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本教材——摆手舞.doc
11页前 言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老式舞蹈,重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重要传承地,共有四节 摆手舞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 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体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涉及“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种动作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 编:吴 静教学任务通过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土家族摆手舞基本风格、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作基本韵律的特点等,丰富学生的舞蹈眼界和知识,广泛积累舞蹈素材,不断提高自身鉴赏舞蹈,表演舞蹈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热闹的劳动场面和土家族的风俗民情,生发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教材内容一、摆手舞的服饰 摆手舞活动是土家族人缅怀祖先、追忆民族迁徙的艰苦、再现田园生活 的恬静的大型舞蹈史诗,其服装和道具也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元素。
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和道具将摆手堂装饰得隆重而热烈摆手场上插着许多幡旗,人们手举龙凤旗队(用红、兰、白、黄四色绸料制成) ,身披“西兰卡布”(花被面) ,捧着贴有“福”字的酒罐,担五谷、担猎物、端粑粑、挑团馓、提豆腐,手持齐眉棍、神刀、朝筒,扛着鸟枪、齐眉棍、梭镖等道具,吹起牛角、土号、唢呐,点响三眼铳,锣鼓喧天,歌声动地,男欢女乐,舞姿翩翩,氛围非常热烈正如一首土家族竹枝词描写的那样:“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 二、摆手舞的动律特点 摆手舞其身体动作重要取材于生产劳动、平常生活和战斗有“单摆 ”、“双摆”、“回旋摆”等在长期发展变化,在各地不完全相似,但其基本特点却是一致的,即顺拐、屈膝、颤抖、下沉顺拐是摆手舞最重要的特性,即甩同边手,它规定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以身体的律动带动手的甩动,手的摆动幅度一般不超过双肩,摆动线条流畅、自然、大方;屈膝规定膝盖向下稍稍弯曲一下,上身摆正,脚掌用力,显得敦实、稳健;颤抖是脚部与双臂略带小幅度抖动,给人一种有弹性和韧劲的感觉;下沉是指在伴奏重拍时身体有一种向下的感觉,动作沉稳而坚实。
这些扭、转、屈、蹲等动作组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的紧张、松弛交替转换与协调用力和上下肢的密切配合因此,摆手舞对身体的协调性规定较高三、舞蹈内容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体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 兽活动姿态涉及“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看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种动作重要体现土家人农事活动,有“挖土”、“撒种”、“纺棉花”、“砍火渣”、“烧灰积肥”、“织布”、“挽麻蛇”、“插秧”、“种包谷”等生活舞重要有“扫地”、“打蚊子”、“打粑粑”、“水牛打架”、“抖虼蚤”、“比脚”、“擦背”等十多种此前尚有军前舞和酒会舞,目前其动作已经失传四、表演方式 举办摆手活动时,人们扛着龙凤大旗,打着灯笼火把,吹起牛角号、唢呐、咚咚喹,点燃鞭炮,放起三眼铳;抬着牛头、粑粑、刀头(即大块的熟肉)、米酒等供品,浩浩荡荡涌进摆手堂石柱县举办的摆手舞大赛) 先举办祭祀典礼,由一位有声看的土教师带领众人行过叩拜礼后,便在供奉的神像下面边跳边唱神歌唱的内容多是颂扬土王及祖先的恩德和业绩,体现土家人的无穷怀念之情还要象征性地恭请土王和祖先前来参与摆手盛会,与民同乐祭祀完毕,土教师则带领众人来到堂外的坪坝,在一棵挂满五颜六色小灯笼的大树下依次环绕,随着锣鼓的节奏起舞,“男女相携,蹁跹进退”。
摆手舞以打击乐伴奏,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锣各一面牛皮大鼓一种,鼓槌一对,大锣一面,锣槌一根鼓的直径0.6-0.85米左右不等,高0.65-0.85米左右大锣直径0.65-0.85米不等,凹凸深度0.04米左右,鼓槌、锣槌视鼓锣大小相应配备演奏时,一人或两人在摆手堂中心击鼓叫锣以指挥全场常用的曲牌有单摆、双摆、磨鹰闪翅、撒种等节奏平稳,强弱分明,雄浑深沉摆手舞是歌舞浑然一体的综合艺术,其歌叫《摆手歌》但传说很早此前有摆手唱歌,现流传保存下来的摆手歌有两首,一首为摆手时穿唱的山歌《要吃饭就要挖土》,二首为《点兵歌》,歌词固然简朴,但却透出了朴实的生活哲理和英雄崇拜的理念 五、音乐乐器舞蹈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跳摆手舞也不例外摆手舞的音乐很有特色摆手舞进行时,由梯玛(土语意为巫师) ,用土家语演唱摆手歌(即舍巴歌) ,舞蹈者和观众合唱土家诗人彭勇行的《竹枝词》:“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咚咚鼓杂喃喃语,煞尾一声嗬也嗬就是对这种一人领唱众人和唱场面的描绘这种唱腔多为喊腔,旋律性不强,但颇有声势,能体现强烈的欢乐情绪摆手舞的伴奏乐器比较简朴,以锣和鼓为主,通过锣、鼓的节奏来控制舞蹈队形和动作的变化。
不同的舞蹈内容有不同的节奏体现战斗动作时,节奏高亢激越;体现追忆祖先动作时,节奏舒缓而庄严;体现生产劳动时,节奏快慢有致;体现生活时,节奏轻松活泼锣鼓声随着着众人发出有节奏的“嗬也嗬”的和唱声,营造出一种刚劲而稳健、热烈又庄严的氛围六、演奏打法摆手舞的打击伴奏乐器有大鼓和大锣各一面演奏时,一人或两人在摆手堂的中央击鼓鸣锣,以示指挥全场其节奏平稳,强弱分明,雄浑深沉具体打法如:单摆:||:点 列 列 咚咚 | 点咚 列咚 点 咚咚:||双摆:||:点 咚 | 点 咚 | 点咚 乙咚 | 点 咚:||回旋摆:||:点 咚 | 点 咚 | 点咚 点咚 | 点咚 乙咚 | 点 咚 :||七、传承价值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所发明的精神财富,是土家族在一段漫长的历史阶段里,社会生产发展的缩影和艺术性的体现,它的成长、发展随着了土家族这一民族共同体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区、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全过程,是土家族民间文化的综合载体摆手舞的价值不是一般的艺术形式所能替代的,它在土家族的社会与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1.传承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意识 古老的摆手舞既是一种的宗教祭祀活动,也是一种进行本民族历史教育的大课堂。
摆手舞中“梯玛”的唱词体现了对祖先的缅怀、鬼神的敬畏、丰收平安的向往摆手舞场面凝重庄严、巫师威严神圣、祭祀队伍虔诚痴迷,在这种强势能训导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完毕了对部族民众的教化土家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在没有文字和课本的时代,这种祭祀、庆典无疑成为以巫师为导师传授某种技能,传授礼仪习俗及部落历史知识的最佳场合,统治者又恰本地借用了摆手舞这种活动达到了强化民族宗教信奉、禁锢部族思想意识,讴歌民族历史,传承和强化民族特性的目的2. 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 从内容上看,摆手舞活动既是追忆祖先征战、迁徙、创业历史的典礼,又是本民族生产生活的场景的再现,它是土家人的一部活的历史画卷从本质上看,祭祀和追忆祖先强化的是本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和图腾崇拜; 摆手舞中“渔猎舞”、“农事舞”等对生产劳动过程的模仿性动作,强调的是对处在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区、共同的经济生活及共同的心理特性民族的认同感,强化了民族凝聚力摆手舞作为土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土家族人民心理认同的肢体语言符号,这种原生态文化形态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3.商品流通,活跃民族经济 土家族人们居住在湘、渝、鄂、黔交界的山区。
这里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寨之间极为分散,“本寨数十里外辄为足迹所不致”,人们交往、交流非常不便并且土家族地区“山寒水冷,收获甚薄”,不得不常年劳作于田地,使得人们“鲜半晌之暇”,更无觉得乐摆手舞作为一种大型舞蹈、祭祀活动,不仅将土家族,还将汉族、苗族人民吸引、汇集在摆手堂,使摆手堂成为人们交流与交往的中心许多客商则带着土家人自己不能生产的平常生活用品来到摆手堂外,运用土家族人“不识商贾”的特点,做起买卖因而,摆手舞活动不仅是人们娱乐的方式,并且也为本民族与外界进行交流交往搭建了一种平台,增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繁华4.增进身心健康,繁华文化生活 摆手舞既属于艺术范畴,又属于体育手段,具有较强的自娱和娱人性所谓自娱是通过练习者身体运动来实现宣泄情绪、欢娱身心;而娱人是给外界观众的满足,能吸引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摆手舞动作都以肩背带动全身,双手随着一种方向甩顺边手、身子左右扭动前行,显得奇特多趣,耐人寻味长期练习摆手舞,可以协助练习者纠正肩、胸、背、腿等身体不良姿势,克服形体和动作上的毛病,提高人的身体机能水平,改善体质状况,具有较高的健心健体价值摆手舞也是一项优雅大方的文艺活动在雄浑歌声与简洁的一锣一鼓的伴奏中练习摆手舞,有一种仿佛来到了田园牧歌般的自然环境,使人的心灵获得强烈的激情、美好的向往、审美的愉悦。
因此,无论是观看表演或是亲自体验,人们都能从中得到快乐情感的体验、美的享有[5] 八、传承状况 现今摆手舞的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有来凤县区域和宣恩、鹤峰两县的小部分区域;在湘西自治州的有龙山、永顺两县的大部分区域及其邻县的小部分区域;在重庆市的有酉阳、黔江两县的小部分区域,形成了以酉水河为纽带的土家摆手舞文化圈摆手舞在来凤县的分布,重要集中在百福司镇和漫水乡,尤以百福司镇河东片的舍米糊村,传承较为完整且具有原始特色舍米湖摆手堂仅存石碑两块,为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光绪二年进行维修时所立,可见其历史的长远摆手堂内供奉着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三位神像解放前,来凤县境凡土家人聚居的村寨,都建有“摆手堂”,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摆手堂有到处,已发现的遗迹尚有五处摆手舞以家庭与村落形式传承跳摆手舞者,除了土教师外,都不是职业艺人,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而是以家庭与村落的形式传承,有传承的代表人物和代表群体对此,来凤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县城内跳摆手舞的乡镇和村寨,就其分布状况和优秀传承艺人进行深进实地普查,登记造册,建立艺术档案调查状况表白,县内跳摆手舞重要集中在百福司镇河东片舍米糊村1957年,恩施地区和湖北省举办文艺调演,由彭祖求老人带领彭昌义、彭昌松、贾光美、彭芝花、曾银香、曾令翠等七人到恩施和武汉扮演,来凤的摆手舞受到地区和省领导的高度注重,省文化局把它作为优秀节目到湖北戏院公演。
从那后来,摆手舞开始历来凤河东的大山中走向山外 自摆手舞在武汉登上大雅之堂后,诸多专业文艺工作者才懂得恩施不仅有土家族,尚有摆手舞,纷纷前来来凤采风1958年,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派编导演员到舍米湖学习摆手舞;随后,省歌舞剧团以摆手舞为素材,创作出出名全国的舞蹈《土家喜送爱国粮》1959年,来凤的摆手舞队在湖北戏院扮演,受到王任重、张体学等领导的亲切接见1980年5月21日,来凤成立土家族自治县,县城举办了规模空前的摆手舞表演1983年12月1日成立恩施自治州,来凤文化部分抽调专人到州直摆手舞,构成千人摆手舞队,形成盛况空前的摆手舞大游行,也通过各级媒体,使摆手舞享誉全国从那后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重庆酉阳土家族自治县等纷纷派人到来凤学习摆手舞,摆手舞成为土家族的标志在传承摆手舞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代表人物,如彭荣子、彭昌义、彭大钊、彭承金现舍米湖全村男女老幼,人人都会跳摆手,最小的才8岁 跳摆手舞有它所赋存的特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先前鄂、湘、渝、黔边区的土家也是跳摆手舞的,可是现时已经很难见到了,这与民族融合、土。












