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doc
5页物理 科第一章第一节导学案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1、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重点难点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方案三:教学反思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方案四: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发体 现象 结论声带 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 说话时声带在动直尺 发声时直尺在振动 发声的直尺在动水 水发声时在振动 发声的水在振动橡皮筋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音叉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 手感觉发麻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 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 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桌面 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桌面 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1.指导学生看教材 12 页图 1.1-1、13 页 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介质 现象 结论空气 听到闹铃声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无 听不到闹铃声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水 听到闹铃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水 听到石头敲击声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课桌 听到敲击(嘀嗒)声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 1.1—6 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 0C 时, V 声 =340 米/秒 25 0C 时, V 声 =346 米/秒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3.一般情况下: V 固 >V 液 > V 气三、课堂小结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 0C 时,340 米/秒(空气)板书设计:一、声音的产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3.声速:(1)15 0C 时, V 声 =340 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四、知识应用例 1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D)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 2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 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 3 个合理场景. 答案:(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2)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3)发令枪响后,好长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看表演时,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
作业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 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2.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3.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这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发声体在振动时,压缩了附近的空气形成 相间的波动,并由近及远地向四周传播,这就形成了 .5.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6.有些耳聋病人配有骨导式助听器就能听到声音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8.手拨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下列哪个物体振动产生的( )A.手指 B.琴弦 C.空气 D.弦柱9.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A.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 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C.我们能听到波浪排击礁石的声音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10.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A.空气 B.水 C.酒精 D.钢管 11.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 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 .设计者:李芳 审查者:李芳 时间 2012-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