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呼伦贝尔城乡收入差距原因的.doc
7页关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城乡收入差距原因的研究综述关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城乡收入差距原因的研究综述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开始扩大,成为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也是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持续稳定 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数据分析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 状,并从多个角度阐明引起这种差距的原因,对于进一步采取对策缩小差距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城乡收入差距; 产业特性; 二元经济结构; “剪刀差”;城镇化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一、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一)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整体经济水 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3 645.2 亿元增加到 2007 年的 249 529.9 亿元,2008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300 670 亿元,增长了 81.5 倍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也大幅提升,1978 年为 381 元,2007 年为 18 934 元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整体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都是在不断增加的,但也伴随着城乡收入 差距的不断扩大。
在传统体制初步建立的 1957 年,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为农 村居民收入的 3.48 倍到文革前的 1964 年,前者是后者的 2.38 倍左右这 一差距一直持续到 1979 年 呼伦贝尔城乡收入现状呼伦贝尔城乡收入现状(一)随着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2010 年呼伦贝尔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857 元,“十一五”期间 年均增长 12.5%,比“十五”期间提高 0.6 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水平低 1.6 个百分点;2010 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6295 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 14.5%,比“十五”期间提高 6.6 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水平高 1.4 个百分点 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 6053 元,同比增长 12.2%;牧民人均纯收入 9075 元, 同比增长 15.8%呼伦贝尔市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仍是工资性收入,但非工资性 收入占比逐步上升,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速相对较快,收入结构日益呈 现多元化趋势 (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市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从 1990 年 的 46.62 亿元上升到 2010 年的 932.01 亿元,增长 18.99 倍,年均增速达 16.2%, 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1.35 倍,从 1203 元上升到 14857 元,年均增 长 13.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7.8 倍,从 715 元上升到 6295 元,年均增长 11.5%,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分别低于 GDP 增速 2.8 和 4.7 个百分点。
对比内蒙 古自治区平均水平,全区地区生产总值 1990-2010 年年均增长 19.7%,而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4.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1.3%,增速 分别低于 GDP 增速 5.1 和 8.4 个百分点二、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并进一步扩大的原因二、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并进一步扩大的原因关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原因, 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我国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使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更加丰富、 全面关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并进一步扩大的原因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 着手:(一)产业特性众多学者认为, 城乡收入差距之所以存在, 并且这种差距逐 步扩大是和农业、农民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1、农业自身的原因 1) 学者 于凤芹认为,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并可能进一步扩 大的原因: 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 农民收入来自纯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减少; 农 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 农民的信息渠道少, 信息滞后( 于凤芹, 2003) 2) 学者杨飞虎认为, 农业结构不合理也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我国经济的 发展使得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
但当前我国农产品地区供给差别不大, 优质、 安全、健康、卫生的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供给不足, 而且农产品运输、储存和 深加工增值环节薄弱, 多数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 杨飞虎, 2007) 2、农民自身的原因 1) 学者曹霞从农民自身素质较低这个角度解释了城 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原因她指出我国广大农民自身素质相对较低, 知识贫乏, 观念陈旧, 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曹霞, 2005) 2) 学者祈林德认 为, 无论在哪个国家, 只要存在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 其收入差距就一定存在 传统农业技术进步缓慢, 不断增加 的劳动力供给的边际效益会逐渐趋于零现代工业使用的资本、技术和设备可 以再生, 规模可以扩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比农村居 民要高(祈林德, 2005) ( ( 二二) )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并进一步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许多学者认为计划经济 时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仍然在各个方面制约着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 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 1、学者喻晓东认为, 二元体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劳动力流动方 面: 形成于20 世纪50 年代并延续至今的户籍管理制度, 在形成城乡收入差距 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物资本投资方面: 二元体制下, 对农村地区的固 定资产投资长期明显少于对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在二元体 制下, 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明显少于对城市地区的教育投资这些因素都导 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喻晓东, 2006) 2、学者夏兴园、肖文海从市场分割的格局入手指出, 市场分割格局是维护城乡 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我国市场经济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城乡二元多等级市 场的分割这种市场等级化格局导致农村市场化程度很低, 市场数量少、功能 不全、信息闭塞, 农民参与市场的交易费用高、生产效率低, 维持了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的拉大( 夏兴园、肖文海, 2007) 3、学者毛克林认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实际上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反映 农民从事的产业是传统农业, 刘易斯认为只能“维持生计”, 农民收入低是传 统农业的产物城镇居民从事的产业, 刘易斯称之为“现代产业”, 现代产业 的劳动生产率高, 职工能够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 毛克林, 2006) 。
( ( 三三) ) 其他体制性因素其他体制性因素在城乡之间由于一些政府性体制的存在, 使得城乡之间差距不断扩大,所处的地 位、拥有的机会不平等, 进一步促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1、学者曹霞认为, 3现行财税体制加大了农民负担我国农村的财政税收体制, 不仅未能缓解城乡 的收入分配差距, 反而在客观上有强化这一差距的趋势农民承担着本应由政 府投入的公共产品开支; 农民承担着与其收入极不相称的高额税赋( 曹霞, 2005) 2、学者鲁锦锋、徐杰指出, 城乡之间承担改革成本上的不公平也是造 成其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我国政府在改革道路选择上, 采取了不触动城 市 居民原有利益, 让农民承担大部分改革成本的次优改革路径, 这也直接导致改 革初期稍有下降的城乡收入自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持续扩大( 鲁锦锋、徐杰, 2006) 3、学者刘安萍认为, 倾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制也是造成城乡收入差 距扩大的原因之一这主要表现在: 农民社会保障缺少; 财政支农力度较弱( 刘安萍, 2005) ( ( 四四) ) 国家经济政策国家经济政策1.建立与经济增长和市场供求机制相适应的工资制度 肖红叶等(2001)、李实(2001)提出,实物分配的货币化,可以使个人所得 税建立在个人实际收入而不只是货币收入的基础上,也是防止官僚特权和腐败 的一项有力措施;韩文秀(2003)提出应该用法律措施保证劳动力市场公平竞 争,同工同酬,同时要建立健全最低工资制度。
2.强化税收调节作用 税收是调节高收入的一种有力手段,在诸多研究者的政策建议中,都把税收调 节提高到了很重要的高度曾国安(2002)等提出要加强税收调节作用,建立 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税收系统,增加直接税税种;肖红叶等(2001)、 魏曙光(2003)等研究者提出个人所得税是缩小高收入阶层同一般人之间收入 差距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张沂(2002)等提出,要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 征点,并建立和完善对高收入者在收入、消费、财产诸方面进行全面有效的税 收调节机制,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在消费、财产等环节开征新税种,调 节过高收入的问题;魏曙光(2003)进一步提出当前解决个人收入显性化问题 需要财政、税务、银行等联手采取措施 朱明等(2007)研究者则认为中国目前的所得税法缺陷很多,不利于缩小收入 差距,相反有劫贫济富的倾向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对社会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的有效经济 杠杆,社会保障政策是解决因失业、疾病和年老等因素所带来的贫富不均的最 重要的政策措施对于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陈宗胜、周云波 (2001,2002)认为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差别应当缩小。
同时,在加强社会保障 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保障贫穷阶层人民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失;王小鲁、樊纲 (2005)的定量研究进一步发现,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给中高收入 阶层带来的好处大于给低收入阶层带来的好处,认为需要改变忽略低收入阶层 的倾向,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对此,黄达(2006)提出国家在制定社会保 障制度时应考虑到这一部分贫困阶层的实际困难,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 这部分人加入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就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李爽 (2001)认为要尽快推进一体化、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要关 注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张沂等(2002)提出建立合理的可持续的养老基 金补充机制,给人们以稳定的预期;韩文秀(2003)提出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4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中国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朱明等(2007)认为,健全和完善 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多 渠道、多层次、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保障制度 4.制定扶贫性质的经济政策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1997)提出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4项区域经济政策, 最终实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陈宗胜、周云波(2002)出随着经济体制的逐 步转轨,国有企业员工下岗将会持续存在,部分人的收入必然会绝对地减少, 落入贫困阶层。
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贫困阶层的救济; 邓涛(2006)提出,对于低收入居民群体,除了采取相应的“济贫”措施外, 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扶贫”工作,为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创造条件 5.制定区域协调发展的发展政策 多数研究者认为应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不同区域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基 本政策取向主要集中在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 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努力将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 人才引入到中西部,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加快中西部地 区的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 居民收入的差距曾国安(2002)特别提出,政府应该打破不平衡发展战略和 政策的循环,在税负地区公平负担的原则下,推行平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战略和 政策,使各地区公平竞争,自求发展,对经济落后地区宁可推行低收入保障政 策这样才能解决由不平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战略和政策所造成的不同地区的居 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循环扩大的问题 6.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低收入居民收入 多数研究者认为,扩大就业是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性措施,积极促进 充分就业,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社会贫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