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5-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ppt
27页社会主义国家的 经济与政治第五章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改革2四、社会主义事业的继往开来4一、政治经济的发展3 1三、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3 3要论提示☺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对世界 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俄乌 “斗气“,欧洲人会被冻死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苏联对社 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它既具有历史合理性,又有 局限性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 义国家开始了改革进程苏联东欧国家在改革中迷 失了方向,放弃了社会主义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方 向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主义只有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中才能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 改 革一、政治经济的发展二战后,社会主义突破了苏联一国的范围,向东 欧和东亚扩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社会主义国家在革命胜利后,主要面临两大任务: 建立以共产党为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和对所有制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首先,欧亚各国在本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苏联的帮 助下,纷纷建立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政权 其次,各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 工业上实行了国有化政策,在农业上进行土地改革 并实行集体化,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 经济的雄厚基础。
Ø (二)社会主义国家取得成就Ø1.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Ø2.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Ø3.平稳地实现了向现代国家的过渡 Ø4.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 Ø (三)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Ø20世纪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进步和世界 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Ø1.开创了新的时代 Ø2.解放社会生产力 Ø3.创立新型社会制度 Ø4.对世界政治的重要影响 Ø5.社会主义是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伟大力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形成的它是十月革命后苏联在落后 的生产力与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进 行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活动, 具体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 济体制和相应的意识形态一)背景与特征 1.背景 u十月革命后,俄国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对着的是 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颠覆、国内反革命叛乱、百废 待兴的国民经济和广泛存在的小生产经济列宁认 为在当时条件下的苏维埃俄国,只能由无产阶级先 锋队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在国内叛乱结束后,转而 实行新经济政策,从而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新路 u斯大林任苏共总书记后,开始在苏联推进工业现 代化和农业集体化,并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终止执 行新经济政策在此过程中,政治经济权力进一步 集中。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已经建成社 会主义,这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正式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是:经济上高度集中,政 治上过分集权经济体制 执政党与国家机关的经 所有制结构 政 关系经济管理 权力集中济 微观经济活动 治 干部政策分配体制 法制和监督2.特征3.苏联模式在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扩展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各国基本上照抄照搬苏联 模式的社会主义,仿照苏联体制建立起高度集 权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根据苏联经验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体制,可以 在短期内集中全国有限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达到特定的目标,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国家进 入正常的经济发展时期,这种体制的弊端就明 显暴露出来 在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生产效率和 经济效益低,官僚主义严重,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少国家在经历了一段较快的经 济增长期以后,或多或少地出现发展停滞的现象,国民 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在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官僚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各 种特权和个人专权问题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 制,引起群众的不满和抗议 1956年的“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以及1980 年波兰工人罢工事件,在某种程度上都与盲目照搬苏联 政治经济体制所造成的比例失调、物品短缺、物价上涨 等有关 尤其是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 动下,通过调整社会经济政策而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增长 这一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对改革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经 济政治体制更有了紧迫感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曲折的发 展过程 最早走上改革道路的是南斯拉夫 1950年,南斯拉夫宣布实行工人自治,开创了社会 主义自治的新模式从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先后经历了 三次程度不同的改革浪潮工人自治的特点是分权和自治在政治生活中,尝试改变中央高度 集权的体制,扩大人民民主,实行地方分权和党政分工;在经济生 活中,让市场调节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家不直接管理微观 经济,企业实行自治,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工人自治的特点是分权和自治在政治生活中,尝试改变中央高度 集权的体制,扩大人民民主,实行地方分权和党政分工;在经济生 活中,让市场调节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家不直接管理微观 经济,企业实行自治,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工人自治的特点是分权和自治在政治生活中,尝试改变中央高度 集权的体制,扩大人民民主,实行地方分权和党政分工;在经济生 活中,让市场调节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家不直接管理微观 经济,企业实行自治,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第一次浪潮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 苏联:赫鲁晓夫--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个 人迷信”和肃反扩大化错误,对苏联的政治经 济体制进行了一些局部性的改革 东欧--进行调整与改革如波兰、匈牙利两 国,在基本保持原体制的前提下,开始提出计 划与市场的结合问题,同时注意扩大企业自主 权和吸纳工人参与企业管理 但是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改革成效不大,对 苏联传统体制弊病的症结抓得不准,改革措施 不力第二次浪潮是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T匈牙利--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开始悄悄地探 索建立一种把中央计划控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新 经济体制在60年代后半期全面展开对经济体制的改 革到70年代中期,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主 义模式—“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 T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 伐克党制定了行动纲领,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改革方 针,提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 主义新模式。
1968年8月20日,苏联领导华约五国悍 然侵入捷克斯洛伐克,迫使其放弃了改革Ø 苏联--60年代中期全面推行了新经济体制其中心 内容是引进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加强物质刺激,完 善计划管理方法改革是在坚持中央集中统一的计 划体制前提下进行的,到1975年就停止了在这一 时期,苏联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不仅未得到任何改 革,个人专断、干部特权等弊端反而更加突出 Ø 苏联东欧改革难以成功的原因在于改革是在苏联模 式封闭的框架下进行的,没有触及苏联模式的根本 问题—单一所有制形式、排斥市场经济的产品计划 经济,以及难以调动广大民众积极性的官僚体制第三次浪潮是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u这一时期改革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 都超过以往 u中国--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 探索u苏联--戈尔巴乔夫开始了全方位的改革 u苏联的全面改革,为东欧国家深入改革 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苏联和东 欧各国改革的汇合,掀起了社会主义改革 的第三次高潮¶ 在这次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出现了两种不同 的改革观,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 苏联 、东欧国家的改革,在新旧体制转轨过 程 中,由于没有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没有坚持社会 主义改革的基本原则,试图 照搬西方社会民主党 的民主政治理论和经济 政策措施来解决新旧交替 、矛盾交织的问题 ,不仅没能推进本国的改革, 反而使本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出现了逆转,丧失了 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成果。
¶ 而中国的改革则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取得了举 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三)苏东剧变的原因与教训 1.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I戈尔巴乔夫执政的六年是苏联改革、演变、解体的六年 I1991年“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 总书记的职务,要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并下令剥夺苏共财 产自此苏联共产党不复存在 I到1991年12月,苏联原有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中,除了俄 罗斯外均宣布独立 I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宣布建立独立 国家联合体 I12月21日,11个原加盟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 图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 I戈尔巴乔夫于12月25日辞去联盟总统职务至此苏联不 复存在东欧国家的改革也步入歧途从1989年6月波兰大选 开始,东欧出现了雪崩式的“多米诺效应”仅 1989年一年,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 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的政局都相继发生了剧 变1990年又波及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2.原因和教训 (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推行“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演变解体、东欧剧 变的直接原因 (2)深层次原因: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 问题是导致剧变的深层次原因。
(3)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 东欧剧变起了催化和促进作用第一是必须确立和坚持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第二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第三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必须坚持社 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民主 与法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苏联东欧剧变的教训:(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Ø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实质是: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发展模式,增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活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Ø 苏联东欧剧变后,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定 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加快改革步伐,努力探索适合本国 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Ø 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经历了从农村改革 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 对内搞活到对外全方位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各 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 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越南经济连续10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老挝自1988年后全面展开经济体制革新,在农村推 行家庭承包制,在城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扩大 对外开放,同时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方面的革新,完善 干部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以卡斯特罗为核心的古巴共产党坚定地走有古巴特 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行稳步的改革开放政策 §朝鲜劳动党坚持走“朝鲜式社会主义”道路,将“ 主体思想”作为指导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 并把“先军政治”指引朝鲜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面 确立的新社会主义基本政治方式作为治国兴国的最 高理念,尝试进行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积极调整对 外政策,开展多边外交三、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一)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大阵营针锋 相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和解与对抗 并存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既缓和又对 抗 • 1985年至1991年,全面缓和二)社会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p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许多国家谋求走社会主义道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 主义国家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建立了相互支持 与合作的关系,并对一些国家提供了经济和军事援助 p70年代,苏联利用第三世界一些国家独立后在政治 、经济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通过经济、军事援助和 签订各种条约,积极向第三世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 关键地区渗透。
p80年代中期以后,戈尔巴乔夫为了推行全球缓和战 略,调整了对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