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行为与文化课笔记.docx
19页2.1心里文化学的发展脉络马思尔莫斯(法国人类学家迪尔凯姆的学术继承人)《论馈赠》,研究太平洋岛上的人们的" 夸富宴"的这种交换•揭示了一种人类更普遍的交换形式(不等价交换,附带有情感等的) 在莫斯所描述的图景中,礼物作为一种社会一体化的纽带被呈现出来礼物的交换是群体内部 及群体之间社会结构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族群内部,人们通过交换来巩固和建立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团结,愉快的接受礼物和及时的 回报礼物被认为是族群内部成员所必须遵守的义务性规则.不等价交换是一种,更普遍,更古老的交换模式.而等价交换,商品交换,是一种在特定场合,特殊形式的交换形式.后现代时期的交换理论:作为交往的交换.心理文化学对人类交换的看法,与莫斯关于"前现代"的交换理论以及最新的"后现代"交换理 论相一致它将交换看作是人交往的一种方式"锚定"的理论较好地描述了价格形成的机理: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确定的价值往往不是围绕理 性的交换价值上下浮动的,而是像抛锚那样将交换价值选定在某个有意义的点上(意义价值)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的以人为本的新经济,特别是其中的个性化生产和个性化定价实践直接 动摇着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的基础.相对于交换价值,意义价值代表着人性的更高的感性的一面这种新的交换原则的特点,是以 意义价值相等为等价原则•意义价值相等时,交换价值可以不等.等意义交换在后现代经济中理解为交往•作为交往的交换,是不等价交换.交往和交换的区别:1•交往是主体的交流交换是客体的交流2•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表现为货物等价而情感不等价(商品交换,是符号交换;一定要过滤掉人情等非货币化因素•交往主体屏蔽一切非符号特征只 进行客体(产品、服务)的一般等价交换.交往交换,是象征交换•是交换物所象征的意义,所以也是一种意义相等的交换•);3•前现代与后现代的产品交换,都具有与语言交换同样的特征•这种交流,与符号交换特点相反, 不是抽象价值交换,而是获得具体意义的交换,物的关系结束后,人的关系还在;4•交往对象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人际交往的具体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即一方可"出售"所有形 式的事物,另一方可以用所有形式的事物进行"支付只要这些事物含有对方所需要的使用价 值.3.1需要的概念人的需要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需要的本质)需要的三个层次:需要是一种缺乏状态;需要是由缺乏状态引起的主体自动平衡倾向;需要是伴随主体自动平衡倾向的择取倾向。
需要与本能是不同的,需要是人的身体产生的一种缺乏状态,欲望是人的身体和外部条件作 用下产生的一种状态,但未必是真正的缺乏状态需要是隐形的,欲望是具体物马斯洛"五需要论"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从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 实现的需要William Ttomas (威廉托马斯)的“四需要论":对新鲜经验的需要;对安全感的需要; 对反应的需要;对承认的需要许悢光的"三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地位 的需要3.2情感性需要与安全需要人需要的三层次:生物性需要--延续自身的需要(如食物,躲避危险等)和延续种群的需要(如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安全,地位,社会交往(社会生活);情感性需要--爱,新鲜经验,拒绝,自我实现(心理活动).情感性需要:1•表达悲欢的需要;2•倾诉的需要;3•爱与被爱的需要;4•尊严的需要(自尊,受人尊重,成就感,荣誉感);5•完善生命的需要(提升生命的质量:美感,和谐感,宁静感,满足感,"自我实现"某些宗教体验等)人需要的三大类:安全类,交往类,地位类这三大类需要又分别分为三个层次生物性社会性, 情感性.3.3交往需要和地位需要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流和互动,即社会关系.社会交往三层次:生物性交往--出生后来自保护者的爱抚,成年后没有爱情而只是以生育为目的的性活动等 社会性交往--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般性交往情感性交往--投入感情的关系.过多的社会性交往会影响人的情感性交往而情感性交往对人更重要.古代中国人认为最重要的五种情感性关系:1•夫妻;2•父子;3•兄弟;4君臣;5朋友.情感性交往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增多.地位:是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是依照一个社会的文化规范有高有彳氐地位的三层次:生物性地位--由性别,出生,血缘关系等决定的地位.社会性地位--表现为社会威望,荣誉,财产,权力和权威.情感性地位--来自亲密的家庭,朋友或同事中的评价.3.4人的需要与文化的关系社会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文化乃为限制人的各种需要而设•(满足人朝向好的方面发展的需要;限制人朝坏的方面的发展的需要)有限制而文明立,无限制而文明废.文化对人的需要的影响: 欲望与文化(有的社会制约人的欲望的规范极为严格禁欲主义;有的就较为宽松,纵欲主义J:对安全、交往、地位认识的不同;文化对社会性需要的评价不同.决定人的幸福和快乐,是人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人的社会地位和银行的存款.7.1交换的概念与五个命题交换的定义:狭义的交换物在人与人之间除掠夺以外的流动过程(即经济学上的商品交换)广义的交换:人与人之间物质与信息的流动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咬换的可以是人,财务,服务,庇护,服从,信息以及情感等等,还有是符号,象征等等)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法国人类学家:社会关系是各种交换的集合社会可还原为各种交换.心理学层次:交换是心理、社会均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构成基本人际状态的一个维度. 现代社会交换理论,大约产生在19世纪(社会科学出现的时期)亚当斯密,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迪尔凯姆,独立的,有完备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出现(专门讲人的交换的学科),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 美国.在方法论上社会交换理论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 联合是一种相互交换过程.社会交换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的GC霍曼斯(现代交换理论的重要创始人)和P布朗;及另外一些代表,如布劳(美国社会学家,对霍曼斯的理论进一步完善)George C.Homa ns的五个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剥夺与满足命题;攻击与赞同命题.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活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越多,重复活 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奖赏越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的行为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奖赏或惩 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重复同样的行动.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越小.攻击与赞同命题:该命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 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 期待值,或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霍曼斯将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 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5命题结论的预设前提)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 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对个人来说,投资 的大小与利益的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布的.George C.Homa ns命题的缺陷:预设每个人都是自利的;忽视社会和文化变量排除了情感因素.7.2人类交换行为的发展马思尔莫斯(法国人类学家迪尔凯姆的学术继承人)《论馈赠》,研究太平洋岛上的人们的" 夸富宴"的这种交换•揭示了一种人类更普遍的交换形式(不等价交换,附带有情感等的) 在莫斯所描述的图景中,礼物作为一种社会一体化的纽带被呈现出来礼物的交换是群体内部 及群体之间社会结构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族群内部,人们通过交换来巩固和建立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团结,愉快的接受礼物和及时的 回报礼物被认为是族群内部成员所必须遵守的义务性规则.不等价交换是一种,更普遍,更古老的交换模式.而等价交换,商品交换,是一种在特定场合,特殊形式的交换形式.后现代时期的交换理论:作为交往的交换.心理文化学对人类交换的看法,与莫斯关于"前现代"的交换理论以及最新的"后现代"交换理 论相一致它将交换看作是人交往的一种方式"锚定"的理论较好地描述了价格形成的机理: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确定的价值往往不是围绕理 性的交换价值上下浮动的,而是像抛锚那样将交换价值选定在某个有意义的点上(意义价值)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的以人为本的新经济,特别是其中的个性化生产和个性化定价实践直接 动摇着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的基础.相对于交换价值,意义价值代表着人性的更高的感性的一面这种新的交换原则的特点,是以 意义价值相等为等价原则•意义价值相等时,交换价值可以不等.等意义交换在后现代经济中理解为交往•作为交往的交换,是不等价交换.交往和交换的区别:1•交往是主体的交流交换是客体的交流2•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表现为货物等价而情感不等价(商品交换,是符号交换;一定要过滤掉人情等非货币化因素•交往主体屏蔽一切非符号特征只 进行客体(产品、服务)的一般等价交换.交往交换,是象征交换•是交换物所象征的意义,所以也是一种意义相等的交换•);3•前现代与后现代的产品交换,都具有与语言交换同样的特征•这种交流,与符号交换特点相反,不是抽象价值交换,而是获得具体意义的交换,物的关系结束后,人的关系还在;4•交往对象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人际交往的具体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即一方可"出售"所有形 式的事物,另一方可以用所有形式的事物进行"支付只要这些事物含有对方所需要的使用价 值.7.3等意义交换后现代时期的交换理论:作为交往的交换.心理文化学对人类交换的看法,与莫斯关于"前现代"的交换理论以及最新的"后现代"交换理论相一致它将交换看作是人交往的一种方式等意义交换:交换中的价值转换:交易型交换(物物交换);雇佣型交换(物与服务交换);单惠型交换(类似赠与); 信用借贷型交换;好意优先型交换.物物交换的特点:甲与乙在交换的当初都希望从交换中得到好处这种交换形式就是一种功能 性;交换者的地位平等,交换的价值相等,交换过程一般是同时完成的;相同的行为可以同步发 生在不同对象之间,而交换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是随着交换过程的完结而完结,交换不附带情感, 交换过程中没有价值转换.雇佣型交换的特点:交易的甲方不像对待一件物品那样对待受雇者而是跟受雇者有一种交往, 有时候他需要为受雇者提供照顾和保护,而受雇者也通常不是单纯的提供劳动他对雇主还要 求有忠诚、服务、服从等等.信用借贷型交换的特点:双方在开始的时候并不一定有从交换中获得好处的想法;但双方都会 有预期;对方在接受了自己的好意之后,会做出某种还报,此模式下交换价值一般不相等;交换 过程一般也不是同时完成而是有一个持续的过程;交换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因为交换过程的完 结而完结;交换行为一般不重复出现它只在特定人群中发生;交换行为是附带感情的.好意优先型交换的特点:交换者在交换之初不一定有获得好处的企图交换价值也未必等价;交换也不会在任何人之间 重复发生;交换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因为交换过程的完结而完结.交换的发生一般不是出于某种责任和义务而是出于某种偶然的对于对方是否需要的一种判 断,交换者之间未必是有特殊关系的人但是一旦交换发生,他们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