言句式之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主语省略,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2)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七月》) (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2) 谓语省略,谓语一般是不能省略的,省略了影响语意的表达,但在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谓语也可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曹刿论战》)句中省略的动词“鼓”就是谓语 (2)陈涉自立为将军, (立)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句中省略了谓语动词“立”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介词的宾语,省略的宾语往往可以用代词“之”来代替,指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3 )宾语省略,1.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3.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4)介词省略,省略介词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表示处所的“于”和表方向的“自”经常省略一)省略“于”,可译为“在”、 “给”“到”等 (1)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2)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二)省略“自”,可译为“从” 例如:(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5)量词省略,(1)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2)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两小儿辩日》),先标示下列倒装句中倒装的部分,再说明其正确的语序。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市朝谤讥 寡人之耳闻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 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 信自 ④受任于败军之际 (《出师表》) 于败军之际受任,请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山东省滨州市)补充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桃花源记》) ②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③置( )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④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源中人,源中人,渔人,渔人,之,于,之,请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省略句,倒装句,(1)主语省略,(2) 谓语省略,(3 )宾语省略,(4)介词省略,(5)量词省略,(1)谓语前置,(2)宾语前置,(3)介宾后置,(4)定语后置,,更多精彩视频内容,敬请关注,,,,,,2607159237@.com,,youyicongshu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